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謖被處極刑為何對諸葛亮沒有半點怨言?諸葛亮死後兒子成受益者

馬謖被處極刑為何對諸葛亮沒有半點怨言?諸葛亮死後兒子成受益者

原標題:馬謖被處極刑為何對諸葛亮沒有半點怨言?諸葛亮死後兒子成受益者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個童孺皆知的大名人,他被稱為千年難遇的奇才。史書上也說諸葛亮是一個治國的能臣,蜀國在他的治理之下,「人懷自歷,道不拾遺,強不凌弱,風化肅然」,「邦城之內成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這些話大部分都是溢美之辭。他的擁護者主要是蜀漢的官吏、士大夫、知識階層。這些人是那個時代社會輿論的中心。諸葛亮在當時社會各階層中的廣泛影響,人們對他的懷念,主要是由這些人的輿論造成的。


廣大的官史、士大夫、知識階層對他的愛戴是非常真誠的。甚至受了他嚴處分的人也不抱怨他。馬謖因為打敗仗被處極刑,死時對他也沒有怨言。



他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

1.他的作風比較民主。他任職丞相,地位至高無上了,卻仍能謙虛謹,認真聽取他人意見。他鼓勵丞相幕府里的群僚大膽地給他提意見。他說設立參謀等,就是為了「集眾思,廣忠益」,假如人們的顧慮太多,明知不對,少說為佳,那就對工作太不負責了。他鼓勵大家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徐庶學習,鼓勵大家向能反覆十次地給他提出不同意見的董和學習。他說只有這樣,他才能少犯錯誤。



2.他嚴以責己,自我批評精神較好。


3.他公正持平,賞罰必信。「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4.他比較廉潔。他所屬的政治集團把全國的財權交給了他,但他從不利用這個權力謀圖個人私利。他為了解決家庭的衣食問題,在成都郊區置桑八百株、土地十五頃。除此以外,不另外再搞其他私人財產。他死的時候,「內無餘帛、外無贏財」。封建時代這樣清廉自守的首輔大臣,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極少的。


他同老百姓即農民、城市平民的關係怎麼樣呢?他是封建時代的官吏,從階級本質上看,他也是人民的統治者,但是同劉璋時期那些貪官污吏比較,老百姓還是比較擁護他的。他和劉備都屬於曹操類型的政治家。他自自已青少年時代的農村耕讀生活,使他較多地懂得了一些老百姓的事務。


他在「隆中對」中說過,對老百姓要知「存恤」,這「存恤」是慰問周濟的意思,其對象當然是比較窮困的人。這說明他不主張用窮凶極惡的方法去對付人民。這當然也是從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出發的,但總比那些豪強的惡霸作風為好。



史書里說他在渭水之濱分兵電田,與老百姓友好相處,如果這個記載屬實,說明他不是隨意侵佔老百姓利益的人。這些都是他容易得到人民好感的原因。陳壽說的「梁益之民」追思諸葛亮的情景是否完全屬實,我們無法證明,但是從當時人民對諸葛亮兒子「愛屋及烏」的態度看,也許陳壽的描述是有所依據的。據說那時蜀國人民因為懷念諸葛亮,而推愛到他兒子諸葛瞻身上。

每當朝廷里辦了一件好事,人民就傳說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建議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蜀人追思亮,成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日,葛侯之所為也。」



同時,諸葛亮還是個發明家,懂得力學、機械學,工於巧思。他革新過「連駑」,可以一連發十支箭。還創製過便於在山地行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因此人民才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


知歷史工作室歡迎您來稿,來稿需是原創首發

謝謝參與支持,讚賞是動力,轉發是鼓勵,原創不容易,請多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漁民在海上撈上一網子瓷器,眾人:海底有寶,專家:趕緊打撈
此國舅貪污9萬白銀,皇帝大修2次,誕生清朝最大陵寢工程貪污案

TAG:新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