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老中醫話胃炎:久病入絡活血法

名老中醫話胃炎:久病入絡活血法

【長義堂說】

慢性胃炎患者都有著數月甚至數年、數十年的病史,根據葉天士「初病在氣,久必入血」之理論,當用活血之法。最簡單、最基本、最經典的是用於「瘀血型」,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休作有時,堅硬拒按,痛有定處,固定不移,可伴有面色晦暗,大便色黑,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關幼波】

氣滯血瘀者治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用旋覆華、生赭石、杏仁、橘紅、當歸、橘紅、當歸、白芍、香附、丹皮、延胡索、丹參。

【姜春華】

活血化瘀,輕症用丹參、當歸、桃仁、紅花、刺蝟皮、九香蟲、五靈脂之類;重證加用制乳香、制沒藥、三棱、莪術、大黃等。

【長義堂說】

瘀血為病,疼痛是一個特點。慢性胃炎疼痛為主或者為劇者,常用活血止痛之葯。

【黃叔與】

遵葉天士「瘀血積於胃絡,宜辛通瘀滯法」之原則,但見胃痛日久,即要考慮活血化瘀葯的運用。

喜用乳香、沒藥。認為「乳香善通竅以理氣,沒藥善化瘀以理血,二葯合用對胸腹諸痛有明顯的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顏正華】

對慢性胃炎病久入血,瘀血內停,胃脘疼痛加劇,痛處固定不移,如錐如刺,按則痛甚,於方中加入活血化癖之品,如延胡索、當歸、丹參、赤芍之類。

延胡索行氣活血化瘀作用較強,止痛效果較好,應用最為廣泛,如證候偏熱,則與川楝子同用或改用丹參、赤芍;兼有大便秘結,則用既能活血化疲又能潤腸通便的當歸;如瘀血較重則用失笑散或三棱、莪術之類。

【高福安】

對久病不復,以疼痛為主者佐活血化瘀,藥物常選延胡索、蒲黃、五靈脂等。

延胡索功能活血、利氣止痛,其止痛作用較乳香、沒藥為強。

蒲黃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收斂止血,配五靈脂即失笑散,兩葯相須為用,通利血脈,祛瘀止痛。

五靈脂是一味治療血滯諸痛的要葯,動物實驗證明其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的作用。中藥十九畏歌中有「人蔘最怕五靈脂」,但高福安有時將太子參、五靈脂合用,,臨床觀察並無明顯不良反應,反而有時止痛效果更好一些。

【長義堂說】

飲酒過度,首先傷胃,經常飲酒,胃有瘀血,治飲酒之胃病患者,可酌用活血之品。

【趙化南】

認為慢性胃炎患者中經常飲酒的人多見血瘀證,所謂「向日好飲,胃中必有宿瘀」是也。

常用失笑散、丹參飲以活血通絡、行氣止痛,酌加炙乳香、炒延胡索、赤芍、紅花等。

【長義堂說】

慢性胃炎遷延不愈多瘀血、久治不愈可能也有瘀血。

【陳德潤】

對遷延不愈慢性胃病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降香、鬱金、元胡、乳香、沒藥、莪術、九香蟲等。

【蔡淦】

對脾胃病用一般治療方法療效欠佳者, 常採用辛潤通絡之意, 加用活血化瘀葯可獲得較理想的療效。

血瘀輕者給予延胡索、香附、路路通、雞血藤、鬱金、五靈脂、川芎、當歸,重者用莪術、穿山甲、桃仁、鬼箭羽、三棱等; 在病種上尤其適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 活血葯加上理氣葯取其推動作用, 使血隨氣行。

【長義堂說】

陰虛胃病多遷延日久。常是陰虛夾瘀,治當化瘀寓養血。

【單兆偉】

瘀血之徵不拘於疼痛固定、舌紫、脈澀,凡陰虛胃病久病不愈者,均考慮其瘀血因素。

活血化瘀以助陰復,養血充脈以助血行,標本兼顧。

喜用既可活血又可養血之品,寓養血於活血之中。

常首選丹參,取其破宿瘀而以生新血,功兼四物。用桃仁、紅花、當歸等養血化瘀,仙鶴草健脾補中、行瘀緩急止痛。

【長義堂說】

單純的血瘀並不多見,通常是在其它證型中合併出現,或者說各個階段都存在著瘀血,活血之法就有多種。

【徐景藩】

胃痛有血瘀兼證,治療方案當根據基本證侯,結合瘀血病機,全面考慮,恰當選用。

疏肝和胃,理氣化瘀法:運用於肝胃不和而兼血瘀證。化瘀必兼行氣。葯如延胡索、廣鬱金、降香、薑黃、三棱、五靈脂等,配加柴胡疏肝散加減;

