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玉」與道教的神仙信仰

「玉」與道教的神仙信仰

文以載道善行天下

圖/文:未知 |來源:雲南道教網

自古以來,「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就佔據著幾近神化的地位。人們視「玉」為瑞寶,認為它可以趨吉避凶,帶來吉祥福祉。人們為了朝禮神明祖先,敬畏諸神,用玉獻祭,把它作為溝通人世間生靈與神靈的法物。《禮記·月令》:「仲春三月,祀用圭璧。」《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玉」祭神、通神,發展到以「玉」喻神、稱神(特別是天神),從而使玉與神仙思想緊密地聯繫起來。我們從一些稱謂天帝諸神的詞語上就可窺見一斑,如人們稱至高無上的天之主宰為「玉帝」和「玉皇」;稱玉帝的居處為「玉虛」;稱天神的居所為「玉台」;稱神仙的住所為「玉宇」、「玉樓」;稱仙人所居的宮殿為「玉闕」或「玉門」;稱仙女為「玉女」;稱月亮為「玉盤」、「玉輪」,月中的蟾蜍為「玉兔」……,可見「玉」與神仙之密切關係。

「玉」與神仙信仰相聯之淵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就意識到「玉」這種礦物是有價值的自然財富,認為它是天神所賜。人們用「玉」製成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器物,來祭祀天地諸神,讓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財富增多、國泰民安。「玉」就這樣逐漸成為一種與神靈溝通的工具。

人們在祭天告神時常以「玉」為媒介。《尚書·金滕》記載,武王克殷第二年生了大病,群臣憂慮。於是周公築祭壇與天通話,祈求上帝與先祖為武王延壽,並許諾「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圭,歸俟爾命」。即如果上天答應我的要求,我將用玉璧與玉圭作為歸復天命的信物。在人與神的交往中,也往往以「玉」作為見面禮物。《尚書大傳》中有:舜時,西王母來獻白玉琯的記載。《穆天子傳》:「周穆王行三萬五千里西巡昆崙山,會西王母於瑤池,贈絲帛載玉萬隻而歸」,「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玉璧,以見之。」

考古專家對浙江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出現的大量玉璧進行考證後,也認為玉璧最初是仿照天體製造的,巫師持璧用於祭祀,是將璧作為想像中與神祇形象相同的禮器來祭祀神祇,以達到被祭者(天)與祭者(人)之間意識的溝通與交流。

用「玉」與神界溝通的另一種方式是焚燒玉器用作殉葬或祭祀。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就經常出現大量燒烤過的殉葬玉器。直至商代,焚燒玉器之習還很盛行。《逸周書·世浮解》中記載,武王伐紂時,商紂王兵登鹿台,懷揣數千美玉自焚。《舊唐書·禮儀》也記載「舊禮效祀即畢,收取玉幣牲體置於柴上,然後燔於燎壇至上」,這種燎祭之俗其目的也是以「玉」通神。

在以「玉」祭神、通神的同時,人們還將仙界描繪成充滿美玉的世界。如《水經注·河水》:「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五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崑崙之上,有木禾、珠樹、玉樹、瓊樹、不死樹。沙棠、琅軒(美玉的一種)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昆倉山是一座通天之山,是「百神之所在」,山上有神人所食的各種玉樹,就連所用的井檻也是以玉製成。這座神山的總管是西王母,西王母所居的昆崙山即因產玉而稱玉山。西王母這樣,東王公亦如此。《神異經·東荒經》云:「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仙人住石室,吃的也離不開石,但這不是一般的石,而是玉石。據《說文》解,「石之美者為玉」,玉乃美石也。

仙人食玉以及一些凡人食玉成仙的例子也廣為人們所接受。如《山海經》云:「嶺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餉。」華夏的祖先黃帝也被人們美化為食玉的神仙。《詩經》中有:「太華之山,上有明星玉女主持玉漿,服之成仙。」《河圖》中也說:「少室之上巔,亦有白玉膏,服之即得仙道。」《搜神記》亦有:「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赤松子」本為人間的雨師,即因服用冰玉散,而步入神仙之列。洛陽偃師出土的東漢建寧二年服致碑上也說:「土仙者大伍公見西王母崑崙之墟,受仙道,大伍公從弟子五人,……皆食石脂仙而去。」此處的石脂即為玉漿、玉脂也,「大伍公」及弟子五人即是食玉成仙的凡人。象神仙那樣食玉更是人們的理想,如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思·疾世》中就希望象神仙那樣「吮玉液兮止渴,嚙芝華兮療飢」。在《涉江》中還期盼「登崑崙兮食玉羹,吾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從出土的漢代銅鏡銘文上就可以窺見漢代人們對撲朔迷離的神仙世界的嚮往:「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得天道,物自然,駕蛟龍,乘浮雲……」,「尚方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遨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這些祝願祈福的話正迎合了人們的期盼成仙、長生不死的美好願望。

