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論精髓系列

書論精髓系列

目的是讓初學者定其路,迷途者正其路。

此匯共有十二篇,從初學到提高到自成一派皆有涉及,每篇又有各家之言數十句不等。

書論精髓系列

一、字如其人 立品為先

1.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即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松年《頤園畫論》

2.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3.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於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張沅《石濤畫語錄》

4. 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其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為書焉。《書法三味》

5.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6.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7.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8.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9.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10.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11.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12.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13.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14.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15.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16.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17.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18. 覽田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則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東漢.趙一,非草書〉

19.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20.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軍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21.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22. 夫書者,英傑之餘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23. 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明.項穆〈書法雅言〉

24.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25.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二、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

l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2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書譜》

3 麓台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4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5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6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7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8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9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清.梁章鉅《學字》

10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讞《平書貼》

11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鉅《學字》

12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3 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14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15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l6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l7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l8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l9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20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21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22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23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讞《學書論》

24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25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25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26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27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28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29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讞《學書論》

30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31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32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於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於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騫〈芥學畫編〉

33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於我,斯為大成。《翰林粹言》

34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讞《學書論》

35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36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梁讞《學書論》

37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38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39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40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鑠《筆陣圖》

41 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42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43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44 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45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46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於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47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48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49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50若執著成見,凝滯於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於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1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52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53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54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5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6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 鈍吟書要》

57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58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59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北宋.歐陽修《試筆》

60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讞《學書論》

61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62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63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書論精髓系列

64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鑠《筆陣圖》

65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66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讞《學書論》

67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68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69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軾《論書》

70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71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72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73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74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三、形神相依 意境為重

l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2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3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4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於型似之外,取生意於形似之中。明.高廉

5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於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6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7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8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9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10故之書道玄妙,必資於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於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馮武《筆髓》

11其有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結字峻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l2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東漢.蔡邕《九勢》

l3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l4 古人作書,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l5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16 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17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18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於外。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清.華琳《南宗訣秘》

19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清.丁皋《寫真秘訣》

20蓋法高於意則用法,意高於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於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21夫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22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23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24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25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李漁《閑情偶記》

26 所謂神品,於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27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清.劉熙栽《藝概》

28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29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

30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懷灌《書藝》

31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32中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者。發於無意為上,發於意次之,發於筆又次之,發於墨下矣。清.張庚

33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寫真密訣》

34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清.劉熙栽《藝概》

35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餘韻,於靜中自是一樂事。宋蘇軾《東坡題跋》

36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於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37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劉熙栽《藝概》

38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清.王原矜

39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於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灌《書藝》

40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晉.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41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洒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42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清.蔣驥《傳神秘要》

43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劉熙載《藝概》

44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45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明.豐坊《書訣》

46筆墨酣暢,意趣超古。清.吳歷

47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唐.張懷灌《文字論》

48書法惟風韻難及......。清.左因生《書式》

49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瞭然。唐.張懷灌《書議》

50沉者,下筆不浮,刻入紙中也;螢者,如孤月流天,無雲翳也;清者,非謂瘦與寒也;肥者,亦有清氣也,在參古貼而得之。《書法三味》

51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高萬仞之山,自然意遠。唐.張懷灌《書斷》

52凡書貴有天趣......。明.孫《書畫題跋》

53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戰國《孟子.公孫丑上》

54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鯡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疏筍氣,皆士氣之棄也。清.劉熙載《藝概》

55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清.惲壽平《 甌 香館畫跋》

56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57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明.李日華

四、筆墨技法 熟而後巧

1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唐.歐陽詢《用筆論》

2書之神韻,雖得於心,然法度必講資學。沈括《夢溪筆談》

3今書之美字鍾,王,其功在執筆用筆。元.解縉《春雨雜述》

4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唐.盧攜《臨池訣》

5執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清.馮武《書法正傳》

6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7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8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一字,何異守株!唐.林蘊《撥鐙序》9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10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11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清.劉熙載《藝概》

12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明.豐坊《書訣》

13張長史折叉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 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黃庭堅《論書》

14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元.鄭鑠《衍極並注》

15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明.豐坊《書訣》

16執筆低則沉著,執筆高則飄逸。清.梁獻《執筆論》

17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東晉.衛鑠《筆陣圖》

18把筆深淺,在於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唐.盧攜《臨池訣》

19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

20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五代.李煜《書述》

21執筆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之,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摯;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宋.姜夔《續書普》 l

