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日本: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聊日本文化,需要勇氣。聊得好,是崇日媚外;聊得不好,是不懂裝懂。無範疇的「東西」,前綴「日本」二字,便有了一種特殊的地域與文化屬性。動漫、櫻花、和食、溫泉、花道、茶道、和服、治癒系……擅長「螺螄殼裡做道場」的日本,究竟為何能塑造出強大的文化IP,創造出那麼多讓人看上去、吃起來、用起來覺得舒服的東西呢?大概是因為他們敬畏自然,利用自然力便可輕輕撩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因為他們創造無處不在的儀式感,並讓其滲透於日常行事;也因為他們完美利用空間感,緩緩流出就能撥動你心底的留白與餘韻。」

自然,撩動眼耳鼻舌身意

現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可以說日料正大行其道。當然,這與日料低卡低油、食材新鮮、清淡爽口、營養豐富的特點有關。但是,吃飯,不僅為果腹,更為放鬆心情、享受情調。而日料店的氛圍正中我們下懷,新鮮爽口的食材、色彩明麗的佳肴、優雅紋理遊走的食器、繪著江戶女人的帘子、隔著玻璃窗認真做菜的廚師、輕聲細語的服務人員,這是日料店的日常,也可以自成一幅畫,不緊不慢,一場送給自己的盛宴。

GIF

日本是個典型的島國,地勢孤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氣候多變、自然災害頻發。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日本人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團結意識。日本人把國旗中的紅心叫做「日之丸」,「丸」,是球形的小東西,是團結聚簇的。所以,韓國學者李御寧說日本文化是 「縮」的文化,變小,再變小。細微,再細微。極致,再極致。確實,他們善於聚簇與抱團,善於把自然搬進生活。一頓飯,就是一個微型的自然,有米,就有稻田;有紫蘇葉,就有森林;有魚,就有海洋;有拉麵,就有麥田。

同時,豐富多變、自然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也培養了日本人敏感的自然感知力,對於細微變化的感受力,以及純凈優雅的審美力。比如日料,就是一個富於變化的自然界的縮影。他們敏感的捕捉季節的變化,隨著季節變化推出各種應季的食材,比如何時用秋刀魚?河豚什麼季節吃最好?他們把應季的食材叫做「旬の食材」。同時,日料特彆強調食材的組合、顏色的搭配、輔助材料的應用,由此構建一個顏色明麗、組合優美的「自然景觀」。有自然,就會五彩斑斕,黃色的三文魚、雪白的蘿蔔絲、翠綠的紫蘇葉、深紅的北極貝、竹青的清酒杯、月白的瓷器……萬色相撞,在舌尖爆炸。吃日料,也是賞日料。

更有華麗如懷石料理,食材之豐富,顏色之明麗,令人驚愕,甚至讓人想起中國魏晉的貴族奢華。日料中,另一個體現自然力的地方就是強調「原汁原味」,日料的烹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茹でる」(過水焯)、「蒸す」(蒸)、「煮る」(煮、燉),而非炒或者炸。所以日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食材的原味與形狀。頂多加一點醬油,或者佐以些許辣味的芥末等調料。

刺身,即生魚片,更是一種自然的吃法,受饋於豐饒的海洋資源,日本人好像有著吃不完的魚。但其實生魚片是從中國舶去的大陸吃法,在古代中國叫「膾」,最早記載於《詩經》中。把「膾」寫到極致的大概是曹植的《七啟》了吧,「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縠,離若散雪,輕隨風飛,刃不轉切」。多美的漢語,多美的文化,可惜「崖山之後,再無中國」,而這「中國」,被日本人學了去,且發揚光大。

不僅是日料,日式庭園更是是如此。日式庭園內的枯山水又名「假山水」,即為無山無水之庭。擺放的石組化為山巒與海島,灰白細卵石鋪地圍繞「山巒與海島」,便傾瀉出潺潺流水。再加以組合的植物和苔蘚造景成綠化、石徑等景觀小品,一個微小的自然脫穎而出。枯山水融合禪宗美學與傳統東方審美,勾勒出的自然之意撲面而來。禪宗的極簡主義,可謂在古山水裡面發揮的淋漓盡致。

你有沒有覺得,進入日料店或者日式庭園等建築,就覺得心靜、安心下來?因為這些建築,彷彿讓我們回歸了自然的狀態,觸到了若即若離的大自然,而木製結構本身就給人安寧的感覺。人從自然而來,內心深處永遠在渴求自然。自然之物,可以養心,可以怡情,可以賦予人元氣。日本人的骨子裡,或許都住著一個自然。所以,是枝裕和能拍出像《海街日記》、《步履不停》,矢口史靖能拍出《哪啊哪啊神去村》這樣的好電影。自然感知力細緻入微、細節捕捉力毫無費力、人物探察力深入人心。到底是多少的匠心,才能做到這樣的「無為而治」,讓美不留人手之痕迹,透著自然的躍動與生命力。