健脾益氣化瘀法:適用於脾胃氣虛而兼血瘀證,因其易生內寒,葯宜甘溫。用黃芪、炒党參、炒白朮、懷山藥、茯苓、炙甘草、配加九香蟲、炙乳香、煅烏賊骨、紅花、當歸等,必要時加莪術;

養陰益胃化瘀法:適用於胃陰不足而兼有血瘀證侯。由於陰虛鬱熱內生,葯宜甘涼。與沙參、麥門冬、川石斛、玉竹、炒生地、白芍等葯中加入丹參、桃仁、丹皮、石見穿等;

止血化瘀法:適用於肝鬱化火傷絡,或陰虛鬱熱導致出血,宜用水牛角、赤芍、茅花、茅根、黑山梔、地榆、藕節碳、制大黃等。

【周慎】

理氣活血法:適用於慢性胃炎而見氣滯證者,以胃脘脹痛或隱痛,噯氣,矢氣後疼痛減輕,或脹甚而無噯氣、矢氣,舌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為主症。常用丹參、莪術、蒲黃、三七、延胡索與柴胡、枳殼、香附、紫蘇梗、烏葯、荔枝核等藥物;

益氣活血法:適用於慢性胃炎而見胃脘隱痛不已,脘脹納差,便溏乏力,舌淡,脈緩而弦等脾胃虛弱之證,常用丹參、蒲黃、莪術與党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等葯;

溫陽活血法:適用於慢性胃炎而以胃脘冷痛、隱痛,喜溫喜按,口乾不苦,肢冷,舌淡,脈沉細為主症的中焦虛寒證者,藥用丹參、蒲黃、莪術與党參、白朮、砂仁、川椒、乾薑、附子、肉桂等葯治之,以使陽氣回,寒凝散,血脈活,胃絡通而胃痛自止;

養陰活血法;適用於慢性胃炎而見胃脘隱痛,時有脘中灼熱,飢不欲食,口乾咽燥,噯氣少,不吐酸,大便干,舌紅,苔少,脈細等胃陰不足之證。常用丹參、蒲黃、莪術與酒白芍、天花粉、沙參、麥冬、烏梅、山楂等藥物治療;

清熱活血法:適用於慢性胃炎而以胃脘灼熱疼痛,噯氣泛酸,口苦而干,舌邊尖紅,舌苔薄黃,脈弦數為主症者。常用丹參、莪術、蒲黃、延胡索、酒大黃與黃芩、梔子、敗醬草、酒炒黃連等葯。

【長義堂說】

對活血法應用,每個名醫都有其主張,或辨瘀血證,或從病程計,或從療效判,方法途徑不同,結果一樣。更有活血法貫穿始終,很有學術特色。

【鮑菁】

慢性胃炎無論哪種證型,病情發展的那個階段,酌情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均能明顯增加療效,病程長者更是如此。

因為慢性胃炎後期的病理改變必有血瘀,主要表現有胃脘疼痛,痛有定處、拒按,胃痛日久不愈,,時有黑便,舌質暗紅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胃鏡下可見胃粘膜充血腫脹,伴有瘀斑或出血點。

治以養胃通絡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化裁。

【林禾禧】

認為活血化瘀必須貫穿於慢性胃炎治療的整個過程,是防治該病久治難愈的一項重要措施。

其臨症中喜用延胡索、丹參、蒲黃、五靈脂、三七、三棱、莪術等葯,但在運用中要求配有少許理氣之品,如枳殼、蘇梗等,以增強活血祛瘀之力,達到氣血運行暢通無阻。

【吳秋玲】

認為無論哪種證型,在扶正補虛方中,酌情配伍辛潤活血通絡之品,如赤芍、延胡、蒲黃、川芎等均能明顯增加療效,病程長者更是如此。

【張明昌】

遵「久痛入絡」、「久病入絡」之說以及慢性胃炎之臨床表現和胃鏡檢查結果,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往往以益氣養血和血為主,常用黃芪、党參、白朮、茯苓、當歸、雞血藤、烏梅等。在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時,在辨證的基礎上往往加入川芎、紅花、元胡、五靈脂、刺猾皮等活血通絡之品。可使氣血調暢,臨床癥狀迅速消除,胃粘膜得到相應改善。

【長義堂說】

活血之法很好,本虛用藥之時本虛必須顧及。

瘀血之證,多日久為病,正氣不足,用藥當顧護正氣,不可過伐。

【何炎燊】

認為「胃病日久,陰氣兩傷,不任誅伐,雖見血瘀之症,,忌用苦寒猛峻之品。常用三七與丹參兩味,既有較強的祛瘀作用,又不傷正氣。

並認為氣為血之帥,故祛瘀葯必佐理氣之品,其效始顯。如丹參飲,有檀香、砂仁理氣為之佐。若用三七,必配鬱金、佛手。

【李培】

喜於方中合入丹參飲,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檀香暢利胸膈、調理脾胃;砂仁行氣調中、和胃醒脾。

