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羽武力不及呂布趙雲,三國排行難進前三,為何卻被世人稱為武聖

關羽武力不及呂布趙雲,三國排行難進前三,為何卻被世人稱為武聖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關羽是漢末時期的一員武將,以勇猛著稱。雖同時代的勇將很多,先有人中呂布、小霸王孫策,後有錦帆賊甘寧、套有反賊帽子的魏延,唯獨後人將關羽推著很高,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並列。關羽之所以會被後世尊為「武聖」,是因為其勇冠三軍,更為重要是大仁大義。

放在東漢三國,關羽的勇,勇冠三軍,但與他齊平,比比皆是,甚至超過的不乏其人。千百年來,在老百姓心中三國英雄的座次大都存在兩種版本,即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七黃(忠)八夏(侯惇)九姜維以及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七許(禇)八黃(忠)九姜維。不管是哪個版本,關羽的勇只能僅能排在第四位,根本夠不上榜首。然而關羽的仁,仁至義盡,能與他持平,寥寥無幾,孤孤單單獨佔鰲頭。

表面上,關羽的仁義只是針對劉備,是私人交情,缺乏社會意義。事實上,關羽的仁義卻不單是針對一個人,而是大眾,芸芸眾生。憐下而傲上,就是關羽性格中仁義的最顯著特徵。《論語》中對「仁」的詮釋,無非就是三種,即真性情的合理流露、能推己及人和大而化之之謂聖。仁是「為己」和「為人」的統一,是「自愛」和「愛人」的統一。在軍閥混亂的亂世之中,關羽以一人之力實現了「為已」和「為人」的統一,「自愛」和「愛人」的統一。《三國演義》中最能體現關羽仁的典故莫過於仁釋黃忠。關羽以「生平不斬落馬之人」為由釋放黃忠之仁義之舉,不僅是愛英雄、惜英雄的體現,更是不欺弱者、仁慈之心的升華。

關羽的仁義或許只是針對劉備一人或許是劉備集團的某些人,純粹是私人交情或是利益攸關方,涉及面太窄,根本沒有社會意義,也不可能將關羽的仁完全表現出來。而關羽一生最大的仁慈莫過於善待降卒。而這一善舉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關羽傳》中卻沒有絲毫記載,卻只在《三國志·吳主傳》和《三國志·呂蒙傳》有記載。

其中《三國志·吳主傳》是這樣記載,即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從這段可看出關羽的仁慈之舉,即水淹七軍之際,關羽派船救起並俘獲被淹的于禁等步兵騎兵三萬人,送到後方江陵安頓。

而《三國志·呂蒙傳》則是這樣寫道: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從這段更能得知關羽的仁義之心,即由於關羽沒有殺這三萬俘虜,導致糧食不夠吃。無奈之下,不惜得罪孫權,擅自搶掠孫權的糧食,從而為敗走麥城埋下伏筆。古代生產力低下,特別是漢末,軍閥混戰,經濟遭受破壞,相互征戰的諸侯往往因為糧食短缺而無奈退兵或遭受失敗。因此,對待俘虜,通常做法就是殺光。殺光俘虜是戰爭中最乾淨最省事的做法,死人不用吃飯,也不會造反,更不會再當兵成為對手。所以才會有戰國時期秦國白起在長平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秦末項羽在新安城南坑殺二十萬章邯秦兵,甚至連雄主曹操孫權,也有屠殺降兵的記錄。關羽不殺降卒反而善待降卒,並不惜得罪盟友孫權,搶劫湘米,以實際行動踐行仁義。

關羽善待降卒的善行,讓3萬餘敵軍得於活命。關羽的仁義並非只針對一個人或某個集團,而是個人人品信念在生死關頭促成的的人性化抉擇,是大仁大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水滸六大水戰高手?排行第一之人,結局遠勝宋江,還成暹羅國王!
這群神仙到底什麼來歷?孫悟空隨便打罵,連妖精也欺負他們!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