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維京」師戰鬥力驚人,希姆萊在北歐狂招黨衛軍

「維京」師戰鬥力驚人,希姆萊在北歐狂招黨衛軍

文|陳星波

1945年4月,蘇軍向納粹德國的老巢柏林發起了總攻。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希特勒這個所謂千年帝國覆亡的最後一刻,在柏林城內的斷瓦殘垣中負隅頑抗的竟然有大量的外籍作戰人員。這些人的來源龐雜無比,有法國人、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西班牙人、波羅的海人,甚至還有日本人和印度人。

這些外國人是怎麼加入納粹政權的?又為什麼成了頑抗到最後的納粹死硬分子?這一切得從1933年納粹掌權後說起。

1943 年6 月,德國,海因里希·希姆萊視察武裝黨衛軍。


國防軍陰影下的外籍軍團

由於希特勒出身貧寒,他與「容克軍事貴族集團」總是隔著一層。世家大族勢力盤根錯節的德國陸軍的忠誠度究竟如何?希特勒心存疑慮。所以,在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的遊說之下,最終,希特勒同意在德國國防軍之外再建立一支武裝力量——武裝黨衛軍。

最初,希姆萊想用最純正的德意志青年來組成這支精銳、又絕對忠誠的軍事組織。不過,這個計劃太過理想主義,開始時極為艱難。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萊選拔的條件過於苛刻,但更多的原因是德國國防軍有意限制黨衛軍的發展,從中作梗,他們略施小計就凍結了黨衛軍新兵兵源。根據兵役法,任何志願加入黨衛軍的志願者都必須獲得當地國防軍登記官的認可,否則是不能服兵役的。換言之,你想招兵買馬,還就必須獲得國防軍的認可。所以,希姆萊想組建一個獨立於國防軍之外的武裝力量,難度極大。

不過,後來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爭爆發後,納粹德國順利地拿下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以及法國。在德國本土被國防軍重重阻撓的希姆萊一下子豁然開朗!他終於找到了招兵買馬的新方案——招募「不受制約的德意志族人和日耳曼人」。

隨著德國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德國佔領區的德裔青年們開始爭先恐後地加入黨衛軍,納粹的官員們雖然視之為德裔,可在法律上卻還未承認他們是德國人,就憑這一點,黨衛軍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徵召德裔青年。這讓希姆萊看到了希望,雖然這些人的數量還遠遠不足以組成獨當一面的大兵團,可是畢竟是有了規模。

從1940年起,黨衛軍就首先開始著手徵召「北歐」(Nordic)和「日耳曼」(Germanic)志願者加入黨衛軍。後來,納粹的人種學者們表示能接受一定級別非德裔的志願者們,佛蘭德人(Flemish)——說荷蘭語的比利時人,他們被認定為屬於雅利安譜系的,因此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不久,瓦隆人(Walloons)——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在開始時被排除在黨衛軍徵召範圍——但在一番「辯解」後,他們也被允許加入。可見,希姆萊最初對黨衛軍外籍軍團的「血統」還是很在意的,他希望招募的是有著納粹思想的「精英」。

行進中的「丹麥自由軍團」志願兵們

「反共」成為歐洲的最大公約數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風靡一時,歐洲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所以說最初一批加入黨衛軍的西北歐志願者,原本就是本國的法西斯組織成員。當然,他們被祖國人民被視為叛徒,有一名挪威志願兵回憶,自從自己加入德國一方後,父親就拒絕再見他了。因此,加入的納粹外籍軍團人數有限。

但是,這種窘境在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後有所改觀。納粹打出了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口號,讓佔領區的青年們紛紛湧入黨衛軍的招募處。從此,大量荷蘭、比利時、挪威、瑞士等國青年湧入了黨衛軍,甚至還有5個美國人主動應徵入伍,雖然這是極其少見的例子,但確實讓黨衛軍成立外籍軍團成為可能。僅在西歐,就有超過12.5萬人加入黨衛軍隊伍。

在這些歐洲年輕人心目中,自己正在從事一場「反布爾什維克」的運動,或者說,他們認為自己和納粹德國不是一回事兒,也不一定願意效忠希特勒。只是到了戰爭的後期,他們的戰鬥意志才突然爆棚,甚至比德國人還頑強。因為外籍軍團的士兵們明白,如果德國人戰敗,還能混個戰俘待遇,被視作叛徒的自己則是死無葬身之地。

1944 年夏,東線戰場上的黨衛軍第5 師「維京」師士兵與豹式坦克,坦克上有「維京」師的標誌

西歐、北歐外籍軍團高調成軍

在希姆萊的積極推動下,1940年9月,黨衛軍第5師,即「維京」師(Wiking)終於成軍,這個師建立時,骨幹的兩個團:一個是荷蘭、佛蘭德的(Flemish)志願者們組成的「西歐」團,另一個是丹麥和挪威的志願者們組成的「北歐」團。幾個月後,又增加了一個主要是芬蘭以及少數瑞士和瑞典志願者組成的「諾德斯特」營。希姆萊之所以將這些外籍志願者按照地域和國籍編組,一是語言原因,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自主的國民身份。這說明德國人還是比較重視這個樣板部隊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維京」師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加上這支部隊血統的「純正性」,更是在戰場上十分耀眼。從黨衛軍第5師(「維京」師)開始,大量外籍志願者加入了黨衛軍野戰部隊。希姆萊終於繞開了國防軍設置的障礙,找到了自己的兵源。

有了「維京」這個「北歐」師作為樣板後,希姆萊大量招募北歐人加入他的黨衛軍。很快的第一批丹麥志願者組織以「丹麥自由軍團」的名義編成戰鬥部隊,進入黨衛軍服役。第一批荷蘭志願者們組建了「尼德蘭志願軍團」,後改編為獨立的一個師投入戰場。佛蘭德的志願者們,初期服役在「佛蘭德倫」志願軍團,後擴編成一個師。

西歐國家中,法國與德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法國人是打心眼裡看不起德國人。但還真有不少的法國青年加入了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有法國志願兵解釋過法國人的奇怪心態:「1940年的兵敗如山倒讓法國人太過屈辱,如能加入一支精銳部隊,到東線打個大勝仗,將是一雪前恥的大好機會。」或許就是這種「讓全世界瞧瞧我們法國人也是能打硬仗」的心態,讓希姆萊莫名其妙地招募到法國志願兵。更令人吃驚的是,1945年4月,由法國志願者組成的黨衛軍「查里曼大帝」師參加了柏林的最後戰鬥,表現十分搶眼。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主辦城市喀山,為何只有一半人是俄羅斯人?
曾被大國輪番統治的索契,是怎樣最終實現俄羅斯化的?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