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處於南雄盆地及盆地邊緣山區,地勢南低,北高。古道主線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寬約6尺,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梅關古驛道南側的南雄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屬於省級生態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獨立園區:主田-水口園區、楊梅坑園區和蒼石寨園區。

一、地質概況

梅關古驛道位於粵北南雄盆地及其北緣。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震旦紀—寒武紀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石炭紀碳酸鹽岩建造,白堊紀與第三紀紅層碎屑岩和火山岩建造及第四紀沖洪積層。石炭紀碳酸鹽岩建造是喀斯特地貌的物質條件,白堊紀與第三紀紅層碎屑岩建造是丹霞地貌景觀的物質基礎,也是恐龍化石的主要賦存層位。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梅關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圖

南雄盆地北緣為北東向南雄斷裂,控制了岩漿活動和南雄盆地的展布。調查區發育有2條北西向斷裂構造。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梅關古道區域構造略圖

二、旅遊地質資源概況

(一)南雄主田南雄群地層剖面——省級

位於梅關古驛道南方10km。剖面(114°18′,25°03′)總長約8km,從南往北測制。該剖面為南雄群三個岩組的正層型剖面。

《廣東省岩石地層》(1996)將南雄組改稱南雄群,自上而下包括湞水組(K2zs)、主田組(K2z)和大鳳組(K2d),代表「粗—細—粗」的岩性組合。與上覆上湖組整合接觸,與下伏燕山早期(γ52(1))斑狀花崗岩呈不整合接觸。南雄群含大量恐龍蛋化石,沉積時限為晚白堊世。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主田南雄群地層剖面(局部)

(二)南雄大塘坪嶺地層剖面——國家級

剖面(114°30′,25°15′)位於梅關古驛道北東方10km,韶關市南雄市大塘鎮坪嶺村。剖面從南往北測制,全長約3km。此剖面為白堊—古近系界線剖面,自下而上可分為湞水組和上湖組兩個岩組,以哺乳類化石的出現為劃分標誌,界線位於坪嶺一帶。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羅佛寨群地層剖面(局部)

(三) 南雄蒼石寨斷裂剖面——省級

位於梅關古驛道西南方10km。剖面位於蒼石寨(365高地)NNE約700m處,為人工開挖公路形成的陡坎面,高約3m,見南雄盆地丹霞組(K2E1d)礫岩、砂礫岩與北西側志留紀深坑岩體中粒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呈斷裂接觸,斷層產狀110~135°∠35~50°,從南東向北西方向可細分為7個帶:①礫岩;②弱片理化礫岩,厚2.7m;③條帶狀片理化礫岩,厚1.1m;④碎粉岩,厚1.9m;⑤擠壓碎裂岩,厚0.3m; ⑥硅化構造角礫岩,厚1.1m;⑦糜棱岩,厚度大於15m。此剖面反映了斷裂在深部構造層次和淺部構造層次的變形特徵,對研究吳川—四會斷裂帶的北延問題,對研究斷層多期次、不同深度層次斷層表現特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蒼石寨斷裂剖面

(四)南雄爬行哺乳類化石產地——國家級

南雄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廣東南雄恐龍省級地質公園)位於梅關古道東南部(113°52′30″~115°07′06″,24°55′14″~25°29′30″)。

公園的導向性景觀包括兩類;第一類是恐龍遺迹景觀,包涵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等。第二類是丹霞地貌遺迹景觀。公園總面積85.18平方千米,分為三個獨立園區:主田-水口園區、楊梅坑園區和蒼石寨園區。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恐龍地質公園規劃示意圖

南雄盆地爬行動物化石主要分布於始興縣城北、南雄—大風剖面、湖口—水口公路大坪村、大塘坪嶺西側等地的南雄群。恐龍蛋主要分布於南雄城南、烏逕、瑤屯 、大風—河南街、下修仁、始興古市、馬市、黃沙潭、竹田嶺等地的南雄群。爬行動物化石有龜鱉目,鱷目,晰臀目,鳥臀目,恐龍蛋、恐龍牙齒、恐龍骨骼等。此外在南雄坪嶺剖面主田組見恐龍腳印。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左圖為南雄長形恐龍蛋化石;右圖為南雄恐龍牙齒化石

