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保衛戰陣亡士兵墓首次被發現,淳化村民兩……

南京保衛戰陣亡士兵墓首次被發現,淳化村民兩……

中國士兵墓不應混雜在公墓中,要打造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孫宅巍認為,此次發現的中國士兵墓,可供今人憑弔,以傳承和弘揚中國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堅韌不拔、英勇奮鬥、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

「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績與世長存。」刻在莫斯科紅場無名烈士墓碑上的名言,紀念著蘇德戰爭中犧牲的無數蘇軍官兵。在南京青龍山公墓內,兩座刻著「新莊中國士兵」的墓碑,淹沒在漫山遍野數萬座公墓間。碑前的水泥盒中,是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兩個無名中國士兵的遺骨。南京保衛戰中國守軍死傷慘烈,而這卻是迄今唯一發現的中國陣亡將士墓。混亂危險的戰場上,陣亡士兵遺體得以收殮安葬,背後是江寧淳化當地的村民兩代人默默地守護。

【大學生髮起調查】

可供定位僅有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無從知曉

今年7月,江寧區文廣局組織南航金城學院和南審沁園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對全區抗戰遺迹進行定位和尋訪。擔任指導的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卓然在多個民國遺存普查材料中發現,2010年區委黨史辦於青龍山公墓發現兩座「新莊中國兵墓」。普查記錄里概述稱,江寧淳化新莊一帶村民在1937年底收殮南京保衛戰里陣亡中國士兵遺體就地安葬,2008年遷葬於青龍山公墓。

但是,中國兵墓背後更多的情況不詳。「而且青龍山公墓規模而今比八年以前擴大幾倍,已有5萬個左右的墓碑,所有的資料可供定位的僅有一張照片。兩座墓究竟位於墓區的位置,也不得而知。」胡卓然告訴記者,大家還找到了當年尋訪的工作人員,由於2010年後再也沒尋訪過,也不了解現狀。因此,志願者們立即著手進行實地調查與尋訪。

【親歷者後人口述】

「跑反」後回到村裡,發現兩個中國士兵倒在田裡

在淳化街道淳化社區的協助下,志願者們在新莊村找到了當年參與收殮中國士兵以及2008年遷葬遺骨的村民的後人。7月13日,這些親歷者的後人向揚子晚報記者講述了他們所知「新莊中國兵墓」背後的故事。

今日寧靜的淳化鄉村,79年前是南京保衛戰外圍最慘烈的戰場。「中國兵墓的情況,村裡我父輩的人都知道。」今年77歲的馮光喜說,當時在日寇逼近淳化前,很多村民都躲到山中。他的父親還不幸被日本兵抓住強征為民夫,所幸乘機逃脫。淳化一帶的交戰結束後,村民陸續回到家中,鄰居易傳榮一家,發現有兩個中國士兵倒在自家的田裡,已經斷了氣。

就葬在自己祖墳邊,每年清明都要掃墓、燒紙

76歲的邵翠明是易傳榮的兒媳婦,老伴易太發於2017年過世。邵翠明告訴記者,當時公公易傳榮和村民將兩人收殮,就埋葬在了易家自己祖墳的範圍里。淪陷時期,村民不敢給中國士兵豎立墓碑,後來也就沒有再立,但幾乎每家都知道,這兩個小土包,埋葬的是兩個打日本戰死的中國兵。大家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久而久之就稱其為「新莊中國兵」。

從此之後的每一年清明,易家人在祭掃完自家祖墳之後,都會給這兩個中國兵的墳墓祭掃、燒紙、拔草修整。易傳榮去世後,易太發也接著祭掃,從來沒間斷過,直到2008年遷墳。

在邵翠明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兩名中國士兵原來的安葬地。由於遷墳距今已經10年,這處農田邊的小山崗,已經布滿了雜草。志願者同樣進行了定位、記錄。

新莊村村民邵翠明。

至今還保留部分遺骨,村民為兩人遷墳、豎碑

2008年根據規劃,新莊村原來各戶村民的祖墳,統一遷往青龍山公墓,其中也包括兩個中國士兵的墳墓。77歲的馮光喜參與了這次遷墳。

馮光喜告訴記者,當時挖開封土後,發現兩人的遺骨還保存著,「有頭骨、膀子骨、大腿骨,衣服什麼的早就沒有了。」大家小心翼翼地將遺骨撿拾起來,裝進大約40厘米見方的水泥盒子里,用車送到青龍山公墓,固定在墓位上封好。這一次,村民們專門製作了兩塊墓碑,刻上「新莊中國兵」5個字,以及「二〇〇八年四月廿六日遷」。

