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什麼?體重達到668斤,家長們要警惕兒童肥胖啊!
導
讀
兒童肥胖需警惕
近日,山東濟南,668斤「中國第一胖」小伙王浩楠接受袖狀胃切除手術,以此減少胃部容量。
王浩楠的主治醫師劉少壯坦言,體重與個人的飲食結構、作息習慣等關聯密切,多種因素導致王浩楠不斷增重。他本人愛吃含高糖、高脂的食物,吃得多但運動極少,睡眠時間晝夜顛倒也致植物神經紊亂。
我們這一代人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每個人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
改革開放後,高熱量的洋快餐也迅速佔據了當今孩子的餐桌。
據悉,肥胖症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中國目前肥胖人群超過9000萬。
肥胖已經成為了危害兒童健康的問題之一。「白白胖胖」「大胖小子」已經不再是誇獎的話了,關注兒童肥胖刻不容緩。
我有一個朋友小王,他從幼兒園時期就體重驚人
每天的食量是我的幾倍,
不愛運動,每逢外出活動就想辦法躲開
他的父母也毫不在意,覺得孩子吃胖點挺好的
每天大魚大肉的供著他 小王的體重也就不斷攀升,
直到去年小王的身體開始出現了問題
20歲的小王居然已經有了高血壓
醫生對小王說,肥胖是導致他高血壓的主要原因
而幼兒時期的不節制,則是他肥胖的罪魁禍首
肥胖不僅僅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疾病都是由肥胖引發的
而肥胖很多時候都源於小時候父母的過渡「餵養」
那麼兒童肥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營養過剩
營養過剩致攝入熱量超過消耗量,多餘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於體內致肥胖。
嬰兒餵養不當,例如每次嬰兒哭鬧時,就立即餵奶,時間長了養成習慣,以後每遇挫折,就想找東西吃,易致嬰兒肥胖,或太早給嬰兒喂高熱量的固體食品,使體重增加過快,形成肥胖症。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發生髮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緒創傷或父母離異、喪父或者喪母、被虐待、受溺愛等,可誘發膽小、恐懼、孤獨,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動,或以進食為自娛,導致肥胖症。
缺乏運動
幼兒肥胖一旦形成,由於行動不便,便不願意活動以至體重日增,形成惡性循環。某些疾病如癱瘓、原發性肌病或嚴重智力落後等,導致活動過少,消耗能量減少,發生肥胖症。
遺傳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雙親胖,子代70%~80%出現肥胖;雙親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雙親均無肥胖,子代近1%出現肥胖;單卵孿生者同病率亦極高。
家長如何科學預防肥胖
1. 胎兒期:
孕期婦女應保持適宜的體重增長。一般而言,孕早期體重僅有少量增加,孕中期後每周增重約400g,至足月時體重比孕前平均增加12.5kg。
孕前肥胖、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等需要醫生和營養師全程指導和監督。
2. 嬰兒期:
預防肥胖的第一個關鍵時期。母乳餵養可減少日後發生兒童肥胖的危險性。
對於配方奶粉餵養兒,在4月齡時如果已有肥胖,應注意避免攝入過量的能量,避免奶瓶所致過度餵養;
在6-8月齡肥胖兒應減少奶量攝入,在保證生長發育基本營養需要前提下,以蔬菜、水果、低能量輔食取代部分奶製品。
3. 學齡前期:
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不偏食糖類、高脂、高能量食物。養成每天活動、勞動的習慣。
4. 青春期:
多數青少年追求苗條,形成錯誤的認識盲目節食減肥;有的青少年則因為學習壓力大或感情問題,暴飲暴食。
此期更重要的是進行心理疏導、營養教育,使青春期的孩子形成健康的科學理念。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於肥胖沒有概念
於是在家長的放縱下,他們的體重開始增長
直到開始被同齡人嘲笑,被孤立
他們開始自卑,開始怯懦
甚至身體也出現了問題
作為父母要從小開始控制孩子,健康飲食
不暴飲暴食,少吃高熱量食物
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吧!
不是所有好吃的,對於孩子都是最好的!


TAG:丁香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