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作意」是什麼意思?

「作意」是什麼意思?


「作意」是什麼意思?

心愚法師

五遍行心所的第一個叫作意,《瑜伽師地論》裡面是這樣定義的:

《瑜伽師地論》

作意云何?謂心迴轉。又云:作意作何業?謂引心為業。——卷三作意云何?謂能引發心法。作意作何業?謂於所緣,引心為業。

——卷五十五

心識沒有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時候,「作意」首先要在識沒有開始作用的時候,要把它引回到所緣境上,叫「心迴轉」。「引心為業」也是說「作意」把心引到所緣的認識對象上去,這是「作意」的作用。 關於「作意」這個概念,《顯揚聖教論》中說:

《顯揚聖教論》

作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動心為體,引心為業。由此與心同緣一境,故說和合,非不和合。如經中說:若於此作意;即於此了別。若於此了別;即於此作意。是故此二、恆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復如是說:心心法行,不可思議。

又說: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識生。

作意也是阿賴耶識有顯現作意的種子存在,它是依據相應的種子產生的。作意是根據心(心王)起來的,心所是依心王才能生起,它與八識心王俱轉。

《顯揚聖教論》說「動心為體,引心為業」,作意這個心所最重要的作用是「動心」,就是前面說的「心迴轉」,「引發心法」,讓心開始活動起來。「動」是使動用法,使心王、識活動起來,能把心王活動起來,這是它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它的「體」。「引心」就是把能認識的「識」,引到那個所認識的「緣」上去,這是它的次要作用而不是最根本的作用,所以是它的「業」,業也是一種作用。

「由此與心同緣一境」是說作意這個心所和心識同緣一境,我們前面學八識的時候說過,心所生起的時候和它所依的心王緣的境識同一的,所以說是和合,「故說和合,非不和合。」 再看一看窺基法師對「作意」的定義: 言作意者,謂警覺應起心種為性;引心令趣自境為業。窺基法師的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裡說作意的「性」是警覺,「心種」是產生心法的種子,就說八識都有各自的種子,八識的種子處於「潛伏」狀態的時候,作意的「警覺」功能讓種子生起現行,起現行就意味著心識開始活動了,就是「動心為性」的「動心」。「引心令趣自境為業」,作意是個心所,它把它所依的心王引到要認識的所緣境上去,這是它的「業」,「業」就是作用。

重要的作用就是「警覺」,讓心的狀態變成活動狀態,這是它的體、性;把心引到它所認識的所緣對象上去是它的業,是次要作用,這是它的用、業。

這裡說了個「自境」,是因為境都是內在的,沒有外境存在,境都只是識的相分。窺基法師他們時時刻刻都是站在唯識的角度來說的,在「境」前加個「自」就是為了提醒你境是識內的相分,也是在語言上讓你避免產生「境是外面」的認識。

普光法師說,「作意」的意思是: 作意等者,作動於心,令心數數緣外諸境,名為作意。他這裡「緣外諸境」當然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大家知道普光法師是擅長《俱舍》的。那麼還有一個,義忠法師的解釋也看一看: 云何作意?「謂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說引心。作即是意,持業釋也;或作俱時意,鄰近為勝。義忠法師的注釋,也比較簡單,就不細說了。我們再看看於凌波在《唯識名詞白話解》里的解釋: 作意: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之一。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活動的精神作用。作意即俗說的注意,《成唯識論》曰:「作意,為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故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覺,令緣其境,這就是生心動念之始。警心有二義,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心已起時,令引趣境。他這個白話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後面的提到的「二義」,大家稍微注意一點。

本文選自心愚法師文集《百法略說》69

作者 | 心愚法師 校勘 | 如義 排版 | 如梵 編輯 | 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6):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2)
心所法是如何跟心法相應的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