儀式感,滲透於日常行事

儀式感,已經成了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IP。那麼,他們的儀式感來源於哪裡呢?宗教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兩者相輔相成。所謂儀式感,應該是由信仰支撐、由秩序維護、由精細表現的。

日本人吃飯之前要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吃完飯要說「御馳走さまです」(我吃飽了)。簡單的兩句話為一餐飯添加了很多質感與神聖感。其實這兩句話不僅僅是對於同桌吃飯的人的禮節性表達,更是對於做飯的人、端飯的人、甚至摘菜的人,乃至食材本身、自然饋贈的感謝。簡而言之,是要把整個食物供應鏈上所有的人和物都感謝一遍。日本自然資源匱乏,所以他們對於自然和別人的饋贈都感恩於心。另外,作為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教是根植於日本人的基因里的。神道教崇尚泛神信仰,即一切自然之物都是有靈性的,哪怕一顆小草、一滴露水,所以他們總說有「八百萬の神々」(八百萬神)。如果從宗教的發展史來看,這還是屬於比較初期的宗教信仰。在日本不管建多麼重要的大樓,樹能不砍就不砍。日本人很少用一次性的木筷,據說,用的也多是從中國進口的,真是諷刺。

當然,神靈信仰帶來的不僅僅是對於自然的尊重與崇尚,神靈信仰與與生俱來的危機感,讓日本人比起物質來,更加重視精神世界,強調精神的力量。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說,一個日本飛行員憑藉意志的力量,硬是在自己停止呼吸之後,還讓飛機飛行了好幾分鐘。我在想,這究竟是一種怎麼強大又可怕的意志力?日本人的追求極致,大概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死磕到底」。即使物質貧瘠,環境受限,只要調動最大的意志力與齊心抱團,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日本只花了短短二三十年,就能把自己從二戰後的一片廢墟中拉出來,大概也是多少靠著這股力量。

對於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也其無形之中轉移到了日常事物與人際交往中。做事講究信仰,要維持秩序感,努力做到極致,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日本匠人精神。不管是小到一顆小螺絲(用《半澤直樹》里的台詞來說,那就是「螺絲支撐了日本的發展」)一塊布、一篇文章,還是大到一輛車、一座高樓、一部法律。都要在信仰的支撐下,協調好與所有涉及人員的關係、尊重所有的材料,在井然有序的氛圍中進行,追求品質、不斷改進、做到極致。因為真的用心,所以做出來的東西,是人性化的、擊中人心的、實用的、舒服的。

儀式感,流淌於日本人的日常行事,其中佛教與傳統文化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他們善於把一切都做成了一場儀式。吃飯需要有儀式感,參加會議要有儀式感……以前在日本的時候,經常跟一個日本阿姨去爬山。我第一次傻傻的穿著個半裙就去了,太陽帽也沒準備。到達目的地,她看我這副模樣,倒是很客氣,然後打開後備箱讓我自己選衣服和設備。運動裝、帽子、太陽鏡、拐杖、創可貼……已經俱全,然後又細緻的跟我們安排上下山的時間,幾點吃午飯,如果遇到危險要怎麼處理……未雨綢繆,安排精細。我被無知狠狠的教訓了一頓。

說起來,日本大概是最會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了,和服、榻榻米、溫泉……為什麼保存的如此好?日本學者家永三郎的說法很有意思,「日本人總是很熱心地吸收海外先進文化……傳統文化始終深深根植於現實生活中。由於大海這一自然屏障,日本人只是通過往來於海上的少數人群來接受外來文化,與海外民族並沒有大範圍的接觸」。客觀環境很重要,但是對於本民族文化的堅決維護與傳承是更根本的原因。有了傳統,才有重量與深度,儀式感也自然翩翩而來。

最近在日本流行一種用裸體藝伎做餐盤。而且各個部位明碼標價,但是至少從圖片山看,不管是藝伎,還是操作者,都顯得高貴優雅,而非風月場所的氣質。這種做法自然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和批評,我也不贊同。但是可以把它都做得具有如此儀式感,也只能說是人家的本事。李兆中先生說日本人最善於「在螺螄殼裡做道場」,中國的花、書法、茶,到了日本,全變成了「道」,賦予其儀式感,創造體驗感。日本各個流派的花道,來源於隋朝時中國的佛堂供花,而佛堂供花這種儀式本身,也依舊活在日本社會中。據說日本花道中有一種職業,專門是去深山原野里採集各種花材,將最應季與最美麗的花材傳遞到插花者手中。這樣一個職業,延續幾代,令人敬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呼呼評 的精彩文章:

TAG:呼呼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