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霧霾的,手段超級奇葩!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霧霾的,手段超級奇葩!

「霧霾」可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早在千年之前其實就已經進入了古人的生活中。作為文字的出現,其實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卜辭中,但古代關於霧霾天氣的正式記載,最早則出現在元朝,曾出現過兩次。

據《元史》的記載: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三月,出現一次「雨土,霾」,「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城)門隱於風霾間」。此後,在明清兩朝也都出現過關於「霧霾」的情況,且比較嚴重,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影響也比較大。

那麼問題來了,在當時科技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面對這種情況,古人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一、皇帝下詔罪己,深切反省

古代中國曆來有「災異譴告」這個說法,認為災異的發生,是皇帝治理國家失職所造成的後果,一旦發生災異,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詔,對施政方針進行深切反省。西漢成帝在位期間,就曾因黃霾天氣情況嚴重,朝廷治理不善頒發「罪己詔」。

《漢書》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從文字上來看,這是由於大風捲起塵土所形成的黃霾天氣,情況相當嚴重,範圍很廣,朝野震動且驚恐,以為是上天在「譴告」當政者。漢成帝一看這陣勢也慌了,趕忙下罪己詔說:「朕承先帝聖緒,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謬,日月無光,赤黃之氣,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很顯然,黃霾天氣並非皇帝罪己的原因,但此時皇帝下罪己詔,天下百姓都會認為皇帝清明有方,善於反省自己。說到底,這無疑是古代皇帝治理天下最無奈的辦法。

二、選賢懲惡,希望能獲得上天的原諒

這其實是皇帝落實「罪己詔」的必要行動。皇帝檢討自己因為治理霧霾不善的種種失職行為,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誤,要想認真糾錯,就勢必會啟用賢良方正之人,罷免懲罰不稱職的官員,希望以此能獲得上天的原諒。

據《後漢書·郎顗傳》記載:漢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正月,「自從入歲,常有蒙氣,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就是說自進入新的一年以來,經常有霧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憂忡,視為異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舉薦了黃瓊和李固兩位,理由是「孔子作《春秋》,書『正月』者,敬歲之始也。王者則天之象,因時之序,宜開發德號,爵賢命士,流寬大之澤,垂仁厚之德,順助元氣,含養庶類。如此,則天文昭爛,星辰顯列,五緯循軌,四時和睦。不則太陽不光,天地混濁,時氣錯逆,霾霧蔽日。」

意思就是說,「霾霧蔽日」、「 天地混濁」是因為皇帝沒有選賢任能,上天為此生氣了,如果能「爵賢命士」,彰顯帝王仁德,天氣自然就會轉好,陽光明媚,月朗星列,一派安定詳和之象。

此種方法雖說對於治霾無益,但卻間接有利於國家的治理,有利於民眾的福祉,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三、親率群臣焚香祭天,祈求神靈儘快布雨以驅除

由於古代科技生產力不發達,有時會將霧霾視為妖孽在作惡,所以只能是「求神打鬼」。元朝時就曾出現這麼一起案例。

據《元史》的記載: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臘月,大都發生了一起大風霾,「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城門隱於風霾間」,「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

這次風霾來勢兇猛,強度超大,持續時間較長,皇帝分明感覺這是國家朝政有不妥之處,讓上天生氣了,所以趕緊下令各級官員,尤其是禮部官員齋戒沐浴,點上高香,對天祭拜,以懇求上天息怒。

當然了,也有皇帝親自焚香祭天的。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正月,北京曾發生一次大霧霾,數日不散,能見度極低,為安全起見,通惠河上的漕運不得不停止,如此一來,糧食就運不進來京城了。乾隆皇帝見狀,急得不行,親自率群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禱告,以期感動神靈,戰勝霧霾。而民間則依葫蘆畫瓢,遇到「霧霾」時,就跑到龍王廟去焚香祭拜,祈求龍王能夠「驅霾祈雨」 。

雖說古人的這些「治霾」方法,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都很奇葩,且又都沒效果,但他們敬畏天地、敬畏大自然、自我反省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豪言壯語,個個都能撐起民族脊樑,第一無人超越
揭秘烏紗帽的歷史淵源,最初只是便帽,直到這個朝代才被定為官帽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