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營收1.41億元的AI獨角獸,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的機械革命

年營收1.41億元的AI獨角獸,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的機械革命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2018年是獨角獸大年。創業家&i黑馬開通了【中國獨角獸】專欄,專註於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獨角獸故事,總結出它們的成功經驗,並將它們推向主流商業世界。

這是【中國獨角獸】專欄第06篇稿子。所屬產業:人工智慧

作者楊潔

上可九天攬月,下至五洋捉鱉。天空和海洋,代表了人們探索欲的兩大極致。而一家AI機器人公司,正將「上天下海」的兩大能力賦予人類。

臻迪( PowerVision)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具備研發天空和水下機器人產品能力的公司之一。2016年5月,臻迪集團旗下臻迪科技正式掛牌新三板。根據財報顯示,2017年,臻迪科技的營收達到了1.41億元,凈利潤為3399萬元。2018年,臻迪的整體估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公司行列。在i黑馬聯合黑智發布的「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准)獨角獸」榜單中,臻迪科技也位列 「人工智慧獨角獸公司TOP20」之中。

無人機成為近年來最引人關注的領域之一。多數人熟知臻迪,是源於2016年臻迪推出的PowerEgg小巨蛋消費級無人機。這款具備體感操控模式的無人機,曾在當年刷新了京東眾籌紀錄。而在此之前,臻迪憑藉著自主研發的小型旋翼、固定翼和高海拔無人直升機等產品,已經在工業級無人機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

從2017年開始,根據市場需求,臻迪將目光投向了「水下」這片仍待開發的區域,先後發布了PowerRay小海鰩、PowerDolphin小海豚和PowerSeeker尋魚器等水下機器人產品,選擇魚、水上運動作為當前主要應用場景切入。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70%的面積,但人類對它的了解,仍然還在起步階段。在中國,綿延長達3.2萬公里的海岸線,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為水下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也讓海洋開發力度再次得到加強。從海洋測繪、海洋保護、養殖漁業,到水上運動和旅遊業,或許,一片新的「藍海」市場,就隱藏在其中。「僅全球釣魚愛好者人群數量有10億,即使只有1/10的人使用,這也是一片足夠龐大的市場。」臻迪科技創始人、CEO鄭衛鋒對i黑馬&黑智說。更遑論,對於這方面具備偏好的人群,在工具的購買力上,擁有極強的能力。

前幾年,用於航拍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一時間競爭激烈,如今,無人機也已經走入了相對的「冷靜期」。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外無人機公司裁員和倒閉的消息,也屢有傳來。那麼,從「上天」到「下海」,這是否意味著臻迪的產品戰略的改變?

「臻迪不是轉型。」鄭衛鋒說,「無人機我們一定還會長期做下去。」在他看來,無人機並非是市場不夠大,而是多數公司,在進入這塊領域內,才猛然發覺,自己跨入了一片危險的「深水區」——對於新興產業而言,早期的創業者們,需要具備全產業鏈的研發能力。「太多的公司沒有預料到,要做這麼多複雜的事,整合這麼多能力。」鄭衛鋒感慨。

臻迪的特點,鄭衛鋒的總結,就是「跨界」。在他眼中,無人機也意味著「飛行機器人」,橫跨了設計、圖傳、相機、計算機視覺、導航等不同種類的能力;水下機器人,也是在公司已有的技術平台上,繼續對船體設計、水下聲吶、攝像等能力的積累和擴展。而無論天上,還是水下,臻迪產品的立足點是「找准用戶的痛點」,通過跨界思維,擴展工具能力,去解決用戶需求。

一家AI獨角獸公司的形成,不僅在於早期對市場的把握、技術的積累,還要面向未來,形成自我的定位和規劃。

「人工智慧將是影響人類未來30年內的浪潮。」鄭衛鋒說。人工智慧正在迅速下沉到每一個產業落地應用。而對於臻迪而言,在AI新的浪潮熱度來臨之前,公司的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在路徑規劃、內置演算法等層面,都已經和AI技術緊密結合。

「臻迪不是一家無人機公司。」正如鄭衛鋒一直對外界所強調的,「我們是一家立足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人公司。」

