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宮廷愛恨更誘人的,是她們身上華麗的大蓬裙
從金雀花王朝到日不落帝國,無論正史、野史還是邊角料的八卦,英國王室精彩紛呈的故事始終讓人興趣不減;而更令人魂牽夢繞的,是今日難再重現的那些華服。
說到2018下半年度備受矚目的新片,尤其是年底頒獎季期間,兩部聚焦英國王朝的Drama大戲最為吸睛,而且都在近日公開了預告——
《瑪麗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北美12月7日上映),故事發生在十六世紀,年僅24歲就三次提名奧斯卡的Saoirse Ronan扮演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而以「小丑女」一角為人熟知的Margot Robbie則扮演瑪麗女王的表親、與她對立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瑪麗一世的一生大起大落,她曾是法國的太子妃,後來成為蘇格蘭女王,在經歷了情殺、逃難、軟禁與廢黜後,這個迷失於情海、失勢於宗教鬥爭中的女王最終走上了斷頭台。
在這個過程中與她一直處在對立面的,是英格蘭的伊麗莎白一世,前者信仰天主教,後者信仰新教,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兩個人無法統一的政治立場。
說來也巧,影片在去年拍攝完成,年底的頒獎季,Saoirse和Margot分別憑藉《伯德小姐》和《花樣女王》被提名了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在戲外也成為了「對手」(當然本質上還是友好競爭的姐妹花)。
《瑪麗女王》的預告一經放出,獨特的髮型、妝容和華麗的服裝成為了最大看點:
最具顛覆性的是Margot扮演的伊麗莎白一世——痴迷於美白的她,在出席重要場合時,一定會把自己的臉塗成紙一樣的白色,而這種「粉底」的主要成分,其實就是鉛……而這種瘋狂的美白風潮,也成為了當時上層社會的潮流之一。
不過拋開歷史原因,光看這個妝容,是否似曾相識?
可不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里的「紅桃皇后」嘛~
事實上,紅桃皇后造型的靈感來源,就是伊麗莎白一世。
另一部有關英國宮廷的電影《寵兒》(The Favourite,2018年11月23日上映),講述十八世紀初大不列顛王國的安妮女王與她的親密知己莎拉·丘吉爾和一位試圖插入兩人關係的新女僕之間發生的故事。
石頭姐表情包預定
英國的兩位戲骨女演員Olivia Colman與Rachel Weisz分別飾演安妮女王與丘吉爾公爵夫人,而奧斯卡影后Emma Stone將扮演那位野心勃勃的女僕。
影片色調沉鬱,冷色調的服裝也與之呼應,在嚴肅同時,襯出影片的黑色幽默。斯圖亞特王朝的服飾風格在此被成功體現出來:丟掉拉夫領和鼓面鯨骨箍後,廓形更為簡練,充滿蕾絲花邊,優雅垂順的裙裝讓斯圖亞特王朝的女性行動更自由。
其實英國宮廷的戲碼屢屢在多部電影中上演,說來無非是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女性總是讓人想對她們的故事一探究竟,而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華服則更為可望而不可及。
真正的都鐸玫瑰
以「薔薇戰爭」這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殘酷內戰開始的都鐸王朝因其風流華麗的歷史、各具特色的君王成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英格蘭王朝,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中的黃金時代。
與彼時歐洲正盛行的文藝復興交相呼應,都鐸王朝的貴族們的生活方式奢靡精緻,服飾則華美至極:皺領與撐裙、各類毛皮和閃耀的珠寶、緊身褲和斗篷,還有大量使用的天鵝絨和綢緞。在都鐸王朝,時尚不僅僅是貴族裝扮的方式,更是地位和權力象徵。它被用作奪取和鞏固王位的工具,也是宮廷鬥爭、陰謀和愛情糾纏中的實用武器。
在《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中,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美貌天真的瑪麗·波琳,而Natalie Portman則扮演心機深沉的安妮·波琳。
她們爭奪的男人亨利八世年輕時是一位極其英俊的男人,是16世紀男性美的象徵。他風流、暴戾、又無情,一生娶過六個妻子,還下令殺死了其中兩位。
電影幾乎完美地還原了都鐸王朝初期的服飾潮流。貴族們穿著最昂貴的材質製成的服裝:絲綢、天鵝絨或泛著光澤的緞子。他們最愛的顏色是金色、藍色、紫色、深紅色,這些普通民眾都無法企及的貴族之色。
都鐸王朝的女士服裝一般有著圓錐形的輪廓:讓人呼吸不暢的緊身胸衣塑造出極纖細的腰身,大禮服則被層層疊疊的襯裙、外裙塞得滿滿當當。頭飾也不能疏忽,緊貼臉頰的小帽與垂在背後的綢緞飾物構成一個完整的造型。
安妮·波琳頗有手段和魄力,在短暫的時期里曾在英國宮廷呼風喚雨。同時,她也使法國流行的新月形法式頭巾小帽(與英國的方形小帽不同)和有著方形領口的緊身胸衣在英格蘭王室宮廷中流行起來。
在《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中,安妮·波琳無視姐姐瑪麗·波琳對亨利八世的感情,為了家族和自己謀得權與愛,最終卻也在無情的男人手上落得凄慘下場。
都鐸王朝的君主對16世紀整個西歐的時尚都產生巨大影響。而在這些君主中,又以亨利八世和他與安妮·波琳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為最(也就是前文《瑪麗女王》中Margot扮演的那位)。她極其喜愛精緻的華服和首飾。她的服裝總是被珠寶、刺繡、絲帶和花邊所裝飾。在珠寶中,她最愛的是珍珠,代表著她「童貞女王」的形象。
