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執念動禪 修心積善

執念動禪 修心積善

因為哲學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世界既是意識的也是物質的;因為人類既是肉體的也是靈魂的,所以認識既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肉體與靈魂,合於一心,分於二心;當人魂不附體時,輕則遭受懲罰,重則遭到毀滅。心定魂定業善,心散魂散業惡。人間萬象都是物質與意識的相互作用。

一、善惡

善惡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通常作為道德與不道德的同義詞使用。

善惡之爭,起源於人類的遠古時代。基督教傳統認為:自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之命,在伊甸園偷吃了善惡禁果之後,人類就有了原罪,內心就有了惡。但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安東尼講:「善的源泉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流出。」荷蘭近代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堅信,每個人必然追求他所認為的善,而避免他所認為的惡,這種趨善避惡是人的本質與本性。

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安東尼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孟子的「性善論」一直是儒家之正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有此「四端」,因此,人之初,性本善。與孟子相反,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則進一步提出:「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因此荀子的學說就成了孔儒分化出的法家根脈。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道,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掉進井裡時,人自然會動惻隱之心,這就是良知。其實,王陽明這個說法並不全對,有些人中了心魔之後,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掉井裡時是不會動惻隱之心的。德國納粹曾批量屠殺猶太兒童;無良之人看到別人跳樓自殺,不但不去救人,還大聲催促「快點跳」,這就是人性之惡。儒釋道三家度人度己,但重在度己,度人最終還是要靠法治,正如孟子的主張,殺無仁為大仁。因此,法禮共治,先禮後法,重在法治。

王陽明《傳習錄》

在人類歷史上,不斷有思想家試圖超越善惡對立論的狹隘視野,從新的角度詮釋善惡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人作為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本無善惡之別,就其本能和氣質而言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這最終決定於人的自由意志是服從道德還是違反道德。奧地利現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人本質上不分善惡,但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善惡兩種相互矛盾又同樣強大的力量所驅動,就會分別產生善與惡。

其實,善惡二論都是人性之本,更是人性大學,佛家講「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每個人的靈魂在修行之前都有善惡二重性,關鍵看心中的執念是善還是惡。因此人生需要修行。

佛家認為人性十惡業都在身、口、意。其中,身三惡為殺生、盜竊、邪淫;口四惡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惡為貪、嗔、痴。在當今社會中,身三惡已納於社會治理;口四惡多沉澱為個人口碑;而意三惡屬於形而上,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謂「三大惡」,祛意三惡主要靠個人修行。佛家對應十惡講十善,為求十善持十戒,而持戒就是修行。佛家講的十戒都是出世之道: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七不歌舞及旁聽、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蓄金銀財寶。這其中,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禍,第五戒防前四戒,因此前五戒是基本戒,也是每個入世之人修行向善的基本之道。

在修行方面,佛家又講了六個到達彼岸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萬行。在六度萬行中,持戒、禪定、智慧為「三大度」,對應於十惡之中的「三大惡」,就是佛家強調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總之,人性在自然屬性中本無善惡,但在社會屬性中卻能形成善與惡的一體兩面。雖然世上總有為富不仁者,但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社會中,人們認為善總是和財富聯繫在一起的,正如管仲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與此同時,惡總是和貧、貪聯繫在一起的,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在扶貧工作中有明顯表現;而那些被打倒的「老虎」「蒼蠅」們,皆因一貪,不修戒定慧,必定貪嗔痴,從而六道輪迴、因果報應。

二、修心

佛教傳入中國後,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原素,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影響。佛教是「業」的學說,所謂業就是人的一切行為和動作,包括說的和想的。因此,業是因,報是果,今生的業報於來生的果,來生的業報於再來生的果,如此生死輪迴。

