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出版人、影視工作者眼中的書博會:博覽萬卷,深讀一城

出版人、影視工作者眼中的書博會:博覽萬卷,深讀一城

原標題:博覽萬卷 深讀一城 | 書博會專題

1996年,第7屆全國書市(書博會前身)在深圳舉辦

2018年,書博會再次花落深圳

這是一場時隔22年的 回 歸

更是一次嶄新的 啟 程

第 28 屆 全 國 圖 書 交 易 博 覽 會

時 間:2018/07/19~2018/07/22

主會場:深圳會展中心

分會場:深圳書城羅湖城、中心城、南山城、寶安城、龍崗城

鄧一光 / 鄧康延 / 南兆旭 / 許石林 / 魏小河

他們眼中的書博會


鄧 一 光

2009年來深

當代作家。在《人民文學》《收穫》等發表中短篇小說百餘篇,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長篇小說9部。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國家圖書獎、郁達夫文學獎、林斤瀾短篇小說傑出作家獎等,並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語言在海外出版。

Q:書博會時隔22年再次在深圳舉辦,請談談這些年來您對深圳文化事業發展的個人文化體驗及觀察。

A:我不清楚深圳文化設施建設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橫向比,只知道深圳是內地書業的大賣場,但北、上、廣中心圖書館比深圳中心圖書館體量大不少,館藏也不在同一體量和質量級,我猜文化事業管理官員們應該挺著急。

關於深圳作家和文學,據官方統計,深圳擁有中國最多的各種類型作家群,文學藝術創作活躍,據我觀察,越來越多有影響力的作家已經或正在和這座城市漸行漸遠。城市不能總在賣場上掙表現,人們對它的真正熱愛和敬重,取決於它在生成什麼樣的故事,能留下什麼樣的故事。

Q:您對本屆書博會有什麼期待與展望嗎?

A:人們需要的不是節日,而是快樂的節日,我也一樣。我會在那幾天改變作息,出門去給幾位朋友當嘉賓,他們將在書博會上推出新作,我期待它們能陪我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Q:您覺得這次書博會將給深圳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A:如果你問的是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和紐約書博會,它們對國際書業起著導向和驅領作用;如果你問的是東京國際書展、北京國際書展、阿布扎比國際書展、瓜達拉哈拉國際書展和香港書展,它們之於地區文化起著重要的推介作用,對舉辦城市起著長遠的文化塑造作用。書博會22年才重返深圳這座城市,一次書博會可能並不會給深圳帶來多麼重要的影響,它再度路過,只是和颱風一樣,停留幾天,帶來短時間的充足淡水和風電資源。對城市的長遠影響,莫如說在於城市怎麼看待文化,營造一個文化生成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而不是22年等一回。


鄧 康 延

1992年來深

深圳國民紀錄影視公司董事長兼製作人,深圳影視家協會副會長。曾任《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鳳凰周刊》主編,深圳越眾影視公司董事長兼製作人。出版多部獲獎著述和紀錄片:遠征軍系列、先生系列、老課本系列、深圳民間系列、教育系列等。

Q:您對1996年在深圳舉辦的第7屆全國書市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您覺得那次全國書市對深圳有什麼影響?

A:記得那是在深南大道旁的羅湖書城,原為《深圳青年》總編的文化局領導致開幕詞,一片喧鬧。而深圳人就像在超市選購一樣推著小車選書。後來我們知道了深圳的人均購書量全國領先,讀書月、圖書館之城、24小時書店、各區書城和書吧等各項書業書事無不蓬勃。其實,這些還都是土壤和氣候,最核心的還是要播撒下讀書的種子。

Q:時隔22年書博會再次在深圳舉辦,請談談這些年來您對深圳文化事業發展的個人文化體驗及觀察。

A:我先後在《深圳青年》《鳳凰周刊》各做過8年,其間皆設有書評和書介欄目,一家側重青年書訊,一家側重於大陸港台的「三地書」。作者不乏深圳優秀的書評人,讀者中更多的是本城新移民。後來我去從事「比白紙黑字更有力量」的紀錄片,在跟拍深圳12家深圳民間組織的系列片《民間》中,我特別突出兩個聚焦深圳的讀書團體「後院讀書會」和「三葉草故事家族」,其間各種職業的會員以百千計,守護的卻是同一個熱愛。深圳人現在進行時的讀書形態,文氣儒雅,又世俗親和,書的故事、讀書的故事以及拍攝中的故事,看得到一條文化大河。

Q:您對今年的書博會有什麼期待?

A:我曾受邀為《讀者》雜誌創刊30年寫過一句倡導讀書的主打語:「時光加書香,熏陶好民族。」後來又有幸為深圳讀書月寫過一首主題歌《雲在青天書在手》,主題詞有幾句:

甲骨文字開天地 / 竹簡百家寫春秋 / 長空雁過天有字 / 是誰佇立讀出秋 / 書里藏著忘年交 / 隔著年代也握手 / 太陽不老書不老 / 萬卷長流水長流 / 人生風景何處尋 / 雲在青天書在手

不久前我作為本屆深圳書博會徵集口號的評委,不滿足於徵集作品未能凸現我們這個城市的書城氣勢,索性也擬了一句,有幸被各方認可,這也是我對此屆深圳書博會的欣悅與祝福:博覽萬卷,深讀一城。

南兆旭

1989年來深

出版人,從事自然觀察與寫作多年。倡導「在地關懷」,關注、記錄、保護居住地的生態;發起和組織了一系列本土自然保護活動;創立國內首個「自然好書獎」和國際首個「生物多樣性影像大賽」。策划出版圖書《深圳記憶》《草木深圳》《深圳自然筆記》等。

Q:您1989年就來到深圳,對1996年在深圳舉辦的第7屆全國書市有什麼印象嗎?

