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代名人讀書生活

近代名人讀書生活

「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近代中國之所以名家輩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名家大師愛讀書、善讀書,他們持之以恆徜徉於書海中,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成就了自己思想的高度。

近代著名學者讀書,可謂各形各色、情狀不一。語言學大家林語堂做事別具一格,讀書也不按常理出牌。林語堂自詡為「書淫」,崇尚快樂、隨性地讀書。他最討厭「正襟危坐」伏案就讀,最推崇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花前月下怡然自得的讀書。

著名畫家豐子愷則與林語堂恰恰相反,非「正襟危坐」而不能讀書。豐子愷自謙,說自己腦笨,看書看到後面,就會忘掉前面,最終顆粒無收,失了讀書的信心和趣味。「笨」人有笨法。每次讀書,豐子愷準備好筆記本和筆,一本正經坐在書桌前,埋首苦讀。

胡適則二者兼有之,圖書館、書房裡「正襟危坐」能讀,車船馬上、花前月下也能讀。他兜里總揣著一本口袋書,隨時拿出來讀,他的不少文字就是在輪船上、火車上、旅館中寫出來的。胡適北京的家中,馬桶邊「放著幾冊書、一紮紙、一支筆」。他儘可能利用一切時機讀書,並將之名為「廢棄光陰讀書法」。同樣惜時如金的還有人口學家馬寅初。20世紀30年代,馬寅初身兼多所高校教授,需要經常往來於京滬杭三地。旅途中的馬寅初從不與人攀談,自覺過濾掉周遭的嘈雜,埋首苦讀。此番景象讓人想起當年毛澤東在長沙鬧市讀書的情景。顯然,雜務過多、無暇讀書的胡適、馬寅初只能「見縫插針」,利用一切時機讀書,而這為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行家裡手奠定了基礎。

這些名家之所以愛讀書,是因為他們認為讀書很快樂。王雲五言:「無論什麼事再沒有比讀書那樣快樂的了。」傅斯年作對聯稱:「讀書最樂,鬻書亦樂;既讀且鬻,樂其所樂。」對話歷史的先哲,蕩滌紛繁浮華的功利,提顯本性美好的精神,留存空靈純真的心性,這是讀書帶來的極致快樂。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在條件並不發達的近代社會,讀書是知識分子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四角號碼發明者王雲五未進過正規學堂,沒有正規學歷,卻著述等身,桃李滿天下,他就是靠讀書自學獲得知識的。

讀書之於這些學者還有修身養性的功效。蔡元培年近花甲,精神抖擻,有人問其養生之道,蔡元培答曰:「我是由修養上得來的,對於同樣發惱的事務,一概摒除,並且時常閱覽美術書及金石等。」正如其言,讀書確實可以養性,可以去邪性,養正義;去暮氣,養朝氣;去迂腐,養靈性;去燥性,養和氣。腹有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顯然,這些學者讀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讀書帶給他們的體驗也不盡相同。當年一家報刊邀請各行翹楚開一個「青年人必讀書目」,大多數人婉拒了,因為他們認為讀書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讀什麼書無法開出一個篇目,讀書的地點、時間同樣也沒有最優的選擇,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心中有責方為藝
臭豆腐配料疑遭惡意PS 行為人涉損害商譽或擔刑責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