以下為臻迪科技創始人、CEO鄭衛鋒口述,i黑馬&黑智編輯整理:

1

不是無人機少了,而是無人機公司死的多了

我現在也經常在思考兩件事:我們的目的,我們要做什麼。

在最初創業時,誰都有夢想。但在剛開始的一兩年,對公司而言,重要的就三個字:活下去。而當團隊不斷擴大,我們還是必須要思考「初心」所在:我要做什麼事。

最初我們想的是,去創造一項改變世界的業務。那麼我們靠什麼去改變?正如《未來簡史》所寫到的,人類通過發明無數的工具,來改變現實。能發明新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無論是做無人機,還是水下機器人,我們的本質問題是基於用戶的需求。人類在改變自己時,想把自己的能力做怎樣的延伸?無非是要麼上天,要麼下海。我最初就認為,無人機這個品類,是一定能夠成功的。所謂無人機,其實它就是「飛行機器人」,看你怎麼定義它。它是個飛行平台,你在上邊載入了什麼,它就能承載什麼功能。

無人機的功能垂直到一個品類,比如拍攝,這個品類是一定能夠成功的,因為它沒有其他競爭對手。航拍這件事,除非坐飛機上去拍,否則除了應用無人機外沒有其他的辦法,但前者成本太高。之前有很多報告也分析過這個市場,但在我看來,不需要看調查報告,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下用戶需求。數碼相機你不可能出門隨身帶,但現在,用手機隨手拍照已經是大眾形成的習慣。作為相機,它是一個記憶類視覺工具,輔助我們留下瞬間影像。但是在航拍這個功能上,它無法實現,這就是航拍無人機這個品類的機會。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需求不夠高頻,但實際上我們類比下,家庭中的微單、單反也不是常用工具,但攝影愛好者要有它,它是延展了人類能力的工具。微單、單反之前全球一年也有幾億部的產量,現在降低了,但是也有幾千萬部。在未來,我們可以展望,具備經濟能力的家庭,也都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那麼無人機的需求量比起現在來,還可以再上漲十倍,這並不是個懸念。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使用無人機的用戶數量在增加。我們感受到的無人機市場的變化,實際上是無人機公司「死」的多了。這是自然規律。就比如從1880-1940年,世界上誕生了數千家汽車公司,最後只形成了十大車廠,是一樣的。當市場格局已經建立,除非有新的機會和技術產生,才會有新的洗牌機會。比如汽車業的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

我們也在延展水下的能力。「遊山玩水」,我們旅遊的時候,對水下是有著探索的渴求的。但是水下,又是我們探索最少的領域。民用潛艇業還沒有發展起來,成本也太高;潛水是需要拿到潛水證,並且要求深度限制的。這時,自然就有誕生新品牌的機會。這個市場有多大?理論上,喜歡「玩水」的人有多少,市場就有多大,只是它的普及還需要過程。水下無人機的未來,承載幾家一兩千億量級的公司,還是承載得起的。

而我們做產品的立足點,就是用戶的「痛點」。只要需求足夠「痛」,技術能夠擴展,足以解決這個需求,我們就會去做。很多人問過我,臻迪從無人機到水下,是不是要轉型?我的回答是,不是的,無人機我們一定還會做下去。這個品類不可能一家獨大,只要有一款產品能夠滿足用戶滿足,它就有市場。我們會長期做下去,直到找到新的需求。

2

「跨界」之難

無論是「水下」還是「天上」,對於我們而言,產品方面的挑戰還是很多。而做它們,難就難在「跨界」太多。

做水下機器人,要面對不同的水域環境,技術挑戰更為突出。水下機器人內部有眾多電子元器件,要解決設備的密封性問題;要解決設備在水下的平衡能力;此外,在水下對攝像頭、無線通訊等設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下折射率和陸上不一樣,防水要求不同,相機要重新設計;水下有壓強,有鹽鹼性對器件的腐蝕……

然而,對於機器人產業而言,我們什麼都要自己做。在產業早期,做一個品類需要跨越很多的技術平台,比如要做相機、做圖傳,我們也要做路徑規劃,做視覺,用超聲波雷達、雙目攝像頭……但是在量沒有做起來的時候,很難找到成熟的供應商。就像最早期的PC廠商,從顯示器、硬碟到CPU,都要自己做。任何產業,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封閉的,而非開放的。