A:1996年,第7屆全國書市在深圳舉辦,當時恰逢羅湖書城開業,前去買書的人很多,可謂深圳的一個大事件,蠻轟動的,好多香港人過來買書,一大袋一大袋地買。我記得當時的書博會個體書商是沒有資格參展的,今年的書博會有了個體書商的展位,這就是進步。22年過去,書博會本身也在發生變化。早些年的書博會是進貨會、買賣場,全國書商每年就盼著冬夏兩季的書博會、圖書訂貨會,如今,互聯網時代下的訂貨、銷售等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根本不用傳統的訂單模式,因而如今書博會更像是一個大聚會。

Q:在您的觀察中,這些年來深圳的書業文化及深圳人的閱讀選擇發生了哪些變化?

A:我1989年來深圳時深圳也有一些書店,但規模都比較小,相當於小攤販,不像現在的連鎖書城,已經成為了一個多元的文化空間。這些小書店當時多集中在八卦嶺圖書批發市場一帶,主要銷售的都是一些通俗讀物。那時候大部分人從內地來到深圳工作,他們想要找好工作,想要提高業務能力。當時閱讀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家在精神壓力頗大時選擇閱讀的快餐類圖書,比如言情、武俠小說;另一類是進修類圖書,比如關於電工、股票、房地產等幫助業務提升的功能性圖書。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後,人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了,城市歸屬意識比較強,一些讀書人開始有意識選擇一些人文讀物,於是人文思想類圖書開始逐漸受重視。

Q:您對今年的書博會有什麼期待?

A:1996年以來,這座城市成長了很多,經濟、人口規模、國際格局地位等都取得很大的發展。但深圳圖書出版的成績,相對於本地經濟成就來說並不明顯。對深圳而言,即將舉辦的書博會是一個大好的自我展示的機會,一定要儘可能地展現深圳力量,讓全國出版同行們知道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深圳也有非常了不得的優秀出版人和出版組織。另外,這些年,有一批關於深圳的圖書出版,可以將所有與深圳有關的優秀圖書集中展示以彰顯本土意識、文化和力量。我想,書博會一定要做出我們深圳的性格、特色來,和別的城市不一樣。

許石林

1994年來深

國家一級作家,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會長。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著有《故鄉是帶刺的花》《桃花扇底看前朝》《舌尖草木》等。

Q:您對1996年在深圳舉辦的第7屆全國書市有什麼印象嗎?

A:第7屆全國書市在深圳舉辦,當時成天忙著奔波採訪,都沒有逛過書市,因此沒有什麼印象,只記得當時以及後來很長時間的深圳,是全國圖書銷量人均較高甚至是最高的城市,當時的媒體也對此展開過專訪和討論,發現深圳人的閱讀以實用性圖書為主,各種考試的書賣得非常好。

Q:從1996年至2018年,您對這些年來深圳的閱讀環境變化有什麼感受?

A:那時候統建樓、華強北那一帶的書店很多,各種考試類輔導圖書成堆成堆的,都擺到路邊賣了。當初的文化人還對此頗有議論,認為深圳人讀書太實用云云。我倒是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讀書,先實用,等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會慢慢地追求實用之外的閱讀,近十多年不就很好了?

22年過去了,我們的青春也被消耗和吞沒在其中了,回首往事,彈指一揮間,令人悵然。

Q:您對今年的書博會有什麼期待?

A:期待本屆書博會能促進深圳的讀書氛圍更濃厚、書香更濃郁、讀書和讀書人更受尊重。


魏小河

2012年來深

書評人,經營閱讀公眾號「不止讀書」。目前已出版《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讀在大好時光》《冒犯經典》等作品。

Q:您期待看到一個怎樣的書博會?

A:首先,希望場館設計比較新潮,注重設計感,和深圳一樣年輕化。其次,有足夠豐富的參展出版社,逛起來有滿足感。另外,希望能舉辦一些有分量的講座、活動。

Q:您平時的購書途徑是哪些,會不會逛深圳書城?

A:書城太大了,不經常逛,24小時書吧去得多一些。更多還是網購。

Q:到深圳這些年,觀察到的深圳市民的閱讀氛圍是怎樣的?

A:剛到深圳時,很喜歡深圳的公共圖書館,每個區都有,並且還有許多自助還借點,非常方便。另外,也很喜歡每年11月的深圳讀書月,不僅有許多讀書活動,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氛圍和書相關,感覺很棒。另外,在地鐵上經常可以看到讀書的年輕人。可能說起深圳人們第一想到的是科技方面,但是閱讀方面深圳是很有活力的,而且有很多自發組織的讀書會。

(深圳書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書城 的精彩文章:

TAG:深圳書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