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鑑內幕揭秘

圖鑑內幕揭秘

Q1: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為什麼要做一本圖鑑?

Q2:作者是怎麼分工的,都負責哪些工作?

Q3:照片都是怎麼找來的?最難找的鳥是什麼?

Q4:這本圖鑑跟之前的諸多圖鑑有什麼區別?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為什麼要做一本圖鑑?

A1: 事情要追溯到2013年中,我剛到商務的時候。如果沒記錯的話,當時正逢馬大爺一版二印斷貨許久,市面上已經沒有一本可供全國範圍參考的中等尺寸的鳥類圖鑑。(定價上千的各種大部頭不是一個類型的,暫不討論;海峽書局的那本便攜版14年7月才出版)正逢商務在自然博物類普及書方向發力,當時已經有一本內容很專的《中國螢火蟲生態圖鑑》(各種生殖器解剖圖!)在編,給了我一個剛摸到入門門檻的新編輯不知道哪兒來的勇氣。說來館裡各級領導也很支持,對於要有這麼大投入(尤其是相對於我們這個嶄新的編輯室而言)的一個項目,不說不皺一下眉頭吧,但也頗為爽快的通過了選題。選題流程是由老余(相當於帶我的師傅了)完成的,他也全程(5年!)參與了本書的編輯工作,所以下文所有作為編輯方的「我們」,都有他的一份大功。

幾年以來,老東家商務在博物類方面出版了幾十種優秀作品。我們的圖鑑也是其中一員。

主編人選對於我而言基本是默認的,我們盯上了趙老師。一方面,趙老師作為北京地區觀鳥推廣的幾位先行者之一,在鳥友中的聲望和人脈都很足;另一方面,他之前出版過《北京鳥類圖鑑》,想必在製作方面有一些經驗。此外,趙老師作為我的觀鳥引路人(之一),良好的個人關係也算是工作順利的一個保障因素了。

總之,和主編談的相當順利,工作進入了選定作者人選的部分了。選人原則首先是對鳥熟悉,對鳥的野外辨識熟悉。說來在當時(包括當前)的情況下,誰也不能說對國內所有的鳥都稱得上熟悉,所以善於查閱資料也是必要技能,有一定的撰寫類似文字的經驗也比較重要。當然,年輕鳥友圈子並不大,劃拉劃拉人選也就定下來了。

作者是怎麼分工的,都負責哪些工作?

A2:作者分工是按照類群來分的,各自撰寫熟悉的部分。比如小關之前做過北京猛禽的冊子,在百望山猛禽監測和各地觀鳥途中又積累了相當的經驗,這一部分就交由他負責。主編幾和位作者一起,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期望,參考已有的圖鑑和其他資料,先用一兩個鳥種共同設計出文字樣例,各位作者照此撰寫,以保證全書體例統一。我們的根本期待是,圖鑑文字應當是個人經驗文獻資料的有機結合,以方便鳥友理解的方式呈現。初步完成一些鳥種之後,再確認寫法符合既定要求,方可繼續推進。交稿之後(這四個字幾乎用了三年,還有不只一個人丟過稿子,交來的稿子經常叫做「一部分.rar」,「最後一批.rar」之類的……),初步排好版式,作者們在自己審讀自己部分的同時,會再承擔另一部分的文字審讀工作,保證每種的文字描述(和相應的圖片選取)都有另外兩位作者審讀過並提出改動意見。

事實證明,審讀相當有必要。我們在另一位曾經的作者(我不會說是誰的 - -)的文字中發現了一些從《中國鳥類志》和《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抄來的文字,全文審讀之後最終決定棄用他的全部萬餘字稿件。也許是在約稿時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也許是試寫時沒有留意的幾句話,總之在這個事件中,也有我作為編輯的工作疏漏,幸好被嚴密的工作流程補救。

