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峰:人人用得起衛星,這可能嗎?

楊峰:人人用得起衛星,這可能嗎?

2018年7月15日18:00,由青騰大學和星空演講聯合打造的「星空演講青騰大學專場」正式開播,青騰大學的四名學員站上星空演講的舞台,分享了自己創業路上的傳奇故事。星空演講以「與浩瀚相遇」為主題,是由騰訊新聞與騰訊娛樂出品的名人演講節目。

(青騰大學學員、天儀研究院創始人楊峰)

青騰大學學員、天儀研究院CEO楊峰走上星空演講的舞台,描繪了一場全新視角的商業衛星藍圖。

200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又在國外讀完碩士的楊峰放棄了國企工作,選擇創業,他笑稱這一舉動被家人評價為「腦袋有坑」。但最讓他尷尬的是,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後遇到了瓶頸。這時,他留意到了美國的SpaceX和Planet公司。

成立於2002年的SpaceX,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將火箭發射成本降了一個數量級。而2010年創建的Planet,則致力於利用技術將衛星變得更小、更簡便、更節約成本。他們製造的第一顆衛星,就是7個人在車庫裡完成的。這兩家商業航天公司打破了傳統航天行業的壟斷,並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讓楊峰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國家政策限制,這種衛星發射的商業模式很難被借鑒。

不過,轉機很快就來了。2015年,我國政府開始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衛星研製與商業發射領域。「政府給我們開了一扇門,我們就立刻跳了進去,成立了天儀研究院。」楊峰形容,這段經歷正式開啟了他的太空之夢。那麼,衛星的研製與發射為何得以商業化,它又能給這個世界、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楊峰就此展開了精彩分享。

微小衛星革命:發射與製造成本降低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發射了「東方紅」人造衛星,這是我國第一次發射衛星,在當時是舉國上下的大事。直到今天,在大部分人看來,發射衛星、火箭仍然是國家政府才能做出的舉動。再加上其科研成本相當之高,人們完全無法想像會有一家創業公司會去研發和發射衛星。不過楊峰和他公司所做的事情,正在打破這一「刻板印象」,讓發射衛星這件事,可以服務於一家企業、一家機構,甚至一個人。

其實在國外,衛星行業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一場巨大變革,而這種巨變的興起,正是源於微小衛星的出現與應用。「以前的衛星都特別大,一顆幾噸重,最便宜的都要幾億美金,門檻特別高。只有大國政府在彰顯國力的時候才會去做,這也是為什麼大衛星永遠只是美俄中日歐在搞,其他的國家幾乎為零。核心原因就是它太大、太貴了。」楊峰同時指出,只有幾公斤到幾十公斤重的微小衛星的出現,讓衛星製造和發射不再只是「國家隊」的事。

微小衛星作為國家隊的補充,首先在製造成本和發射成本方面,比大衛星更具優勢;其次,從功能方面來講,微小衛星可以通過「數量多、覆蓋廣」來解決大衛星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用幾百顆微小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可以替代在地面建設的信號基站,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的萬物互聯,楊峰更喜歡把它理解成「天聯網」。

建立「天聯網」,微小衛星星座的現實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到海上、山裡,或在一些特殊場景下,通訊信號遺失了,給大家造成諸多不便。這是因為信號基站的鋪設成本太高了,無法處處覆蓋,所以很容易產生覆蓋盲點。我們在開車時,也會遇到「導航信號偏差」的情況,這是因為目前的定位很難做到那麼精準。楊峰解認為:「目前GPS或北斗的定位精度是十米左右,但未來基於無人駕駛或者無人機的應用,一定要做到厘米級的精度。」如果靠在地面建立差分站來實現厘米級的精準定位,那麼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是大到難以想像的。

楊峰指出,如果把基站搬上太空,一顆低軌小衛星的覆蓋面積可以當幾萬個基站用。當幾百顆低軌小衛星同時作用時,就能實現全球導航增強。「小衛星的成本在未來可以做到幾十萬美元一顆。幾百顆乘以幾十萬,大概也就幾億美元。但是用這麼多錢建地面基站,可能鋪個北京市都夠嗆。」這種將基站搬上太空的做法,就是「天聯網」。

楊峰有一個很美好的願景:計算機時代之後是互聯網時代,然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接下來是物聯網時代,那之後,就應該進入了天聯網時代。在這個天聯網時代裡面,會湧現很多的機會。

讓所有人都用得上、用得起衛星

除了能夠在未來實現「天聯網」的構想之外,衛星發射商業化對於當前來講,到底還有什麼積極意義呢?楊峰說:「我們在創業的初期,選擇了太空科研這個細分市場作為切入口。太空科研這個市場,缺的不是錢,而是機會。」沒錯,衛星發射商業化讓航天領域的研究人員們擁有了更多的科研機會。

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從NASA回國後,想在太空驗證其理論研究成果,但由於航天實驗資源的稀缺,他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機會開始排隊,獲得實驗資源。楊峰和他的團隊深刻認識到了這其中的巨大供求差,於是抓住機遇,迅速成立了天儀研究院,建立了自主研發微小衛星的平台,來為他們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楊峰認為:「對於很多想要做太空實驗的科學家來說,一輩子能夠有一次機會就很不容易了。但現在有了商業化的衛星研製、發射機構,機會變得多了起來。」

2016年11月,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的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發射的第一顆民營企業自主研製的科學試驗衛星。到目前為止天儀已經成功發射了四顆衛星,而在未來,楊峰希望他們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科研人員。「讓所有有需要的科研機構、院校、企業甚至個人,都能夠用得上、用得起衛星的服務。」這才是楊峰他們這些「衛星創業者」們的長遠奮鬥目標。

「也許有人會問,做航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地球上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飯。那麼,十億年前魚爬上大陸有什麼意義呢?十四世紀,大航海時代人們開著船往海里闖有什麼意義呢?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演講的最後,楊峰談到,不管是魚類或者人類,從萬物起源開始,就在抵抗自然規律,也在重新認識世界。

面對未知又浩瀚的宇宙,創業者楊峰,正通過商業的方式不斷向外探索,讓更好的未來加快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極數碼 的精彩文章:

P&I2018:百年品牌魅力不減 尼康新品亮相展台
愛回收開啟「進化2.0」:自助回收機鋪到你家樓下便利店

TAG:天極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