佛家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心的表現,所以現實都是虛幻的、暫時的,但無知的人還是苛求與迷戀它,這就是「無明」。無明而生貪嗔痴,就會因果報應,萬劫不復。要脫離貪嗔痴這三大苦海,唯一的希望就是將「無明」換成覺悟,覺悟就是「菩提」。而要獲得覺悟就要修心,積累不再貪戀的業,慢慢就會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叫做「涅槃」。修心的最高境界是覺悟到如實認識一切的終極智慧,這種智慧就是「般若」。從科學的角度講,人心本是物質的,人心的功能主要是泵血運輸;靈魂才是意識的,而意識完全是大腦運作的結果。宗教上講的心,實際是基於靈魂的思想、觀念、精神等核心意識。因此,從宗教的角度講,心是萬善之本,也是萬惡之源,修行先修心,修心即度魂。

佛法的「教外別傳」,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義,並因此分化出了禪宗。禪的梵文原意就是沉思與默慮,因此,馮友蘭將禪宗稱為靜默的哲學。在中國,雖然魏晉時期就已經產生了禪宗的理論背景,但佛家只將南北朝時代從印度來中國修行的達摩視為中國的禪宗始祖。

禪宗主張「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重點是修心。禪宗五祖弘忍在唐代坐化之後,他的徒弟神秀創立了北宗、慧能創立了南宗,禪宗從此發生了分裂。後來南宗影響越來越大,慧能就被奉為了六祖。慧能主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慧能對禪宗的貢獻在於把禪修引入了日常生活,主張不修之修,在不修之修中修心,這實際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鍊靈魂的定力。因此,六祖之後,禪宗主張修行者以無心做事,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拋棄有心,達到無心,這正是道家所說的「無為」和「無心」。因此,在佛教傳入中國初期,一知半解的人總是用道家的邏輯詮釋它。禪宗的人常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未曾掛著一縷絲」。但這兩句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因為濟公還講了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誕生於宋代的陸王心學本屬於新儒學,但受禪宗影響巨大,也可以說是禪宗的分化。陸九淵和朱熹雖然是朋友,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卻分歧很大。朱熹主張性即理,陸九淵主張心即理。到了王陽明時代,他則進一步強調為:「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王陽明認為孝悌與忠君,先有心後有理,而非朱熹主張的先有理後有心。因此,陸王心學實際上主張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的立法者,這其實就是禪宗的觀點。

對於《大學》主張的格物而致知,王陽明認為:「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就是正事。因此格物而致知,就是正事而致良知。所謂正事,就是正面積極地實踐做事,正事正辦,正事辦正,從而辨別世間的是是非非。王陽明認為,通過正事辨別了是非,良知便直接知之。事實上,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既傳承了禪宗沉思默慮的修心之道,又為《大學》「致知在格物」找到了方法論。因此,王陽明的心學,是以心唱空並以儒求功;是出世的修心與入世的費心相結合;是世界觀結合了方法論。如果說禪宗是就修心而修心的話,那麼王陽明的心學則是既修心又修事;如果說禪宗是「靜禪」的話,那麼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動禪」。

三、動禪

相對於禪宗的沉思與默慮,動禪就是通過「事上磨」,從而實現「心上修」。

當今中國社會中,有很多減肥者買了不少運動裝備,也參加了很多減肥活動,但要麼是三分鐘熱度的衝動,要麼是花拳繡腿的表演,其結果往往是越減越肥。事實上,人類每公斤脂肪大約含9000卡路里熱量,慢跑五公里可以消耗大約300卡路里。因此,即使飲食規律保持不變,每天慢跑五公里,堅持一百天就能減掉三公斤。而肥胖者之所以減肥失敗,就是因為不懂得修動禪。其實,沒有一個肥胖者生活在貧困家庭,但他們卻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上層社會的人大多身材勻稱,在於他們懂得通過「事上磨」實現「心上修」,更懂得「心上修」可以通過「事上磨」,這就是所謂的貴族精神。因此,貴族精神中深含動禪之道。

