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慶起義發生之後,是否立憲?各派態度不一

安慶起義發生之後,是否立憲?各派態度不一

原標題:安慶起義發生之後,是否立憲?各派態度不一



王開璽,男,1949年10月10日生,漢族,河北省辛集市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政治史。主要著作有《南國風煙》,《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清通鑒 道光卷》。


1906年12月爆發了萍、瀏、醴起義,1907年5月爆發了潮、惠起義,1907年7月,又發生了光復會領導的皖、浙起義。面對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清統治集團內部在立憲問題上分歧愈大。8月12日,江西道監察御史徐定超大呼,「近日人心不靖,匪徒蠢動,皖省竟有槍斃巡撫之事,遷流日下,大局何堪設想」。


部分頑固保守分子認為,預備立憲非但不能消弭內患,穩定社會,反而會生造出「男不尊君嚴父,女不敬父從夫,綱紀陵夷,怪變橫出,至四品大員有敢於槍斃本管疆臣叛逆之事(即徐錫麟槍殺巡撫恩銘事件)。」他們甚至斷言,「(1905年)重臣出使,(吳樾)炸彈竊發;疆臣(恩銘)閱操,火槍致命」等駭人怪變,皆是清廷試行憲政的結果,因而堅決反對仿行憲政。而緩行論者則認為,在民智未開的情況下,中國只有倡言立憲之人,而無立憲之實。如立即仿行憲政,必將出現「蜩螗沸羹而不可制」的民氣喧囂情勢,故力倡緩行憲政。但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速行君憲論者認為,清廷在仿行憲政的道路上停頓下來,比其硬著頭皮走下去更危險,再次大倡立憲可以消弭革命的論點。


安慶起義20天後,袁世凱即上折片,以「近數十年來,環球各國無不頒布憲法」為由,奏請清廷簡派大臣分赴日本、德國、英國,專門調查研究憲法,以為中國懸鑒照形,立竿取影之用。



不久,兩江總督端方也再上奏摺,警勸清廷在反清革命日趨高漲之際,亟應「俯從多數希望立憲之人心,以弭少數鼓動排滿之亂黨」,迅速頒布憲法和皇室典範,使廣大國民「皆歸於憲政之一途,亂黨煽惑愚氓之力,當不戢而自銷」。暫署黑龍江巡撫程德全更是以吳樾謀炸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和徐錫麟槍殺恩銘之事為例,警勸清廷迅速「行憲政,融滿漢,以安天下之心;開國會,導人才,以作徙薪之計」,完全「不必懲禍變而悔行新政」。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周文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教授講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對中國覬覦已久?來看看這些史料

TAG:經教授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