前兩天看到某群中鳥友討論圖鑑文字的標準,對有些說法我表示深以為然。好的文字描述,「是類比、細節、生境、行為的有機結合」。反觀我們的圖鑑,自認為在類比(相似種區分)、細節、生境方面都做的不錯,但是行為對大多數鳥而言尚難以細及,只能略提到最能輔助野外識別一點行為。歐洲和北美都有專門面對鳥類行為的圖鑑,一方面對於一些經常難以看清細節的類群(如猛禽、海鳥),特殊的行為節奏是判斷種類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觀察鳥類的行為也是觀鳥的一大樂趣所在。當然,他還提到「文字的多寡反映了作者掌控熟練識別的程度」,也許有些武斷,但也使我想起了在柳鶯那部分,由於某些種的描述和近似種辨識確過複雜,不得不突破限定的每頁三種的版式限制的無奈做法。

除了文字的撰寫外,標記為副主編的幾位作者(除了我)還承擔了和主編一併聯繫徵集照片的重要工作。

照片都是怎麼找來的?最難找的鳥是什麼?

A3:有一段時間我的豆瓣廣播是這樣的(單位為種,前者為缺圖鳥種,後者為雌雄不全鳥種):

雖然看起來進度喜人,但是這其實已經是在文字基本完成,圖片已經進行兩年的收集之後最後的攻堅。圖片徵集這個活,基本就是考驗在鳥友圈人脈的一個事情,除了我們的主編副主編們,還有若干機構和鳥友在我們的工作中提供了大量支持。圖片的構成分幾個方面:幾點陣圖片大戶,感覺大概包了本書1/2到2/3的圖片總量,構成了本書的整體框架;另外從新疆荒野和他們的合作者手中獲得了許多分布偏西的鳥種,西南山地提供了若干西南山地的高端鳥種,盈江觀鳥協會也有很多滇西南的重要鳥種(每種鳥都重要!),不一一列舉了;部分邊緣分布的鳥種是通過中大的劉陽老師聯繫了若干國外鳥友獲得的。剩下的基本就是各顯其能,大家靠印象,誰誰拍過這個鳥的好照片,再去聯繫獲取。也有一些鳥友看到我們小範圍的徵稿啟事之後主動聯繫,給與我們大力支持。

圖鑑中的紅胸山鷓鴣超清大美圖,黃大思攝

最難獲取的照片當然是那幾種沒有圖的鳥類:黑頭角雉、紫林鴿、紅頸綠啄木鳥、巨嘴短翅鶯。已有圖片的鳥種中,比較有趣的是紅胸山鷓鴣,來源是貓盟明子的一段紅外相機拍到的視頻。這段視頻一共十來秒不說,後面一大段還是開了紅外補光的黑白視頻,只有前面幾秒曝光不算足的彩色部分。但是有圖總比沒有好(給明子打100分),總歸是個參考嘛!此外,在編輯《守望飛羽》的時候,還發現一位受訪者手中有細紋葦鶯的照片,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這本圖鑑的選圖中,還使用了一批經由創作共享(creative commons, CC)授權的圖片。由於本書毫無疑問是商業行為(就算是賠錢也是商業行為……),我們只能選取cc-by(署名)、cc-by-sa(署名、相同方式共享)、或者cc-by(-sa)-nd(……不得演繹)授權的圖片。關於相同方式共享,在選用之前我還專門細讀了條款全文,確認對我們這樣的彙編作品,我們不需要將整本書都相同方式共享出去(嚇死了)。為了符合條款的要求,在本書末尾專門附上了所有相關圖片的來源和協議。說實話,這本書受到cc協議助力良多,作為響應,我自己不多的文字和照片,都已經在用cc-by協議加以釋出。

和文字一樣,本書圖片的選取也經過若干輪次。首先從徵集到的所有圖片中依據雌雄、成幼或者繁殖羽狀態篩選出展現效果較好的製作出校樣。隨後在作者審讀過程中,參考文字描述的特徵提出意見,替換沒有達到展示識別特徵(還有少數鑒定錯誤的)的並補充不足。針對特定鳥種的徵集和收集一直進行到付型為止。可以說,這幾年來,國內鳥類攝影的發展隨著鳥友的增多、活動範圍的擴展(和水坑的發展)都有肉眼可見的提升。原則上,選圖中避免了過度誘拍(大頭針扎蟲或者線拴鴿子級別)或者籠養鳥類,但黑林鴿由於圖片獲得的難度還是選擇了動物園中的個體照片。

這本圖鑑跟之前的諸多圖鑑有什麼區別?