在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去世後,伊麗莎白繼承王位。在1998年的電影《伊麗莎白》中,Cate Blanchett飾演了年輕的伊麗莎白女王。如今的凱特·布蘭切特永遠都是女王氣場全開的模樣,但在1998年,29歲的她以相似的青澀成功地扮演了一位逐漸成長、褪去懵懂的女王。
面對「血腥瑪麗」給她留下的群狼環伺、充滿教派紛爭的英格蘭,年僅25歲伊麗莎白並沒有妥協。她拒絕用政治聯姻來鞏固自己的王位和英格蘭的地位,在面對一次次宮廷陰謀和國家危機時她始終殺伐果決。在《伊麗莎白》中,她與年少時的愛人羅伯特·達德利漸行漸遠,最終選擇與她的國家英格蘭為伴。
2007年,伊麗莎白的故事又一次在我們面前上演:《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這一次,Cate Blanchett扮演年逾50歲的女王。在她人生的這個階段,她又完成了許多關鍵的決策,處決她的表侄女——蘇格蘭的瑪麗女王(也就是《瑪麗女王》的故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格蘭奠定霸主地位。
在此片中,專長於時代劇服裝設計的Alexandra Byrne因為影片中服裝設計拿下一座小金人。她為片中伊麗莎白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數套戲服,用金色、紅色、淺藍等不同的顏色來襯托女王或果敢、威嚴或神秘、脆弱的一面。
片中也體現出歷史的痕迹。在都鐸王朝後期,衣著風格發生了變化。緊身胸衣變得更長,延伸出尖尖的形狀,製造出腰身更纖細的視覺效果,鼓面形鯨骨裙撐則使裙子具有獨特的形狀。布料做的頭飾被繁複珠寶所取代,領子上則不能缺少精緻的蕾絲花邊皺領。
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嫁,沒有皇位繼承人,也因此結束了都鐸王朝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統治。她治國手段高明,把英格蘭王國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這盛世孕育了英格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在《莎翁情史》中我們得以一瞥Judi Dench飾演的伊麗莎白一世,但在2011年的《匿名者》中,電影以戲說的筆法將莎翁劇的真正執筆者描繪成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秘密情人——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
電影以油畫般美輪美奐的場景描繪了一段隱秘而驚世駭俗的戀情,光與影處處都營造出濃烈的劇場風情,而戲中牛津伯爵的人生悲劇也宛如一出莎翁劇般起伏跌宕。
日不落帝國的時尚Icon
雖說在君主專制的王朝中,貴族時裝風尚與王室成員密不可分,宮廷之外也有著許多時裝偶像。
在2008年的電影《公爵夫人》中,凱拉·奈特莉扮演了十八世紀末的喬治亞娜·卡文迪什,德文郡公爵夫人。喬治亞娜年僅十七歲就被母親打包嫁給年長她九歲的德文郡公爵,年輕的她自然不甘寂寞與平凡。
十八世紀末期的英國貴族間也流行著精緻的華服,雖然不像同時期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引領的洛可可風格潮流那般華麗繁複,卻也足夠抓人眼球。梳著高髻、頭戴華麗裝飾的德文郡公爵夫人是眾人競相追逐的時尚Icon。她以美貌聞名,熱衷政治運動,廣受上流社會喜愛。 她在社會地位的階梯上向上攀爬,卻又不斷墜入寂寞的深淵。
《公爵夫人》以多彩紛呈的顏色,華麗唯美的服裝展現了以為十八世紀末的名媛成長記。2008年,為本片設計服裝的Michael O』Connor也順利拿下一座小金人。
從07到09年連續三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都被年代劇的設計師收入囊中。手握三座小金人的設計師Sandy Powell讓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成功捕捉了維多利亞女王一生中與眾不同的時刻。
和我們熟悉的維多利亞女王嚴肅的肖像畫相差甚遠,在電影中,年輕的維多利亞是一位充滿活力的年輕女士,與所有期待愛情的女孩並沒有太多不同。
在服裝設計時,Sandy Powell參考了維多利亞時期早期服裝的特色。那些我們熟悉的低領曳地長裙,羊腿袖或鐘形袖,大量運用的蕾絲,和由緊身胸衣束出的纖細腰線都在電影中得到完美呈現。
統治著「日不落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結婚時為自己設計了結婚禮服。布滿蕾絲的白色長裙也開創了白色婚紗的穿法,在此之前,西方還並沒有結婚必須穿著白色禮服的習俗。
維多利亞女王深愛著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倫敦著名的Victoria & Albert博物館便是維多利亞女王為了紀念丈夫而命名。在阿爾伯特親王去世後,維多利亞女王的服裝顏色日漸沉重,以深色為主,常做寡居打扮。
在2017年的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中,維多利亞女王晚年與印度男僕相交為知己的故事被搬上銀幕。老戲骨Judi Dench再次扮演一位英國女王。她黑色的衣裙雖然肅穆沉重,但無處不在的蕾絲花邊與荷葉袖,依然讓女王的服飾充滿了莊嚴不失華麗的層次感。
今天,我們早已遠離帝王將相和他們的權力糾葛,但其中的華美服飾與激烈的時代變革交相輝映,依舊讓我們津津樂道。王公貴族們令人眼花繚亂的著裝是這些影像中最鮮明奪目的元素,以最直觀的形式為我們細數著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的明珠。
撰文:Chu


※她是芭比娃娃的原型,也是充滿少女感的影后
※仙女的程度,取決於頭紗的長度?
TAG:VOGUE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