日本當代作家山下英子提出了「斷舍離」的觀點。所謂「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因為物品被使用才有價值;所謂「舍」就是捨去多餘的廢物,因為物品此刻在需要它的地方才有用處;所謂「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因為物品要適得其所才顯得美麗。她認為斷舍離就是以「自己和物品的關係」為基準,判斷並取捨物品的學問。因此,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其思考邏輯是「這個物品我要使用且必需」,所以要留下來;而不是「這個物品還可以使用」,所以要留下來。在斷舍離的邏輯中,主語永遠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其實,整理物品就是整理自己,整理自己就是整理靈魂。斷舍離的妙處在於不用閉眼、不用打坐,就使人生環境變成了神聖空間。因此,斷舍離就是動禪。

在現實生活中,動禪引申為既入世做事,又出世修心。比如,知識分子是學孔子的學而優則仕呢?還是學「竹林七賢」的醉隱於世呢?其實聖人總是既入世於求「三立」,又出世於論「三玄」。這種既入世又出世的哲學思想就是動禪。

理論上講,常人修動禪並不難,只需要每天堅持一種專註。這種專註,要麼是運動、要麼是讀書、要麼是著作、要麼是喝茶、要麼是練功、要麼是打坐等。修動禪的關鍵詞是「每天堅持專註」,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更不能心猿意馬、朝秦暮楚,有條件的人最好每天固定時間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每天都能定神守魂,以致修心,從而達到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效果。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堅持一小時讀書並一小時運動,對於常人而言,就是最好的不修之修。

世上修動禪最成功的大師當然是王陽明,他從心即理的原點出發,通過知行合一而致良知,最終文韜武略,功德圓滿。另一個動禪大師是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德川家康,他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而力行儒佛合一。德川家康的遺訓中深含了動禪的修鍊之要:一、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於求成。二、以受約束為常事,則不會心生不滿。三、常思貧困,方無貪慾之念。四、忍耐乃長久無事之基石。五、憤怒是敵。六、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七、常思己過,莫論人非。八、不及尚能補,過之無以救。日本幕府時代的戰國三傑中,相對於德川家康而言,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出道更早,勢頭更大,但德川家康卻是最後的集大成者,江戶幕府歷時265年,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對於日本的戰國三傑,有人比如織田信長是種糧的,豐臣秀吉是做餅的,而德川家康是吃餅的。其實德川家康一生都在勤勞耕種,一生都在持念動禪。

相對於朱熹的性即理和王陽明的心即理,明朝樸素唯物論的哲學家王廷相則提出了氣即理,他所謂的氣是指不滅的物質。王廷相反對善惡先驗論,主張「性成於習」,即習慣決定成就,這為動禪理論提供了有力的唯物論支撐。因此,動禪實際是入世之人的行為持戒,是規律地修心併科學地做事。動禪之功在於修心,以致定魂,以致善業,以致通達。

四、執念

修動禪的主觀能動性從來都來自於修行者的心。在人的靈魂中,一半是聖賢、一半是魔鬼。聖賢和魔鬼經常打架,只有心才能主持公道,因為心生執念、執念於心,執念就是動機明確且堅定執行的心念。

因此,萬事不動心者不煩惱;少一絲心機,就少一份痛苦;心小者事大,心大者事小;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是快樂之源,心是財富之本。但能做到這些的人,要麼是心大量寬,要麼是「沒心沒肺」。

心即理是王陽明的人生論。他認為陰與陽、善與惡、矛與盾,本來就是一體的;心就是宇宙,因此善與惡是物質的,也是意識的;無善無惡是心體,有善有惡是意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執念一定有善惡之分的。在芸芸浮世之中,心症重於癌症者比比皆是,但他們卻渾然不知,反而自以為是;很多人一方面為追求功名物慾而身心憔悴,另一方面又怨天尤人慾逃離其中而不得,皆因他們心執惡念也。

同理,人間善業善功,也都是貴在堅持,堅忍而圖成。因此,常人修動禪實際上又是很難的,難就難在不能堅忍。肉體不能堅忍者,其實是心不能執念也。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發現,油膩哥忽然穿一雙新跑鞋去晨練,一周後又重回早上自然醒的狀態,幾年後,雖然跑鞋買了一大堆,但也沒見他瘦下來;再比如那些越戒越抽的煙鬼們,以及那位名不符實的二師兄「豬八戒」等等。

