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在金庸的小說中,他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使得武功得以藝術化和哲理化,進入了武學的層面,不僅僅是一種打鬥,更具有可觀賞性和可感悟性。所謂藝術化是指金庸在小說中「武戲文唱,對武打描寫進行藝術處理,將武功誇張為藝術,將武術的觀點升華到藝術的觀點」 。 金庸「極大地利用了藝術通感的原則,將琴、棋、書、畫、詩、詞、樂、舞等傳統的不同藝術門類及其美感『化』到小說的武功打鬥中,產生了一種奇異而又極其豐富多變的藝術效果和美感境界。」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比如說《俠客行》中寫到李白的一首古風《俠客行》中藏有一套高深的武學奧秘,致使眾多武林高手沉醉其中,而《連城訣》中的「唐詩劍法」便也是化詩為武。至於「音樂武功」在《射鵰英雄傳》中表現最為突出,桃花島黃藥師吹簫、歐陽鋒彈箏、洪七公長嘯,互相爭鬥,既是一種音樂,又是一種玄妙的武功,既是相互音樂的演奏和交響,又是三大高手雄渾內力的拼搏。而「書法武功」在金庸小說中也多次有表現,最特別的是《神鵰俠侶》中朱子柳與蒙古王子霍都精彩絕倫的大戰,朱子柳的武功套路竟然是隸、草、篆等不同字體以及《房玄齡碑》、《自言帖》等書法名帖,使我們在欣賞打鬥的時候也進入了欣賞書法的樂趣中。哲理化是指金庸小說中的武功與傳統哲學思想相聯繫,使武功超越了一般意義的打鬥而具有 形而上學的意味,不僅讓讀者得到藝術的欣賞,而且得到哲學性的思考。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一上場使的便是「百花錯拳」,看起來是少林拳、武當長拳、三十六路大擒拿手、分筋錯骨手、岳家散手等,實際上是各家拳術的綜合和超越,其意在「出其不意,似是而非。百花易敵,錯字難當」,頗具哲理。而陳家洛在回疆迷宮中因《莊子》一書的「庖丁解牛」而徹悟「師法自然」的奧妙,則達到了與造化一體的境界,從而武功突飛猛進。這些都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相關,我們在看武打場面的同時也學到了傳統文化的知識。而在金庸的小說中武學的最高境界則與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息息相關。金庸本人就曾言:「中國古代一般哲學家都認為,人生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淡忘,天人合一,人與物,融為一體。所謂『無為而治』其實也是這種理想的境界之一。這是一種很高深的境界,所以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就自然希望主角的武功,也是如此了。」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神鵰俠侶》中劍魔獨孤求敗對武學境界的四句描繪,展示了如何一步步進入武學的最高境界。楊過在獨孤求敗的「劍冢」首先發現兩塊較小的石刻:「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緊接著楊過在「劍冢」又發現了三柄長劍,在第一和第二柄劍之間另有一塊長條石片。第一柄劍刻著:「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長條石片刻著:「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第二柄劍是黑黝黝的極為沉重的劍,刻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最後一柄劍居然是木劍,劍下的石塊刻著:「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實際上這四句話正代表著獨孤求敗武學的四重境界,第一重是「凌厲剛猛、無堅不摧」的境界,代表了陽剛氣息,代表著少年時代的勇猛 ,毫不退縮。;第二重是「靈巧柔軟、以柔克剛」的境界,其使用的紫薇軟劍 ,代表著青年時代(三十歲前)的 明事理成熟;第三重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境界,是對靈巧柔軟的一種 升華,進入了陰陽相濟的階段,代表著中年時代的智慧通達;第四重也是最高一重是「不滯於物、無劍勝有劍」的境界,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地步,代表著中年之後的天人合一這完全是在描繪我們的人生啊而《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所學的「獨孤九劍」的「無招勝有招」正是脫胎於此。《俠客行》中石破天能學會俠客島上的絕世武學,正是因為他「不滯於物」,沒有受到詩句和註解的影響,從而物我為一、天人合一,進入了武學的最高境界。隨後的古龍,對武功的描寫則另闢蹊徑,表現出與 金庸明顯不同的風格。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如果說金庸強調哲理意境而始終不離開武打本身,那麼古龍則重精神不重招式,強調「攻心為上」。他作品中人物的決戰往往是「刀光一閃,戰果立分,生死立判」,大大簡化了冗長的打鬥場面,強調一個「快」字、一擊成功,比如「小李飛刀,例不虛發」,在於一個「快」字;傅紅雪的魔刀一揮,其快無比、一刀斃命;西門吹雪的劍又快又狠、無人能擋。對此,古龍在《流星蝴蝶劍》中解釋道:「高手相爭,只有第一擊才是真正可以致 命的一擊。一擊之後,盛氣已衰,自信之心也必將減衰,再擊就更難出手。」那麼簡化打鬥、一擊結束也就合情合理了。但與此相反的是,古龍注重決戰前氣氛的描寫,他認為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鬆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所以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要保持絕對完美,從而成功地營造出一種「如箭在弦」的緊張氛圍,為「一招之間、生死立判」作了很 好的鋪墊。古龍之所以如此描寫武功,也是出於求新求變的考慮。可以說傳統注重招式的描寫在梁羽生和金庸小說中已經達到了極致,古龍如果繼續走這條路,就很難達到他們的境界,那麼不妨另闢新路。更何況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本來就是一種象徵,而且是好看的象徵,因為打鬥不是復現現實中的武術,那麼何妨作大膽而合理的想像,在想像中通過武功表現人格意志,如此一來,具體的打鬥招式自然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那種氣勢、氛圍和結果。這使古龍能以一種超邁之筆,作武功之外的「功夫在詩外」的描寫,超越武功的本體,而更加顯示出武 功的神奇,開拓了武功描寫的一片新天地。此外,古龍對「武」的描寫不止於此,和金庸同 樣達到了武學的層面。他描寫「武」時,超脫了一般的描述,貫穿著自覺探求上乘武學的精神。《浣花洗劍錄》中紫衣侯的師兄傳授方寶玉武功時,並沒有教授一招一式,而是領他去看流動不息的江水,讓他面對著江水靜靜地看三個時辰,「從而使他從江水生生不息之機和波浪之間看似一樣卻又絕不相同的微妙複雜的變化中,領悟上乘武學的真理所在。這樣師天師人師心師物,以自然之物觀照人生,確有超然的哲理,也是作者靜觀外物所體味到的生活智慧。」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而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對李尋歡和上官金虹決鬥的對話描寫則具有「禪」的意味,上官金虹認為「手中無環,心中有環」,李尋歡認為「刀上無招,心中有招」,可是「手中無環,心中也無環;刀上無招,心中也無招」才是武學至境,所以天機老人說:「真正的武學巔峰,是要能妙參造化,環我兩忘,那真是無所不至,無堅不摧了。」他們的武學見解與天機老人的區別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區別,這實際上已經進入了「禪」的境界。西門吹雪的武功同樣進入了天機老人所言的「禪」境,在紫禁之巔他與葉孤城決戰之後,劍法便更上一層樓,達到「無劍」的境界:他的人與劍已經融為一體,他的人就是劍,只要他的人在,天地萬物,都是他的劍.

金庸與古龍兩位武俠小說大師在寫決鬥的時候有何不同,你更喜歡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