在升仙夙願生前不能實現的情況下,人們又將希望寄託於死後,依託「玉」的通神之功,使死者的靈魂早日羽化成仙。漢代人仿造想像中的仙人居石室、食玉英來建造石室墓,漢代的畫像石墓之流行概源於此。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還出現了吉祥動物如龍、虎、鹿、鳳等穿過玉璧導引死者靈魂升天的升仙畫面,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幅T字形帛畫,描繪的就是御龍穿璧升天場面。直接以玉雕形式表現出來的「仙人騎玉馬」、「仙人騎玉辟邪」等更為直觀:辟邪(或馬)背上騎著一披髮仙人,手持辟邪頭角(或緊勒馬韁),作飛騰賓士狀。「仙人騎玉馬」據說與漢武帝乘大宛馬(即天馬)實現升仙夢幻有關,其寓意也是祝願死者升仙得道的。

不僅如此,他們還讓死者身上穿上玉衣,口裡含著玉蟬,手裡握著玉豬,甚至不惜用精雕細琢的玉器填充棺槨,讓死者安卧在充滿玉石的世界裡,希望他們早日藉助「玉」的神力步入搖曳多姿、奇譎瑰麗的神仙境界。

對「玉」的迷信、對神仙世界的渴望發展到極至,就是直接吞服玉來企圖延壽升仙,這在貴族階層中比較流行。中國人吃玉、吞玉的歷史已很悠久,不過當初人們認為玉可入葯,將玉研磨成粉製成漿汁或丸子吞服以療疾患,健身軀。《周禮·王府》:「王齊,則供食玉」,兩周時期就有專供皇帝享用的食玉。《戰國策》云:「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玉」顯然也是服用的食物。《太平御覽》上也有服食玉的記載,並認為「君子服之,以御不祥」。道教出現以後,隨著煉丹術的出現,「玉」的升仙作用成為人們食玉的主要目的。如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卷一中這樣記載:玉泉(玉屑汁)可以「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

食玉風氣延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了極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玉雕史上的低潮時期,傳世玉器極為罕見,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神仙道教和煉丹術極為流行,食玉之風較漢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神仙信仰和道教的影響下,覓玉、食玉得道成仙已達到相當的地步。最提倡食玉能成仙的是東晉的道教學者葛洪。他在《抱朴子內篇·仙藥篇》中說:「玉亦仙藥,但難得耳。」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次則諸芝,次則五玉……」,「玉」和其它金石類礦物葯被列入仙藥中的「上藥」。葛洪還說:「《神農四經》曰,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抱朴子內篇·仙藥》)他在《抱朴子》中還介紹了幾種食玉的方法:用烏米酒及榆化為水;以蔥漿消之為怡;餌以為丸;燒以為粉。並在《玉經》中說食玉的效應是:「服之令人身飛輕舉、其命不限」、「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犯」。葛洪如此提倡食玉,自己定也食玉不少。據說葛洪死時也是「得道仙去」,「兀然若睡而卒,……視其顏色如生,體亦柔軟,舉屍入棺,甚輕如空衣。世以為屍解得仙雲」。

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也非常注重修道煉仙與服食金玉製成的丹藥,認為這個「良藥」是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的。唐朝的神仙道教仍繼承魏晉神仙道教的傳統。自宋代以後,神仙道教中金丹派式微落,玉石的通神升仙作用才逐漸削弱。

可見,「玉」最初是由用來祭神、喻神逐漸發展成為通神的工具。在道教出現之後,「玉」又服務於神仙信仰,成為神仙道教中人類及其靈魂幻化升仙的重要媒介之一。

福 生 無 量 天 尊

編輯‖ 宗蒼玄‖公眾號:雲南道教網 | yntaoism

歡迎為本站賜稿,道濟天下。法律顧問:范小瑜律師

本站由雲南洛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運營管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道家「三拜九叩」禮
冷漠的代價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