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大帝和朱元璋相比,誰更歷害?

康熙大帝和朱元璋相比,誰更歷害?

原標題:康熙大帝和朱元璋相比,誰更歷害?



到底是洪武大帝還是康熙大帝厲害呢?筆者認為洪武大帝要厲害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

1、萬事開頭難:朱元璋承受得更多


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大一統王朝的帝王中,如果論出身最低,朱元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二。


論成分,朱元璋是八輩貧農,真正的無產階級。然而,就是這樣的無產階級,最終戎馬一生,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朱元璋出生時,沒有任何異樣,關於紅光滿屋的說法,都是後人加上去的。朱元璋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被飢餓所困擾,童年的不幸遭遇給這位大帝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對農業超乎尋常地重視,明朝成為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帝國。

在朱元璋成長的過程中,他曾給地主家放過牛,然而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大饑荒來臨,父母和哥哥都被饑荒奪去了生命,倖存下來的朱元璋到皇覺寺當和尚。然而,就是當了和尚還是需要出去乞討,只不過是要飯變成化緣,說法變了一下而已。



正是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讓朱元璋心底埋下了對元朝的刻骨銘心的痛恨,這是其在後來堅決消滅元朝的原因。


1351年,劉福通起義爆發,中原大地陷入動蕩,朱元璋投身到農民起義的隊伍中,並最終在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後,取得了和元朝決戰的資格。


在後來的明元戰爭中,朱元璋創造了自南向北取得統一戰爭勝利的先例,這是空前的成就。

相比之下,康熙大帝的創業之路就顯得平坦了很多,在康熙即位之初,順治給他指定了四位顧命大臣,並且有孝庄太皇太后坐鎮,康熙的成長相對順利,在康熙的執政歲月中,遭遇到的第一個危機是權臣鰲拜,但是很快鰲拜被制服,康熙得以真正親政。


因為康熙不是清朝的開國之君,因此康熙不需要經歷從無到有的艱難過程,清朝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順治皇帝的勵精圖治,到康熙繼位時,清朝已經建立26年,入關17年,在全國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因此康熙不需要像朱元璋這樣面對敵人的武力攻擊。


所以,走到皇帝的高度,朱元璋付出得更多,因此朱元璋的個人能力要比康熙強!



2、對自己帝國的貢獻,朱元璋要比康熙做得更多

對於自己的帝國,朱元璋做了很多。


首先,在經濟上,明朝放棄了宋元以來的「重商主義」政策,重新開始「重農抑商」政策,這導致明朝開始走向內向;


其次,在政治上,朱元璋掀起洪武四大案,對功臣進行了清洗,此舉使朱元璋徹底放棄丞相的制度,從此內閣製成為中國的主要政治制度,並在清朝得到了貫徹;


再次,在軍事上,朱元璋驅逐元朝統治者,並不斷發動對北元的軍事遠征,直至1388年徹底消滅北元;在對外作戰的過程中,朱元璋根據明軍的特點,創造了衛所制度,在邊疆地區設置了大量的衛所,這為鞏固明朝疆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朝時期在朱元璋時代疆域就達到了極盛,後世的朱棣雖然也在開疆拓土,但是基本都是在朱元璋的基礎之上。


最後,在文化上,朱元璋規定「八股文」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文體,此舉將科舉更加規範化,雖然有禁錮思想的不利影響,但為明朝後來的發展設置好了框架,有利於明朝以文制武政策的推進。


概括起來,作為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不僅為後世留下了大片的國土,更進行了一系列國家機器的建設,這保證了明朝可以綿延276年。


而康熙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沒有機會能夠對清朝進行制度設計,康熙對清朝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文治武功上,比如對外開疆拓土。


1681年,經過8年的戰爭,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維護了西南疆域的完整,也為雍正時期完成改土歸流打下了基礎;


1683年,康熙收服台島,維護了東南沿海的穩定;


1689年,康熙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有力維護了東北邊疆的穩定;



1690年,烏蘭木通之戰,康熙擊敗噶爾丹,保障了北京的安全;


1691年,康熙舉行「多倫會盟」,標誌著喀爾喀蒙古納入清朝版圖;


1696年,昭莫多之戰,康熙再次擊敗噶爾丹,迫使其自殺,漠北蒙古終於平靜;


1722年,康熙收服西藏,強化了「達賴」、「班禪」的宗教統治,標誌著西藏自元朝後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懷抱。


在開拓的疆域面積上,雖然康熙將大量邊疆地區納入版圖,但是相比於從無到有的朱元璋,面積上還是要略遜一籌。在對自己王朝的長遠貢獻上來看,朱元璋作為開創者,做出的貢獻更大。


事實上,朱元璋創立的制度,不僅對明朝,對後世的清朝,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所謂「清承明制」就是這個意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容嬤嬤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八國聯軍不佔領中國,反而讓清政府繼續執政?
成吉思汗後代,清朝最後猛將僧格林沁,為何死於16歲少年之手?

TAG:容嬤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