22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辯按尤當於起筆處,辯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需飛提,用筆輕處正需實按,始免墮飄二病。清.劉頤載《藝概》

23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唐.虞世南《筆髓論》

24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便,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25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26右軍用筆內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豐坊《書訣》

27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權全。次實指,制實則筋力平均。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宜。唐.李世民《筆法訣》28思翁言:坡公所書《赤壁賦》全用正鋒,欲透紙背,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此皆用墨到極微妙地位,亦書家莫傳之秘也。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29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於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30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宋.姜夔《續書譜》

31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論書》

32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唐.韋續《墨藪》

33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34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35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36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37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38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宋.姜夔《續書譜》

39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40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一毫不可測也。明.豐坊《書訣》

41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顛到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後有此,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南宋.陳僬《負喧野錄》

42董文敏謂:書家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清.梁章距《學字》

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後積畫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43筆在指間常欲其靈活,故能換筆。如遇轉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扭硬掣而過。其畫必成側鋒,必成扁形。試觀懷素草書,如驚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鐵絲一團,絕無偏側。又觀魯公爭座位貼,滿紙皆成圓形,無一側鋒。古人云,魯公皆用圈筆,實皆用換筆也。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44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一牽一連,皆旋轉,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字劃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迹,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45數畫之轉接欲折,一畫之自轉貴圓;同一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清.笪重光《書筏》

46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47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宋.李彌孫《筠溪集》

48書之大要,可一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49圓以規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50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貼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51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52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契出之。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滯。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

53用筆尖如落鋒勢,無一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為一字,須數體俱入。晉.王羲之《論書》

54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55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清.劉熙載《藝概》

56用筆要沉著,沉著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諢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57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速者無之。

58書以筆為質,以墨為文。清.劉熙載《藝概》

59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60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蘊《拔鐙序》

61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清.梁獻《學書論》

62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清.劉熙載《論用筆》

63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墨而厚實深沉。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64徐公曰: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捷,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65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

66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畫筌》

67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於用筆者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68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69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唐.盧攜《臨池訣》

70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工書藝一大關鍵矣。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71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黑有肥圓細圓曲折之圓,白有四方長方斜角之方)。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清.笪重光《書筏》

72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斯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清.王淑《論書滕語》

73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筆》

74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清.馮武《書法正傳》

75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宋.姜夔《續書譜》

75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宋.姜夔《續書譜》

76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77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儂肥,肥則大惡道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78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雲法書矣。清.笪重光《書筏》

79作字如應對賓客。一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賓客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作書不能筆筆周到,筆筆有起訖,頓挫,滑過,如對賓客之失其照顧也。所云筆筆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五、筋骨血肉 相容互濟

1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2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為人,闋其一行屍耳。清.王淑《論書滕語》

3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一,不成為書也。北宋.蘇軾《論書》

4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論書》

5風神者,骨中帶肉也。老勁者,肉中帶骨也。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別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6 先儀骨體,復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絲來線去,脈絡分明。《書學詳說》

7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唐.孫過庭《書譜》

8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為,骨者毫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肉者墨之所為,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9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唐張懷灌《文字論》

10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11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明.項穆《書法雅言》

12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北宋.黃庭堅

13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

14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清.笪重光《書筏》

15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16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內則姿態出焉;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17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損毫側管,則飩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清.馮武《指意》

18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19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艷執操......。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20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虺翟備色而翱翱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宋.朱文長《續書斷》

21骨豐肉潤,入妙通靈。清.馮武《書法正傳》

22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梁武帝《又答論》

23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否則崢嶸而近於險惡,無縹緲空靈之勢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錄》

24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清.梁獻《學書論》

25筆格遒勁,亦是渾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見面刺目。清.華琳《南宗訣秘》

26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晉.衛爍《筆陣圖》

27使盡氣力,至於沉盡入骨,筆乃能和。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勁之至非縱逸之謂。清.王淑《論書滕語》

28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上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29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飩,比並皆然。蕭衍《答陶隱居論書》

30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31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清.劉熙載《藝概》

32字要骨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貼乃秀潤生,布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33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34唐太宗曰: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清.梁章鉅《學字》

35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貼,筆畫地步,必比古貼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轉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氧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雖對強敵,可以一指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正側 的精彩文章:

林散之草書 毛主席詩詞
唐代詩人杜牧僅存行書墨跡欣賞

TAG:無正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