(五)南雄蒼石寨丹霞地貌——省級

位於梅關古驛道西南方10km,南雄市蒼石鎮蒼石寨,為南雄最高山脈龍華山山脈的主峰,景區由九個形態各異的山峰組成,於最高峰首陽峰,可遠眺南雄市區全貌。獨特的山體、峽谷、瀑布、深潭、奇石、秀水構成蒼石寨險峻奇偉、清新秀麗的景色,因此有"小丹霞"之稱。區內標誌性景點有狀元橋、情人谷、情人橋、五龍潭、瑤隆峽。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蒼石寨的寨狀地貌與赤壁丹

(六)南雄牛仔石丹霞地貌——市縣級。

位於梅關古驛道北東方25km,南雄市烏徑鎮廟前管理區。牛子石又名觀音山,屬丘陵地貌,山高多在海拔300~330m之間,在坡積物發育處,植被發育,部分山體基岩裸露,懸崖峭壁隨處可見。經風化剝蝕後,殘留基岩形態多樣,造型奇特,從北西至南東,有將軍出陣、天生橋、鷹咀岩、蘇武牧羊、天門山、一線天、土地公、五子登科、靈芝岩、牛欄、牛仔石、觀音下凡、長坑滴水岩、子背父等景點。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牛仔石丹霞地貌

(七)南雄鐘鼓岩碳酸鹽岩地貌——市縣級

位於梅關古驛道北方10km。鐘鼓岩原名翠屏山,是一座碳酸鹽岩山體,被譽為南雄梅嶺勝景之一。成景岩石岩性為壺天群(C2-3h)白雲質灰岩、泥灰岩和白雲岩。岩石裂隙發育,溶蝕作用較強,形成大量溶蝕凹槽和洞穴。碳酸鹽岩地貌類型以溶洞為主。鐘鼓岩內有兩個溶洞,一為鍾岩,洞內懸吊巨石,形狀如鍾,擊之聲如鐘鳴,另一為鼓岩,洞內一石如大鼓,擊之聲如鼓響。岩洞內外都留有歷代名流的墨寶詩句。岩上石壁刻有「萬福洞」三個大字,落款「大唐呂岩」(即呂洞賓)。北宋蘇軾被貶嶺南,為八仙洞題「諸仙岩」三字。鐘鼓岩擁有萬福洞、上清景、一線天、洞真古觀和龍泉井等景點。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鐘鼓岩碳酸鹽岩地貌

(八)南雄紅嶺——彩丘丹霞地貌

梅關古驛道中南段,石塘村~里東村~靈潭村一帶,發育著名的「南雄紅嶺」。基岩為白堊紀——第三紀紅色碎屑岩建造,由於風化和流水作用,形成類似張掖丹霞地貌——彩丘丹霞地貌景觀,砂礫岩層, 當地稱「南雄紅嶺」,紅嶺景色尤為壯觀。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梅關古驛道南雄紅嶺

三、南雄梅關古道旅遊資源

梅關古驛道位於南雄市,自南雄州門鋪北行,途經長寧鋪、長逕鋪、沙水鋪、石塘鋪、里東鋪、火逕鋪、小嶺鋪至紅梅鋪,越過梅關,進入江西南安(今大余)境內,全程長45公里。

古道始辟於秦,主要用于軍事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左拾遺張九齡奉詔開鑿嶺路,拓寬路面。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廣東轉運使蔡抗與江西刑獄提點蔡挺議定分別修築各自所轄境內路段,立碑梅關,自此才有梅關古道之稱。直到明末清初,嶺道歷經800多年,興旺不衰。

梅關古道沿線由北往南主要景點依次有梅關關樓、梅關古道石階-張九齡紀念廣場-元帥嶺-鐘鼓岩-里東古戲台-珠璣古巷-大雄禪寺-三影古塔-南雄恐龍地質公園-坪田古銀杏群等。

廣東省古驛道旅遊地質資源調查成果簡介Ⅱ:南雄梅關古道

圖為南雄梅關古道沿線主要景點示意圖

古道從梅關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聯結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粵贛交界的梅嶺,具有「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獨特自然現象。她以綺麗的景色,綽約的風姿,吸引了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達官貶臣為其盡情謳歌,寄託情懷。南宋後,梅嶺卻有了「梅國」的美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