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曹操羞辱劉表嘲諷荀彧,誰給了禰衡這麼大的膽子?
文/媯滿聰
在東漢、三國時代,很多優秀的知識分子都死於非命,各有各的悲哀。其中,死得最莫名其妙的是禰衡。禰衡是很有才華的人,無奈生逢亂世,沒有機會展現自己。他曾經遊學於曹操治下的許都,並沒有得到出仕的機會。
有人問他為何不去投奔荀彧等當朝文臣,禰衡對此表示非常大的輕蔑。他多次表達了對荀彧、陳群、司馬懿等人的蔑視。能進入他法眼的,只有年輕的楊修和年長的孔融。楊修與孔融都是名士,這兩人對禰衡非常尊重。
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薦禰衡,曹操聽說禰衡很看不起自己,於是極為憤怒,就沒有用他。由於禰衡有虛名,曹操又不想失去天下人心,於是想了一個既能用他又能羞辱他的辦法——讓禰衡做了鼓史,負責擊鼓。
曹操在一次宴會上,命令禰衡擊鼓,禰衡並沒有換上鼓手的衣服。曹操的手下呵斥禰衡,禰衡面不改色,當眾脫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赤裸面對賓客,讓曹操很沒有面子。曹操事後感嘆,原本想羞辱禰衡,沒想到被禰衡羞辱了。
曹操很討厭禰衡,但是又不能殺他,於是就把他推薦給了劉表。劉表明白曹操借刀殺人的意思,於是對禰衡非常客氣。禰衡並沒有改掉數落人的習慣,在公開與私下裡,經常侮辱、謾罵劉表,讓劉表非常沒有面子。
劉表對禰衡忍無可忍,於是將他送給了江夏的黃祖。黃祖對禰衡非常客氣,禰衡在黃祖的身邊盡心儘力,做了很多事情。禰衡升遷的迅速,引來了黃祖身邊人的忌恨,於是大家模仿彌衡的語氣,寫信給黃祖,說禰衡如何侮辱他。
黃祖一怒之下,殺了禰衡。一代才子禰衡,就這樣死在了黃祖的手上。儘管事後黃祖非常後悔,但是後悔也沒有任何用了,畢竟人已經死了。禰衡的案例在三國時代並不是個案,有很多人都是這種性格。這種性格是如何產生的呢?
兩漢時代,施行的是察舉制度,在漢武帝時代就已經相對完善了。一位讀書人能夠做官,關鍵看孝廉。對讀書人孝廉的評價權,基本上在世家大族中比較有威望的人手中。如果他們說,某人是孝廉,基本上這個人就有機會當官。
於是,個人名聲與做官的大小基本上成正比。禰衡的行為,基本上是讀書人為了獲得名聲的極端手段。一旦禰衡成了名人,那麼他無論怎麼做,都沒有人會扳倒他。他越是得罪領導,領導得越要供著他,不然就是失察。
遇到曹操、劉表這種聰明的領導,還好,一旦遇到武夫,這種讀書人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這是冒生命危險進行的政治博弈。禰衡是博弈失敗的一位,但是諸葛亮、龐統等是博弈成功的讀書人。從這個層面看,禰衡在情商上還是有些欠缺。
參考文獻
1. 陳壽,《三國志》;
2. 司馬光,《資治通鑒》;
3. 高安琪,《孤標傲世為誰狂——正史與小說中的禰衡形象比較研究》;
4. 黃東堅,《禰衡年譜簡表》;
5. 王允亮,《禰衡之死與漢末士風》。


※諸葛亮在荊州混了十三年,劉表為何不重用他?
※關羽和張飛被譽為萬人敵,是說他們個人戰鬥力很強嗎?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