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墨說」明朝那個海瑞兼及宋之歐陽修

「墨說」明朝那個海瑞兼及宋之歐陽修

「墨說明朝那個海瑞兼及歐陽修

前些日子,看到「興國文壇一枝筆」本家兄弟玉桃君的一篇文章,即《為政清廉海縣令》。作為中國人,而且是中國文人,某對海瑞大名早有耳聞,故而不由地認真讀了起來。玉桃兄文中講述了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在江西贛州府興國縣做縣令時期的一些事迹。在興國為官期間,海瑞有三個最重要的舉措:一是他認為當官除了俸祿之外,不能有任何一絲一毫收入,否則,都算是貪腐;二是敢於直接向上司提意見,要求贛州軍門對興國官員進行裁員,甚至上訴到吏部;三是取消正戶正名,為民眾減稅。像海瑞這樣的官員,真是難得一見。所以,歷史才會特別記載。

這裡不妨簡單「腦補」一下海瑞的有關知識。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據相關文獻記載,海瑞的祖先原籍福建,南宋時有個名叫海俅的人,從福建某地遷到了廣州,然元代廣州海氏默默無聞焉。直到海俅的重孫海遜(子),才在明朝初年露臉,出任廣州衛指揮(正四品武官名)。這大抵是明政府為安撫兩廣民眾而用當地人的結果。後不知何故,海遜的兒子海答(兒)於洪武十六年(1383)從軍來到海南島,就在瓊山縣落了戶籍。筆者以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海氏已被當地人同化了,以至於連他們的名字都變得土裡土氣,什麼海遜子、海答兒,完全像個小名。

嶺南海氏的發跡變泰大抵是從海寬的子侄輩開始。海答(兒)之子名海寬,中舉後曾任福建松溪縣知縣。海寬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其他還有三人中過舉人(諸君要注意,明清時期入仕與唐宋頗不同,舉人亦可以直接授官)。今天海南省有一個城市名為「澄邁」,或者只是一種巧合吧,不知道是否與海氏之海澄、海邁兄弟有關聯。我想大約是有的。

海寬的五個子侄中唯獨海瑞的父親海翰無所作為,只是個廩生(即享受政府膳食補助的在學生員)。但事情永遠不能一朝看死了。中國的俗話常說的「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果然,海翰的妻子謝氏於正德八年(1514)十二月生下一子,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海瑞。大約在海瑞四歲時,其父海翰便故去了。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靠祖上留下的幾十畝田產,勉強維持生活。這一點難免讓我想起歐陽修的早年人生。謝氏性格剛強,對海瑞要求很嚴格,不允許他像一般兒童那樣嬉戲玩耍。這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歷史上諸多孤兒寡母的經典事例:孟母及孟子、范母及范滂、陶母及陶侃和歐母及歐陽修。最近的一個恐怕要算是海母與海瑞了,同時也是最極端的一個。坊間說,海瑞終身離不開其母,大底與他早年這段誇張生活經歷有關。

正如諸多賢明母親一樣,謝氏對海瑞所施,可謂是「正能量」教育。海瑞自幼攻讀詩書經傳,並立志:日後如果做官,就要做一個不謀取私利,不諂媚權貴,剛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號「剛峰」,大意是做人要剛強正直,為官要不畏邪惡。

海瑞所處的讀書時代,乃明嘉靖年間,這是一個極其複雜弔詭的歷史時期。社會風氣糜爛,但卻又正是王守仁學說盛行的時期。王陽明學說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提倡「知行合一」。作為理學代表,王陽明接受「二程」思想而提倡「立誠」,反對「鄉愿」式的偽君子作風。這些無疑對海瑞的思想及其日後的言行產生了很大影響。例如,王陽明式的嫉惡如仇,可以說成了海瑞身上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知縣,任滿後轉江西興國知縣。在任興國知縣期間,推行清丈田土、平抑賦稅,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深得民心。與此同時,海瑞堅決打擊豪強,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屢平冤假錯案,民間一片讚頌。這種作為在明代中後期吏治腐敗、結黨營私,賄賂成風的社會裡,猶如黑夜爛泥塘里的一盞燈,格外耀眼。故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吏部考核中,海瑞成績特優,予以調職入京。興國人民對他無比依戀,以至於以至於出現「公之始去也,老稚卧轍下,擁公車不得行」的感人場面。或者這種描述有點文學化色彩,未必完全是歷史事實,但海瑞受當地底層百姓擁護愛戴,大底是可以肯定的。

