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手錶冷知識

科普:手錶冷知識

如今,稍微有點腕錶常識的人都知道陀飛輪、大日曆、萬年曆等等專業術語,可能有人人覺得這些詞夠「高級」、夠專業。但是在高級製表的世界裡,這些只是基本詞,還有一部分深藏在高深製表智慧當中的 「高級術語」更加令人驚嘆,這些辭彙並非普通表迷或者消費者所能掌握,是真正的腕錶領域「高冷」術語。只要你了解了這些詞,再跟別人聊表時,絕對讓人對你刮目相看。

1.黃金套筒

在紅寶石軸眼沒有被應用在鐘錶上以前,齒輪都是直接旋入機心孔洞之中,因而會造成機心的磨損加劇。後來,製表大師們發現了紅寶石可降低機心摩擦和損傷的特 殊作用,顯著提高機心壽命。從此,寶石軸眼成為機心裝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時的寶石並非像如今這樣切割圓潤,質地堅硬,為了方便更換寶石,同時也 為了機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金屬的光澤,有些高檔機心的寶石軸眼邊緣還裝配了黃金外圈,稱做黃金套筒(GoldChaton)。只有最珍貴的機械腕錶才會使用螺絲固定黃金套筒。

2. 鵝頸微調

鵝頸微調「Swan-neck」顧名思義,它的形狀就好像一個天鵝的頸部,大部分有鵝頸形狀的優美曲線。當擁有雙鵝頸微調的遊絲擺輪裝置出現在錶盤上,振蕩中的遊絲擺輪正如同心臟在跳動。 鵝頸微調,應是十九世紀中後期流行的傳統工藝,在過去懷錶年代已經出現的一種裝置。鵝頸微調是為調節快慢針而存在的,避免了快慢針無可避免的大偏差。

3. Guilloché璣鏤

璣鏤起源於18世紀,是根據當時的一位法國著名設計師Jean-Pierre-Fran?ois Guillot-Duhamel而命名的。他發明了一種可以在金屬表面刻制複雜精細紋路的機器。此後,這種紋飾被廣泛的用於錶盤製作上,通過給錶盤增加這 種紋飾,可以增加錶盤的深度與視覺效果。

4. 珍珠陀

珍珠陀,也稱Microtor,即轉陀機心的一種。以小巧玲瓏,猶如珍珠般的扇形姿態在腕錶的機心中存在。珍珠擺陀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夠使腕錶變得更纖薄, 並且能將機心完美地呈現給在世人面前。 傳統的大型轉陀手動上鏈機心,基本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齒輪轉動、擒縱運行的主機心組件;第二部分則是在上蓋加裝的轉陀系統,其作用是透過手腕轉動而帶動 轉陀擺動,從而把動力貯存在發條鼓內。

5. 德國銀

德國銀成分包括銅、鋅和鎳,比一般用於夾板與橋板的黃銅堅固。鎳的作用在於其氧化程度相當低。因此,德國銀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時只會緩慢地起作用,同時合 金表面會隨著時間日久而覆蓋一層美麗的黃金銹色,避免進一步氧化,因而可以不經電鍍工序。正因為這個原因,德國銀表面可以「不經處理」。

6. 跳字表

跳字表也叫跳時表(Jump Hour)是手錶的表面有小窗指示12小時中的各個鐘點,分針每經過60分鐘,該小窗就會彈出下一個數字。跳時表的原理是將傳統的指針改變為能夠轉動的數字盤,通過數字盤的運轉來表示出不同的小時。

7. 芝麻鏈

芝麻鏈,這是一個與陀飛輪有著同等重要地位的專業辭彙,也是中國人給這個結構取的一個形象的名字。我們知道,發條是機械鐘錶的原動力。一般的發條在滿弦狀 態時的力矩大,隨著鐘錶的不斷運行,發條力矩逐步減小,鐘錶的走時精度也會隨之改變。芝麻鏈傳動系統是一項尖端精密的早期發明之一,應用於發條驅動的機械 鐘錶,它確保鐘錶的齒輪系統一直由相同的扭力來驅動,而不受發條上條狀況的影響。這個裝置改善了表的精準度。芝麻鏈是鐘錶發條力矩的穩定器。

8.吊框遊絲

吊框遊絲其實是北京土話,也是修表師傅的「黑話」,學名應該叫寶璣式上繞遊絲,也叫雙層遊絲,最常用叫法為寶璣遊絲。行內叫法:是吊框兒的嗎?當年寶璣大叔在發明製作陀飛輪的前6年,就首先發明了吊框遊絲,另外在他的原創陀飛輪當中,還能欣喜的見到芝麻鏈。吊框兒遊絲可以使擺輪遊絲系統在運動中可以同心展縮,提高了鐘錶的走時精度。

