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破除「舌尖上的謠言」 亟須補上「食育」這一課

破除「舌尖上的謠言」 亟須補上「食育」這一課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塑料紫菜、棉花肉鬆、橡膠麵條……每隔一段時間,食品安全謠言就會捲土重來。有關數據顯示,網路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佔45%。

17日,2018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京啟幕。正如民眾關心的一樣,食品安全謠言治理也成為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

「十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取得重大進步是有充分依據和數據的,但是,廣大消費者仍然對食品安全很擔心。我認為問題出在溝通交流不夠,科學傳播不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

陳君石表示,自媒體由於傳播力度強,已成為謠言和不實信息的「放大器」。的確,有專家指出,食品謠言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上廣為流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此前表示,由於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問題,而且他們的媒介素養和科學判斷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謠言。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在食品藥品問題上,中國老百姓更容易跟風。譬如十幾年前「非典」時囤積板藍根,幾年前為防輻射搶鹽。再如,電視台養生節目泛濫,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的盲從盲信。

「跟風是不可避免的。我國人口眾多,科學素質高低不一,而且絕大多數對食品藥品不具有專業知識。事關人身健康,為了規避風險,百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上述人士說。

在中國教育電視台總編輯胡正榮看來,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品安全人人關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信息不對稱,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會加劇信息傳播的不順暢,進而滋生謠言和消費者的不信任感。而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行業整體的不信任感則加劇了這種「信息真空」。

「打擊謠言,需要食品科技專業人士積極主動出擊。」陳君石說,比如在今年的咖啡致癌風波中,有微信公眾號肆無忌憚、誇大其詞,僅微信平台的點擊就超千萬,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擔憂。然而,幾位食品科普專家果斷出擊,通過微信、微博等多個平台進行科學解讀,並經過主流媒體的擴大傳播,謠言很快得以平息,並直接導致該造謠公眾號被封殺。

儘管如此,陳君石認為,打擊謠言是必要的,但根本的辦法是提高公眾知識水平,使謠言不能發揮作用。「以食品添加劑為例,有多少人知道,最常見的防腐劑苯甲酸,其實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又有多少人知道,食品中經常見到的增稠劑很多都是可溶性膳食纖維;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夠很好的將這些有趣的知識傳播給消費者,消費者就不會談添加劑色變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認為,只有做好「食育」,即食品安全方面相關知識的教育,才能有效抵制謠言。

「做好『食育』工作首先要強調科學意識。」張永建進一步解釋,食品中的謠言絕大多數是反科學的,是偽科學。食品生產和消費中有很多科學的內容,「食育」工作就是要將這些傳遞給公眾,為消費奠定一個科學的基礎,例如,如何看待食品中的有害物質,不僅要關注食物本身的營養和搭配結構,還要關心攝入量等。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使科學家們能更踴躍地參與到科普中來。

專家點評

近年來,食品領域的謠言以各種形式頑固地存在和傳播,擾亂了市場,甚至食品生產和社會穩定。治理食品謠言刻不容緩。我們常說:謠言止於智者。這裡的智,不僅僅是指智慧,更重要的是指健康素養,這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還有基本技能。調查發現,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不斷提升,但整體水平仍然偏低,這是食品等領域謠言得以生存和傳播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學術團體、媒體等各方面需聯合起來,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才是抵禦食品謠言的「良藥」。

(點評人: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教授馬冠生)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拙鈍的探測器模糊了醫學影像
三年投入6.48億給校園足球,成績如何?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