海瑞後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海瑞一生宦海中所作所為,最為著名的事件恐怕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置棺上疏皇帝之事。對此事,明代以來各種文獻多有記載,歸納起來大抵是這樣:海瑞在棺材鋪里買好了一口棺材,並將家人託付給了自己的一個朋友。然後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惡行。明世宗讀了海瑞的《治安疏》後,血往上涌,把《治安疏》扔在地上,惱羞成怒,竟然對侍從嚷道:「快把海瑞給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了。」這時,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陛下,無需如此,這個人向來以愚直出名。聽說他上疏之前,知道冒犯該死,自己已先行買了一口棺材,並遣散奴僕,與妻、子訣別了。我敢保證這樣的人是決不會逃跑的。」明世宗聽後默然良久。之後,嘉靖皇帝數次讀海瑞的這份上疏,常常獨自嘆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宮中數月,還曾自言自語地說:「這個人(指海瑞)可與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啊!」由此可見海瑞之忠鯁,似乎到了連皇帝對他也無可奈何的地步。從此,海瑞幾乎成了一個剛硬無比的臣子的符號。

萬曆十五年(1587),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後世對其評價亦極高,稱為海青天。關於他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不少故事還在各類舞台上不斷演繹。按照老子的辯證法,凡是人們所特別敬重的,往往是社會所稀缺的。正如《道德經》第十八章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底正是因為明朝那個時代已經糜爛到了不忍直視的程度,人們才會格外嚮往海瑞這樣的清官。且後世被屢屢搬上民間舞台。

至此,筆者又不經聯想到自己常年關注的歐陽修。在某種意義上,歐陽修早年的經歷與海瑞頗為相似:如四歲喪父,依寡母而生;如從小受母親嚴格教養,刻苦攻讀,奪取功名。因此兩個人日後言行也頗有相似之處,如為官正直,一心為公,嫉惡如仇,關注民生等。但是,筆者更注意到二人的不同之處。仔細比較發現,二人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歐陽修整體表現出「柔情」,海瑞則更多體現的是「剛硬」。因此,就後世評價和影響而言,歐陽修恐怕要高于海瑞。

歐陽修整體上更尊重人情,無論是為人,為學,為官,歐陽修都強調「情」字。例如,其《詩本義》一書,首倡「以情解詩(指《詩經》)」,認為這樣才能得詩人之原旨。這個做法深深地影響到了後來的朱熹解讀《詩經》。在做官方面,歐陽修也是如此,多能本諸人情,設身處地去考慮,乃至能做到換位思考。儘管歐陽修也有不少政敵,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置對方於死地。在為人方面,那就更是如此,歐陽修之所以能成為北宋文壇領袖,一呼百應。這與他與人為善,樂意提攜後進,關注寒苦士人有莫大關係。所以,歐陽修在當世有極高聲望,無論朝野。在後世相當長的時期內亦是如此。

海瑞則過於剛硬,甚至給人以愚直的感覺。他容易讓人想起明初建文帝時期的方孝孺。明初歷史很弔詭,容易出大忠,卻也容易出大奸。海瑞最大貢獻就是執法嚴正,不問人情。這誠然是對的,但未必是好的。海瑞這種行政作風在當時難以引發共鳴,且其在糜爛的嘉靖時代,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效果。「孤掌難鳴」一詞送給海瑞是比較恰當的。而且,海瑞的容易讓自己陷於孤獨之中,因此他也幾乎沒有什麼朋友。例如,他在興國做縣令時,竟然上書贛州軍門要求裁員興國縣尉一職,認為沒有作用,裁掉可以節省一點開支,可以減免一點百姓的稅賦。這未免有點天真可笑:撤掉一個縣尉能減少百姓稅賦?封建時代一個縣就幾個官(知縣、縣丞、縣尉),海瑞要裁掉其中一個,這多少是不近人情。後來因為贛州的軍門吳氏沒有理會這件事,海瑞竟然追查到吏部去了。這確實把關係搞得很緊張。

於此,筆者不經有一個奇妙的想法,就產生了一系列的與海瑞相關的假如:

假如海瑞是你的領導,你自在嗎?

假如海瑞是你的同事,你喜歡嗎?

假如海瑞是你的親戚,你開心嗎?

假如海瑞是你的朋友,你願意嗎?

假如海瑞是你的丈夫,你幸福嗎?

……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海瑞的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與宋代的包拯包公頗為神似。實際上,宋代包公的故事也是元明以後搬上舞台的,而非宋朝實情,其所代表的也是明代以後的民心思向。包公在宋代並不特別為人所重視,起碼遠不是後來舞台上「包青天」那樣名聲如雷。宋人所崇尚的是不是包拯、海瑞這樣的官員,而是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這樣的既有能力有正義,又充滿人性的官員。這點恐怕是今人所忽略的。

以民為心,以國為是,對任何時代的官員來說都是對的,但執政為民具體的做法可以不盡相同。如果官員一味只是以「迎合」底層民眾喜好為執政出發點,而忽略了整個國家系統的良性運行;另一方面,如果某官員死守規則,不通人情,更不知道「時移世易」之理生硬執法,二者的結果恐怕都是事與願違的,於國於家於身,都並非是好事。正所謂「對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換句話說,如果在歐陽修和海瑞之間選擇一個人做上司、或同事、或親人、或朋友的話,我肯定是選擇歐陽修了。諸君以為如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廬陵靜墨齋主人 的精彩文章:

TAG:廬陵靜墨齋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