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概念:城市焦慮症的出路
城市焦慮正扼殺年輕一代追夢的激情與希冀,「佛系」觀點與「喪」文化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生活在無力感中。城市不再是夢想的花園,青春不再是熱血的代名詞,那麼,城市可持續發展該何去何從?
只要有建設的理想,便有建設的途徑。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重要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概念:彈性城市。
2002年,ICLEI(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提出「彈性」的概念,這兩年因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全球100彈性城市」項目而備受關注。
01
「彈性城市」是什麼?
彈性城市,也稱為「韌性城市」,是指一城市在面對打擊、破壞與壓力時有足夠的調適能力(如完善的城市系統、高素質居民、先進的抗壓修復能力等等)來維持城市的正常運轉,促進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彈性城市」的內涵主要分三大方向:
(1)經濟彈性:具備應對經濟動蕩與經濟危機的能力,發展多元經濟與新興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包容與可持續;
(2)社會彈性:具備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建立社區歸屬感,通過社會資源整合實現社區精神與物質的繁榮與幸福感;
(3)生態彈性: 具備應對城市自然災害的能力,災害來臨後能夠自我承受、消化、調整、適應,實現再造和復甦。
在中國,「彈性城市」的概念普及度尚低,但任重道遠。我國城市發展面臨不同的挑戰:超大規模的人口壓力、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的數據,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地球峰會之後的20年里(1992-2012),中國的受災人數為全球之首高達25億人次,128298人死於災難,損失共達3310億美元。
1992-2012全球受災人數(圖片來源於UNISDR)
1992-2012全球受災財政損失(圖片來源於UNISDR)
1992-2012全球受災死亡人數(圖片來源於UNISDR)
人們對城市壓力的理解不應只局限於氣候與生態帶來的破壞,如火災、水災等。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Chris Christopher Auffrey指出,「彈性城市」不應只是停留在防災減災的層面,而更應關注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如城市安全與預警、應對經濟危機和人口老齡化、應對交通污染和環境變化等。
全球100彈性城市
02
2012年,百年一遇的「桑迪」颶風重創美國東部城市,紐約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人員死亡、房屋摧毀、基礎設施如電路、交通幹道等破壞嚴重,經濟損失高達419億美元。
這一極端天氣災害不僅直接推動了紐約以「應對氣候變化、提高城市韌性」為目標的適應性規劃的出台,更促進了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全球100彈性城市」項目。目前,洛克菲勒基金會由家族第五代主持,仍堅持最初的捐贈傳統,關注點始終圍繞著教育、健康、民權、城市和農村這五個方面。
「全球100彈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於2013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投資一億美元而成,旨在通過為城市制定和實施韌性計劃及提供技術支持與資源,幫助世界各地城市增加韌性,應對21世紀日益頻發的自然、社會、經濟挑戰。
該項目在全球分批選出100座城市,協助會員城市設立首席彈性官,整合各方資源,制定並執行彈性城市建設戰略。2013年12月選出第一批32個城市,2014年12月選出第二批35個城市,2015年12月和2016年分別進行了第三批和最後一批的選拔。選拔標準主要是:城市市長的創新領導力、城市是否存在改變的推動力、城市建設的夥伴合作歷史以及與廣泛工作人員協商能力。目前,中國分別有三座城市入選「100彈性城市」項目:德陽(四川)、黃石(湖北)及海鹽(浙江)。
德陽位於四川省,是一座工業化城市,經濟發展以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為主,卻常年受洪水、滑石困擾,在2008年地震中遭受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害。
黃石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密集的礦石開採與冶煉帶來了嚴重的空氣污染與水污染,影響了當地居民生活與農業發展,更加劇了洪水期的滑坡現象。
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型消費品批發市場,義烏在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遭受移民人口的問題,即公立學校沒有能力將移民兒童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且較少公共服務提供者精通外語。
(圖片來源於100彈性城市網站。)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要為100個彈性城市在四個方向提供發展「彈性城市」的資源:
1)在城市政府中建立創新職位,如財務和後勤指導,首席恢復官,負責領導城市的復原力;
2)為制定強有力的恢復戰略提供專家支持;
3)獲得私營,公共和非政府組織部門的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和合作夥伴,幫助城市制定和實施其彈性戰略;
4)成員城市的成員資格,可以相互學習和互相幫助。
03
成功案例
古人云「居安思危」,引進「彈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案例,正是預防城市災害、促進城市健康發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
以下兩個案例摘自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100彈性城市」網站:
1
墨西哥城Los Coyotes滑板公園
為了解決城市排水系統問題,墨西哥城建立了第一個採用藍綠色基礎設施設計的娛樂公共場所——Los Coyotes滑板公園。公園採用雨水集水區的結構,滑板場內有8個雨水儲存礦床,位於公園的不同位置,使其有能力先儲存146平方米的雨水,然後滲入滑板公園下方的土壤。該公園的雨水集水系統是通過「水生細胞」方法建造:收集雨水,然後緩慢地滲透到天然土壤中,使雨水成為供給含水層的資源,減少了城市爆發洪水的危險。
公園裡主要聚集兒童與青年,增加了社區凝聚力。迄今為止,墨西哥城已經重啟了50個公園,並建設了76個露天體育館。
2
亞特蘭大市Proctor Creek綠道
建造Proctor Creek綠道小徑是亞特蘭大市彈性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在於改善水和土壤質量、支撐下水道基礎設施。Proctor Creek是查特霍伊河的一條重要支流,流經亞特蘭大市西區少數民族居住區。儘管亞特蘭大市森林資源豐富,但在2017年,只有41%的居民可以安全地步行到綠色公共空間,如公園。在Proctor Creek流域16平方英里範圍內,超過50,000人面臨貧困問題,如食物短缺,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
該項目李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來控制洪水和徑流,設有自行車道與人行道,促進居民的鍛煉和健康生活,增強亞特蘭大的自然資產,並促進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強社區凝聚力。這條路線的資金來自亞特蘭大流域管理部門的160,000美元投資以及2016年由選民支持的以交通為導向的特殊用途銷售稅的360萬美元投資。連續綠道完工後,將擁有400英畝的綠地和50英畝的線性公園,並將亞特蘭大西部和西北部的幾個孤立街區連接到學校,餐館和公共交通站點。
未來之路
04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較晚,建設規劃系統較之國際先進模式仍是落後,「彈性城市」等創新城市可持續概念是我們的好榜樣。
毋庸置疑,城市的發展為我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城市的焦慮感卻與日俱增:飆升的房價、社區凝聚力低、無休止的景觀整治、密集的噪音污染及城市生態污染……
所以,我們雖然生活在城市,享受先進科技帶來的創新便利、擁有優裕的資源,甚至與最優秀的人群共事鄰居,卻總是忍不住問一句:
「
未來真的會變好嗎?
」
沒有人回答你。
電影《無問西東》里,沈光耀的母親說出一句讓人頗有感觸的話:「有學之貧賤,勝於無學之富貴也。」寶貴的知識比財富更有價值,建設城市的智慧將是我們未來的出路,而未來綠色城市建設的解決方案,正是我們OGCLab(開放式綠色城市實驗室)的責任。
一切精彩,敬請期待。
綠色丨城市丨創新丨關懷
關注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TAG:綠色城市GC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