A4:和前輩圖鑑的對比,必然會涉及到褒貶,以下完全是我的個人看法,而且只涉及我買過而且用過的全國範圍的圖鑑。這樣可選範圍已經很小了。像海峽出版社的三卷本或者林業出版社的上下冊,定位都是案頭參考書,和我們相去甚遠。只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和海峽的《中國鳥類圖鑑(便攜版)》可以說是珠玉在側,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為我們提供了參考和鏡鑒的資料。首先,本圖鑑文字描述中專門描述虹膜、喙、跗跖的做法直接學習自《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因為從我們的觀鳥經驗來說,快速的識別喙和跗跖的形狀和顏色,對辨識鳥類所述的類群和具體的定種都很重要。在參考學習的時候,我不只一次感嘆馬大爺文字的精細,應當歸功於該書作譯者的共同努力。

從結構來說,這兩本圖鑑都採取了圖版和文字分開的做法,而我們這本圖鑑採用了圖文混排(對排)。說來,要是圖文前後分開,這本書的印製成本大概能少不少(多了一半的單色印張,甚至紙都能用便宜的)。但我們認為,中國觀鳥發展到現在,「半本馬大爺」認鳥不應該繼續下去(何況其實是Karen的半本圖),圖文並重應當成為圖鑑編者和讀者的共識。(要不然我們出版一本《中國鳥類配圖名錄》就好了嗎!)於是雖然有成品尺寸和成本的壓力,我們還是在一開始就決定使用當前的版式。版式設計時試圖參考北美的The Stokes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和日本的《決定版 日本の野鳥 650》(包括它的上一個版本590)這兩本非常好的照片圖鑑,但是最終一種都沒套用,尤其是後者一種鳥一頁的版式對於接近1400種鳥來說還是太奢侈了。可以說,這個圖文對排的設計不是從誰那裡學來的。(黃大思補:Iain campbell那本Birds of Australia是圖文左右分排的,算是不謀而合了。)

從左到右(滑動圖片查看)依次為我們這本《中國鳥類圖鑑》、《日本の野鳥590》、The Stokes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和海峽出版社的《中國鳥類圖鑑(便攜版)》,這些書開本大同小異。反光與否和拍攝角度有關,不反應用紙情況。

作為一本照片圖鑑,在享受相比於手繪圖鑑方便製作的優勢時候必然要接受在版面上的劣勢。一對開三種鳥的密度是權衡了總容量(厚度和重量)、圖片大小(太小的圖看不清楚,損失信息量,展示效果也不好)、文字量(平均一種300字)的結果。還好有特種圖鑑用紙(貴)的加持使得1000頁一本書的厚度相比馬大爺和海峽的便攜版(都不到600頁)只厚了大概1cm的樣子,達到了製作之初「可以打包放行李里」的要求。

在裝幀製作上,由於時代的進步我們選取了可以攤開而不怕斷裂(看向馬大爺,反正也是被人拆……)的鎖線方式,塑料封套在海峽便攜版中也有使用,褒貶不一,但考慮植物手冊的經驗還是予以保留。畢竟不喜歡可以拆掉,沒有的話加上就難了。

整體而言,我們相信這本圖鑑會讓讀者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圖文為一整體,前後有所呼應,能夠體現出我們從編寫到製作的精細工作。

歡迎在留言中繼續提問,為各位鳥友選購提供些信息。

點擊原文轉到本書豆瓣頁面。目前淘寶、天貓有售(這玩意兒應該沒人盜版),三大網店正積極上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生的萌滾滾 的精彩文章:

一個不那麼好的觀鳥人的自白

TAG:野生的萌滾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