而臻迪的特點,就是在找准用戶痛點的基礎上,進行「跨界」創新。從無人機領域的技術積累,到水下機器人,兩個「跨界」結合,讓臻迪成為獨一無二的具備無人機和水下產品能力的公司。

也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無人機很多公司沒有做成功?我的回答是,也許很多公司在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自己要做的,是這麼複雜的事。這不但要有綜合能力,還要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就像踢世界盃,一個球隊,把最好的球員集中在一起,不經過訓練和配合,也是踢不贏的。業內有句話說「硬體三代出貴族」,就是這個道理。

我也一直對外強調說,臻迪不是無人機公司,而是基於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公司。

我們這波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我們的前面沒有參考對象可以借鑒;上一代的互聯網公司,可以在欠發達地區成長,再走到發達國家,而到了這一代技術創業公司,情況是反過來的,歐美這些成熟市場是我們的主流市場,一上來就面對最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

3

「BC並行」是長期能力

很多人覺得做2B難,但是我覺得,做2C市場其實難多了。我們做過B端,也做過C端。做B端時,團隊有總體設計能力,可以走定製,產品的定價可以提高,出貨量也不大,我們需要看的是這個產業是否夠大,如何進入。而做C端,要保證出貨量,價格要讓普通消費者能夠承擔,而且為了保證性能和價格,很難走定製,你得具備全產業鏈的研發能力才行。而對於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在技術層面上,也不是說做B端的,就一定能夠做C端。

水下的坑太多了。做多年的硬體,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需要我們一個個去趟過這些坑。

用戶市場亟待教育,也是個大問題。用戶是不了解產業的情況的,他們的直觀感受是,產品哪裡還有bug,還有問題,而沒有想到,當眾多技術跨界整合到一起,產品需要迭代好幾次之後,才能達到相對的完美。因此,多數產品最早都是從極客以及解決特別剛需的群體需求入手,或者從2B市場切入,慢慢再向C端市場普及。臻迪的水下機器人,選擇了從釣魚和水上運動的人群入手,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的戰略是B2C,再2B。當你從B端市場做到C端,隨著公司結構和團隊的變化,要一直要把握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其實是很難的。這時,需要再向B端更大的服務能力進化。2C是幫助我們把產品做到全球化;再2B,是要佔領技術制高點,打造自己的防禦能力。「BC並行」是我們長期的能力。

3

AI落地應用的三大品類

人工智慧是將影響整個人類未來30年的浪潮。所有企業,都將務必面對和應用它。之前創業公司形容自己時會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或者移動互聯網公司,而之後將發生改變,新技術將帶來顛覆所有產業的革命。

真正的人工智慧,在我看來,下一步將是「梳型」戰略。接下來,它將深扎入每個垂直的產業應用中。當技術沒有成熟時,它必須深扎入應用里,把識別場景和應用場景縮小到一個足夠小的範圍里,它的識別度和可用性才能提高。

在我看來,未來人工智慧在三個品類上將大有可為。

1、圖像識別。安防領域將是這個品類中最重要的應用落地。

2、語音識別。在這個領域內,目前落地最成功的產品是亞馬遜的echo。亞馬遜的Alexa的成功,源於亞馬遜的用戶數據系統,它根據用戶的偏好數據,將語音識別範圍縮小到足夠簡潔的場景。

3、路徑規劃和避障。自動駕駛和自主導航,是汽車和物流機器人都在做的事情。這個品類要做到完全無人化,可能至少還需要十年,但是未來一定會實現。

AI是重要的技術創新,它會應用到任何一個行業。由於基因不同,這將是不屬於上一波互聯網公司的新的機會。下一波將是「軟硬結合」之浪,是真正的實力比拼,要加強在技術底層上的構建,才能跑得動。

*本文由i黑馬原創,作者楊潔。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注i黑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械 的精彩文章:

陽光機械青年服務隊正蓄勢待發
「兩說?圖文_萬骷機械桿」

TAG: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