若婦女月經量多者,則丹參劑量減少或易為當歸。

對正氣已虛之久病者,須防活血過度,血隨氣脫,常施三七粉以作預防。

【魏自敏】

以為本病之瘀血的形成常與脾胃功能受損有關,脾胃氣虛,無力推動氣血運行,而發生氣虛血瘀,不通則痛。

本病之瘀血往往是在脾胃氣虛、濕熱內蘊、氣機阻滯的基礎上形成,單純血瘀者較少。常用白及、莪術等以涼血活血,最後加失笑散止痛。

【長義堂說】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活血不能離開治氣

【葉松】

活血定痛亦重行氣,消瘀之品以無礙胃氣者為宜,常以自擬方(五靈脂、蒲黃、丹參、鬱金、赤芍、當歸、香附、延胡索、枳殼、醋制大黃)加減治療。

【俞尚德】

在益氣或理氣的基礎上加活血行瘀之品,如三七粉、當歸、紅花、莪術等。

【胡翹武】

用消瘀血之品以無礙胃氣者為宜,常以海浮失笑為基本方,藥用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且劑量不可過大,五靈脂、蒲黃各6g為佳,乳香、沒藥各3g則宜。

乳香、沒藥均具活血祛痰、消腫定痛之功,為傷外科常用之品,《醫學心悟》以此二藥名海浮散。失笑散為行氣止痛消瘀之佳方,內傷氣血諸痛用之無不奏效,且藥味精簡,便於吞服。上四葯煎劑時氣味腥腦濃烈,難聞難服,常有噁心嘔吐反應,難於長期服用,應研細末糊丸,或裝膠囊吞服,或配合對症方葯之中,大有活血祛瘀消腫定痛之效,各種慢性胃炎皆宜。

【長義堂說】

萎縮性胃炎治療活血為常用之法,尤其是「癌前病變」

【李恩復】

病久入絡,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病程均較長,多有血絡瘀阻,故和胃降逆常與通絡止痛法相伍,通絡葯常用蒲黃、五靈脂、三七粉、川芎等。

【張羹梅】

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中常加一味活血化瘀葯,如莪術、丹參、桃仁等。

認為萎縮性胃炎在治療效果不明顯時,酌加入活血通絡之品能提高療效,其中尤善用桃仁,此葯祛瘀通便,無辛通過度之慮,並注意在藥物的配伍上宜以補為主,兼以辛通,忌過用攻破、辛通,以防耗傷正氣。

【張鏡人】

活血葯除丹參、赤芍以外,常兼用血竭以行淤止痛和血生肌,對萎縮及潰瘍之癒合都有好處。

【長義堂說】

有些胃炎患者可能沒有瘀血的臨床表現,但胃鏡的一些表現可以看做瘀血指證,也要用活血之法。

【梁乃津】

慢性胃病多兼有瘀血,但部分病人並無此證侯特點,而是通過胃鏡可見到胃黏膜的凹凸不平、潰瘍、出血點、息肉及胃黏膜活檢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腸腺化生,極個別還可能發展成胃癌。此乃胃絡瘀阻所致,治療應重視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常用鬱金、延胡索、三七、莪術、紅花、赤芍等。

在運用活血化瘀組方時,可根據辯證配合其他治法方葯。瘀熱者,配用赤芍、茜草根等以涼血活血,瘀毒者,配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以解毒化瘀;氣虛者,配用黃芪、党參等以益氣行血;陰虛者,配用沙參、麥冬等以養陰暢血。

【長義堂說】

氣血學說是中醫基本理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涉及到人體生理病理的方方面面,其治療方面很是廣泛,只是使用時需把握原則,靈活運用。因為涉及面越廣,使用面越大,針對性就會越差,運用的指證與技巧就難以把握。活血化瘀是一個廣泛運用於臨床的中醫之法,有用的出神入化的大師,也有機械照搬或者盲目撒網甚至東施效顰者。中醫的靈魂是辯證,活血化瘀一定要搞清是否為瘀,是只有病機,或者叫隱情或者發展趨勢,還是已經有了表現,還是與其他因素比如痰濕等膠著。辯證準確了,還要會準確靈活用藥,用方法,用藥如用兵,那麼多活血化瘀葯如同調兵點將一樣的運用,這就要看醫生的功底了,要熟練掌握方劑、中藥的功效作用,還要有用藥治病的靈性。不是每個醫生都能成為國醫大師的,同樣,每一個人也都有可都能成為國醫大師的。

-----------------

長義堂中醫*健康*生活*文化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活血 的精彩文章:

活血化瘀的中藥有哪些?
月經不調惹人煩!常吃它,活血散瘀,暖宮調經,面色光滑有彈性

TAG:活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