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祖英:對當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反思

張祖英:對當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反思

張祖英

【本期話題】關於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冷思考

策劃:陳明 顏培大 李振偉

編者按:重大題材美術創作是中國美術創作領域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等,就體量與投入而言,在中國的美術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產生了一批重要作品,在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同時,也提示出了國內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領域諸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諸如,主題與題材的重複製作、重複生產,這種跟風式的創作是否有必要,是否違背了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眾多高投入的美術創作工程,和「產出」是否能夠形成正比,對原有的創作模式有多少突破?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冷靜下來予以思考。因此,本期時評特針對以上問題邀請相關專家展開討論。

對當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反思

張祖英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歷史畫的創作開始,一直到今天,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已經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跨度。回顧五六十年代,隨著革命博物館跟軍事博物館的建立,因任務的需要,國家下達了創作任務,產生了一批作品,包括《狼牙山五壯士》《劉少奇與安源煤礦工人》《12月會議》《寧死不屈》《出擊之前》等,今天來看,它們仍然具有經典意義,甚至可以說,還沒有新的歷史畫超過這些作品的水平,這是事實。我們今天的創作規模大、人員多、投入多,但是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卻不多。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壯士》

第一,當時的國家剛剛成立,非常重視創作,選拔了在這一方面最優秀的畫家,並且提供了充裕的條件;另外,參加創作的一批畫家將重大題材的創作作為自己的理想,所以全力地投入。這與完成一個活兒、一個任務在心態上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的油畫家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經歷過艱苦的血與火的歲月,他們對於新中國充滿激情和希望,也把畫革命的歷史當成自己的歷史責任,全力以赴,心無旁騖。他們不是把作品作為歷史的圖解,而是注重創作者對於歷史的感受。對新中國的理解,對於將來國家民族的發展,他們都在認真研究。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人的因素——當年這些年輕油畫家雖都不到30歲,但都具有比較高的精神追求和業務能力。這保證了這一批革命歷史畫的質量。

第二,他們在創作中不拘泥於過去的程式。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是作為一個紀念碑來畫的,審查時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或要有與敵人搏鬥的場面等,但是他經過思考還是堅持原來思路,最終獲得認可。再如何孔德以簡練的手法創作的《出擊之前》,反映抗美援朝戰爭,他畫了在坑道口準備出擊的兩位戰士,展現了志願軍的英雄氣概,讓人難忘,跟現在一些「上甘嶺戰役」這樣的題材所表現的全景式戰爭場景是不一樣的。何孔德到過前線,所以很熟悉戰爭的細節,也表達出他對戰爭的理解,以少勝多。但現在很多表現戰爭題材的作品就比較簡單,有好幾幅攻城的作品驚人的雷同,比較概念化,分不清到底是哪個戰役,就因缺少對於歷史事件的深刻理解,缺乏特點,一些作品還不如歷史照片真實感人。雖然技術都有較大進步,但缺乏對歷史理解的精神深度,包括作者本人的主觀感受。

何孔德 《出擊之前》

我總覺得藝術的感染力是歷史畫創作的重要環節。所以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要留下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和精神,特別是得以流傳的人物形象。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太注重於場景宏大,好像作品是否重要是以幅面的大小、人物的多少來體現的,似乎不這樣就不重大,這是目前的一個通病。我認為這有作者本身的因素,也有組織上的問題。

例如,我們去看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只畫了伊凡雷帝和皇子兩人,這兩人在政治觀念上完全相反,是不同思想的衝突,父親在盛怒中無意砸死了兒子,又出於親情,驚恐地捂住兒子流血的腦袋。深刻體現了俄羅斯社會改革的嚴酷,展現了政治觀念的衝突與父子親情的矛盾相交織,體現了畫面情感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成為歷史畫創作的經典作品。另外,莫伊申科所創作的反映二戰的作品《勝利》,這類作品大多是畫反映蘇軍戰士衝進國會大廈的場景,我曾看過不止十餘幅,而莫伊申科只畫了相依的兩個戰士,一個戰士遠望勝利場面喜悅時,而戰友卻犧牲在自己的懷裡,畫面感人,作者因此獲得列寧獎章。這幅作品深刻揭示了勝利是用犧牲換來的哲理。中國也有這樣的作品,比如潘鶴的《艱難歲月》,同樣表現了紅軍的艱難和樂觀主義精神。

列賓 《伊凡雷帝殺子》

反觀近些年的作品,卻找不出幾個鮮明的、有說服力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感人的作品,雷同單一、概念化。原因很簡單,有的畫家雖有願望去畫,但卻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時間緊,在規定時間內要畫規定的超大尺幅;二是未能深入理解這個題材的精神。換句話,很多創作就是一個活兒。我的意見是,創作作品尺幅大小、人多少是按照主題、內容與創作的需要展開,因為歷史畫創作是藝術創作,不是圖畫解讀,是當代人對於歷史的理解、思考及心靈體會。它是表現歷史,但是更多的是今天如何認識那段歷史。正因為這樣,才能夠將歷史題材的創作融入當代性,而不是歷史的重複。

我認為,今天國家組織重大題材美術創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體現了國家的文化意志。我們有50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由於種種原因留下的好作品特別少,和中國輝煌而精彩的歷史不相稱。所以說客觀上有很大的需要,但要遵照藝術規律來認真計劃和安排,不能一拍腦袋就上。另外,藝術創作有其極大個人屬性和才情,我們的工作不能像搞運動一樣一哄而上,所有的東西一刀切。創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家的積累、一個民族的精神積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需要靜心思考。為此,我認為重大題材創作不是說凡能繪畫的畫家都能畫。它還包括對於歷史的理解,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特別是與個人的歷史觀有關。

我在這裡舉兩個例子,羅工柳畫《整風運動》,是個人選擇的主題,然後進行研究,提出計劃,然後再討論。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指導和創作者合作得非常具體。鍾涵的《延河岸邊》本來還有畫毛主席和農民迎面走過來的過程,經過研究,最後表現兩個人的背影,夕陽西下兩個人沿著延河邊侃侃而談,情景交融,藝術效果十分感人。這是切合實際的指導。現在對於歷史畫創作的指導大都等於開大會,一次看一百張畫。畫家對題材的深入研究,評委是否都能了解?什麼是重要的意見?什麼是一般議論?對每個人整理出一兩條意見,畫家能不能接受?提的意見是不是準確?這等於把藝術創作變成工廠式的生產。在創作中,本來幾個人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畫幾十個人,搞人海戰術,還看不出主要人物是在哪裡,更談不上動人的形象。有些畫家參與創作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務,而不是真正要創作有歷史價值的優秀藝術作品。

鍾涵 《延河岸邊》

現今國家組織的重大題材創作項目很多,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各單位都在組織美術創作工程,因此有必要把近些年中創作的問題和經驗進行梳理,也有必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創作規律的引導方式。要注重創作者的個性,提高創作水平,不要像工業生產那樣成批生產。我們的創作要真正能對社會起到作用,才能夠使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真正體現其應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網 的精彩文章:

Chanel、LV、Prada……時尚帶你看遍遠古和未來
展評 弗里達·卡羅:構建自我

TAG:中國美術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