世間也有很多守心自修的勸世良言,比如:群處守嘴不惹禍,亂處守心不出錯;讓思想豐富,讓心靈純凈;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容等等。但對於心無執念的人來說,這些「口頭禪」實際上都是「嘴上戒」,因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因此,在社會的各種道場中,心漂的人總是浮躁不安,急於表現;執念的人總是宣通沉穩,和光同塵。

對於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王陽明認為知與行原本是一個功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就得真行,不真行就不會有真知。總之,知行不可分離,有知方有行,有行便有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而致良知才是王陽明心學的主旨。所謂致,朱熹謂之「推極也」,王陽明謂之「行」,因此致就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就是「事上磨」;所謂良知,孟子謂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王陽明謂之「知善知惡」,因此這裡的良知就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的本體。先有知行合一,而後才能致良知。

對於常人而言,知就是執念,行就是動禪,致就是修心,良知就是積善;知行合一,就是執念動禪;致良知,就是修心積善;知行合一而致良知,就是執念動禪而修心積善。在現實社會中,經常會出現「大院」中瞎編的政策和辦公室中「三拍」的決策,缺乏足夠民主的政策和缺乏足夠市調的決策,都是違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主觀臆斷,主觀臆斷的執念之因,決不會結出積善之果。因此,正向的執念是一種堅守,負向的執念則是一種悲劇。

自省者自明,磨難者砥礪。對於常人而言,多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煩惱,在繁亂疲憊之中積善求功,就要執念而動禪,動禪而修心,修心而定魂,定魂而善業,善業而功成。因此,執念是動禪之力,執念是修心之本,執念是善業之源,正所謂「一念抱持,成聖之要」也。

五、善業

前面講過,佛家所講的「業」是指人的一切行為、語言和思想。業包括善惡兩面,但一般指惡業。

佛家對應「十惡業」講「十善業」,即:「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二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痴。」善業積善果,惡業積惡果。廣義的善業就是積善。

因為人心會產生種種慾望,慾望就會造業,先產生業因,後結出業果,因此有了因果報應。但有很多時候,因果不是現報,需要等一段時間或換一種方式再報,這個過程叫「業力」。業力本身沒有控制者,也沒有主宰者,是業因本身自帶的力量。正如佛家常說的:「縱使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匯聚時,果報還自受。」世人也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可仗勢欺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因此,有人少年惡因報於晚年惡果;有人現在作孽,子孫將來受過等等。

世人對於惡業的抑制之道,重在「執念動禪,修心積善」。積善,既積陽善更要積陰德。所謂陽善陰德,《了凡四訓》中講道:「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世之享盛名而實不符者,多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因此,玄學中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個觀點不能簡單地被批判為封建迷信。其實《易經》早講過:「積善人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淮南子·人間訓》也講道:「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儒家的「業」一般是指人吃飯的行當或財富的形態。創業需要「執念動禪」,守業需要「修心積善」,但守業難於創業。守業不修心者敗家,守業不積善者亡家,這其實就是「富貴不過三,風水輪流轉」的業力。智慧的業主禪定了這個道理後,最後往往選擇做慈善,而慈善就是陽善。做慈善既享世名又積陽壽,「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活了99歲,而另一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則活了107歲。其實,按照佛家的觀點,陰德比陽善的福報更大。《司馬光家訓》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積陰德於冥冥中,以為子孫無窮之計。」對於積陰德者,不可詐捐,更不可炫耀,《聖經》云:「施捨之時,不要讓左手知道是右手所為。」前些年,中國出了個自我炒作的「慈善大王」,因為風頭出盡,所以福報極少。

《漢書·董仲舒傳》曰:「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千萬不要否定老話,因為老話有幾千年的業力。

——行者2018年7月12日於紅燕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者文楫 的精彩文章:

TAG:行者文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