9. 補償擺輪

補償擺輪。補償擺輪全名叫做雙金屬溫度補償擺輪,——也稱為溫度補償擺輪,最常用叫法雙金屬擺輪,專業叫法補償擺。為了解決金屬熱脹冷縮對鐘錶走時精度的 影響,使用不同熱膨脹係數的金屬,複合起來做成雙金屬擺輪,用以提高鐘錶的走時精度。這種擺輪的輪緣有斷口,常見的有兩個斷口對稱分布,一般擺輪斷口有3 個,呈120度均勻分布。

10. 雙追針

雙追針,有追秒針、追分針兩種類型,即在錶盤上增加一根類似於分針或秒針的指針,當需要記錄兩位同時競跑者的跑步時間時,雙追針計時腕錶就可以派上大用 場。 一般情況下,雙追針計時碼錶的表側都會出現三個突起的按鈕。圍繞在錶冠身側的兩個按鈕,即計時開始/暫停鍵,及歸零鍵。按動附加的按鈕,原先隨著計時秒針 一起運轉的追針秒針就會停止轉動;再按一下,追針秒針會再次緊跟著計時秒針一起運轉起來。這就是雙秒追針計時錶的運動方式。

11、

手錶避震器

鑒於腕錶的「心臟」比較脆弱,很早便發明了表內的避震裝置,雖不能百分百防震,但至少可抵消一部分的外力衝擊,將震動對錶的損害降至最低。鐘錶的避震器從誕生以來,一直在機芯防震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給腕錶的「心臟」保駕護航。但是,我們得明白,避震器不是萬能的。運動時的震動外力,可能會造成機械錶遊絲跳框或是枯在一起的情況,對錶造成損害。而對於無壓片的石英錶,震動外力容易造成電池脫落或停走。

手錶避震器的發明

如果我們把時光倒回50年前,腕錶上裝有避震器的寥寥無幾,因此機芯十分脆弱,受到點大的震動就會發生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腕錶因震動受損,一些品牌開始開發出防震裝置,力求將震動的影響減至最低.得益於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機械腕錶里普遍都裝有避震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禦強震帶來的損害。其工作原理是在機芯的擺輪上下軸承處加上減震裝置.從而把腕錶受到的劇烈衝擊和震動給吸收掉。而避震器的發明還有這樣一個故事:1920年代,瑞士表匠保羅,惠勒應客戶要求,著手設計能適應日用需求的表。1927年,他成功設計出一個革命性的減震平衡擺,並取名為「Incaflex"。其設計的減震平衡解決方案簡單而卓有成效,減震平衡擺是由一片金屬製成,兩端設有靈活對稱的平螺旋臂,將它連接在機芯擺軸上,便可充當避震器。七年後,義大利世界盃足球隊率先體驗了

Incaflex帶來的好處,他們戴著腕錶參賽,親身體驗了腕錶的抗震性。

手錶避震器的演變歷程

目前,瑞士腕錶中比較普遍使用的避震器是Incabloc,它通過一組椎形寶石和副托件來完成抗震,防震效果出色。另一個較常被提及的避震器是Kif,它的防震簧看上去就像蠍子的兩個前臂那樣,彎曲然後合攏,很有意思,也頗受一些高級品牌青睞。日本和早期法國腕錶的避震器很有特色,像西鐵城的避震器托鑽上有 個「盤香」狀的彈簧。還有一些避震器是品牌自家開發的,比如寶璣的降落傘式防震裝置,就是在200年前由製表大師寶鞏發明的,能在腕錶的垂直面受到大力搖晃時,避免擺輪摩擦金屬板或表底內蓋。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品牌開始研發新型避震器,希冀在機芯防護上「更上一層樓」。豪雅在2009年發布的Monaco 24腕錶上,配有首個高級減震機芯保護裝置,其獨特的管狀設計和高級抗震保護配件,設計靈感源於GT賽車技術.腕錶由豪雅Calibre 36機芯提供動力,透過表鏡和藍寶石水晶玻璃底蓋可清晰地看到該裝置。來自豪雅新拓展的研發部門的設計,輕盈而通透.拋光黑色PVD塗層錶殼內部的配件採用骯天和賽車領域專用的具有超強抗震性能的複合濾震材料,藉由多根支撐臂吸走機芯上的震動,然後直接傳遞到複合濾震裝置上,可吸收井散發震動能量。所以手錶避震器已經越來越普及在眾多名表的運用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械了機械防水手錶 的精彩文章:

高仿手錶與復刻手錶區別揭秘
為什麼男人要戴手錶?

TAG:機械了機械防水手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