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更容易生病?酸鹼體質的真相竟然是……
夏天到了,又可以吃
可有位網友卻叫苦連天:「大夏天的,我媽連瓶碳酸飲料都不讓喝。」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雖然媽媽是出於好意,可卻又被謠言給騙了,長期按著這張表吃,真怕全家都吃出營養不良。
「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
根本不存在
國內外的營養界、醫學界都沒有基於「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的研究文章,各種權威的文獻資料庫也找不到相關的文章。
圖片來源: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
事實顯而易見,因為「酸鹼體質」根本就不存在。
可為什麼偏偏在朋友圈討論得這麼激烈呢?
因為民間所說的「酸性體質」其實是在和「酸中毒」偷換概念,比如糖尿病人的酮症酸中毒等。
酸中毒是由於服用了某種葯,或者是患了某種疾病才出現的,[1]而不是「酸性體質會導致疾病」,就好比因為困了所以睡覺,但如果說睡覺所以困了,就非常荒唐了,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
「鹼性體質」更健康完全是無稽之談。正常人的血液 PH 值在 7.3~7.4,本身就屬於弱鹼性,人體有強大的緩衝系統來確保血液中 PH 值穩定。[2]
更何況,人體本來就是個酸鹼共存的狀態,比如胃、皮膚、陰道是酸性環境,腸道是鹼性環境,根本不存在單一的酸性或者鹼性體質。
食物的酸鹼性,可以忽略不計
食物在食品化學中確實有酸鹼性質的劃分, 分類的方法是按照食物燃燒後所得的「灰」的化學性質而定。[3]
「灰」中如果含有較多的磷、硫、氯元素,溶於水後就會呈酸性,屬於酸性食物;如果「灰」中有較多的鉀、鈉、鈣、鎂,則呈鹼性,屬於鹼性食物,[3]和食物本身的味道沒有直接關係。
比如大多數的蔬菜水果都是偏鹼性的,而肉類穀類大多是偏酸性,但食品化學中的這種酸鹼性的分類只用於區分食物的化學組成。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食物在人體內經過複雜的消化吸收後,會形成酸性、鹼性和中性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和在體外燃燒後的食物灰分是完全不同的。[4]
通俗來說,你吃進去的任何食物進入胃部後,在胃液的作用下,都會呈酸性,到了腸道又會變成鹼性。
就拿最常見的碳酸飲料來說,碳酸飲料因為二氧化碳溶於水呈現「酸性」。
但是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會在易拉罐打開時逃逸出去,喝進去後,絕大部分也會隨著「打嗝」排出體外,所以並不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人體吸收從而影響酸鹼平衡。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一瓶 3~5 升的碳酸飲料,據估計,飲用時二氧化碳的攝入量在 0.5~1.5 升之間 ,[5]由此推算,喝下一瓶 330 毫升的碳酸飲料,攝入的二氧化碳不會超過 0.5 升,真正進入血液的少之又少。
事實上,人體新陳代謝的一部分產物就是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或被排出體外,或與體內的水結合成碳酸,這就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再隨著呼吸進出人體。
每個人每分鐘就大約就有 0.3 升的二氧化碳從血液中進入肺泡然後呼出體外,一個人每天產生的二氧化碳約有 432 升。[6]
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換句話說,呼吸過程中,二氧化碳對血液酸度的影響都要比喝一瓶碳酸飲料大得多。
而且二氧化碳作為國家認可的食品添加劑,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合理使用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7]真正影響身體酸鹼度失衡的,還是疾病和藥物。
與其關注「酸鹼性」
不如注重「多樣性」
選擇健康食物並不能依據他們的「酸鹼性」,而是看其本身的營養價值。
合理地搭配食物,保證食物的多樣性和均衡膳食更加重要,別再照著食物酸鹼表安排食譜了!
再強調一遍,食物的酸鹼性和胃酸、腸道里的鹼性環境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自然也不會影響人體血液的酸鹼性。
也就是說,網上流傳盛廣的這張所謂的酸鹼食物表……
再說了,沒有西瓜啤酒和冰汽水的夏天,怎能是一個完整的夏天呢!
參考文獻:
[1] 錢榮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1993,(3):166-169.
[2]余蓉,生物化學第二版[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08-01
[3] 尼爾森,楊嚴俊等譯.食品分析第三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2:117
[4]耿珊珊,蔡東聯,食品的酸鹼性與成酸性、成鹼性食物[J],食品與生活,2004,(7):14-15.
[5] Cuomo R,Sarnelli G,Savarese M,F,Buyckx M.(2009) Nutriton,Metabolism&Cradiovascular Diseases.Vol,19,683-689[LX17] [Office18]
[6] 默克家庭醫學手冊(第 2 版)2010 第 4 章肺和氣道疾病 第 38 節 呼吸系統生物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7] 國家 GB2759.2《碳酸飲料衛生標準》


※口臭是腸胃有問題?3 條健康謠言,別信啦
※這個讓你更年輕的方法,比幾千塊的護膚品更有效
TAG:丁香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