談到村裡兩代人與中國士兵的故事,馮光喜沒有長篇大論,只是重重地說出「打抗日戰爭的都是英雄」。

新莊村村民馮光喜。

【志願者義務保護】

在5萬多個墓碑中找到了,還會定期來巡查、清掃

另一方面,在胡卓然的組織下,志願者憑著一張照片,青龍山公墓里「大海撈針」式地尋找。來自南航金城學院的志願者史華鵬告訴,7月5日那天到公墓時已經是傍晚,當時還下著小雨,天上陰雲密布。他根據拍攝方向確定了墓碑在山的哪個位置,再根據照片確定了墓碑距離山頂的高度和周邊環境。找到墓碑時,發現墓碑旁的樹木和照片相比已經高了很多,墓碑上紅色的字也被風吹雨淋得看不清了。志願者們在沿途紮上彩色絲帶,作為路標。

7月13日,記者來到青龍山公墓時看到,中國士兵墓已經由南審沁園書院志願者清掃過了,墓碑上的字也新描了紅。「後面我們還會來定期巡查、清掃。」志願者王妍說。

目前位於青龍山公墓中的新莊中國兵墓。

【抗戰史專家呼籲】

這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南京保衛戰陣亡士兵墓

在閱讀查看了記者提供的尋訪和親歷者口述記錄後,《南京保衛戰史》作者、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孫宅巍認為,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據我了解,這是僅有的南京保衛戰中中國士兵的墓地,過去沒有發現過,是首次、也是目前僅有的。」孫宅巍介紹,南京現存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所紀念的,是在南京保衛戰結束、城市淪陷之後被日軍屠殺的中國軍民。而新莊中國士兵墓所安葬的是戰鬥中陣亡的中國士兵。「我研究了南京保衛戰史,我覺得這兩個中國士兵墓出現在江寧淳化地區不奇怪,因為這是雙方在南京保衛戰當中是一個重要的戰場。」

中國士兵墓不應混雜在公墓中,要打造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孫宅巍認為,此次發現的中國士兵墓,可供今人憑弔,以傳承和弘揚中國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堅韌不拔、英勇奮鬥、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他同時建議,對於目前中國士兵墓的現場,應當進一步得改善。「我看到中國士兵墓,和其他的墓都混雜在一起了,我覺得這樣不利於我們祭奠這些抗戰的英烈,也不利於去宣傳和傳承愛國主義的精神,因此我們要把它造成一個愛國主義的基地來建設,需要給現有的一個墓地的地域、地點加以適當的調整和維修。」

【閱讀延伸】

「新莊」原名「上庄」,當年「戰況之烈,炮火之密,前所未有」

資料記載,1960年江寧淳化「新林」和「上庄」兩個村合併,各取一個字取名叫「新莊」。而上庄村在南京保衛戰戰史記錄中多次出現。

胡卓然介紹,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陸軍第五十一師於衛戍南京戰鬥之經過》中寫道:「本師奉命保衛南京,於十一月二十八日……當以三零一團佔領右由宋墅(含)經淳化鎮迄上庄(不含)之線,左與66A(即第六十六軍)切取聯絡。」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史編纂委員會編纂戰史中,關於「南京保衛戰」部分記述了1937年12月5日「第六十六軍佔領上庄、賈家村、歐家莊、湯水鎮、東山之線」的情況。

「依據以上記錄,可以推斷在南京保衛戰打響之初,上庄是在第五十一師左翼和第六十六軍右翼陣地的交界處。」胡卓然說。

據《陸軍第五十一師於衛戍南京戰鬥之經過》記錄,12月7日「以一部約二百餘人向上庄攻擊,企圖由左翼竄入,威脅淳化之側背,對淳化正面則以炮火飛機竟日轟炸。」12月8日,侵華日軍又以主力部隊進攻上庄。「八日晨,敵由湖熟開到之生力部隊約二千人,炮十餘門,加入下王墅至淳化方面之戰鬥,同時以主力部隊由上庄抄襲破口山,斷我歸路。」「戰況之烈,炮火之密,前所未有。然我宋墅、淳化之守軍,雖在硝煙彈雨中仍拚死撐持,與敵肉搏衝鋒,殺聲震天」。

作者:暫無編輯:張文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鹽城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跨越國界的震撼和共情!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吸引……
花甲老人流浪漂泊20載 東台眾人愛心幫助圓團……

TAG:鹽城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