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明開國第一猛將,生前封侯死後為王,還身披龍袍下葬

大明開國第一猛將,生前封侯死後為王,還身披龍袍下葬

自古至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大地上便一直有起義事件的發生,他們能成功活到最後的非常少,起義時期多是割據一方的政權。當然說道起義,不得不想到把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了,正是因為他,我們才稱之為漢族。說道農民起義,能真正完全國家一統的只有劉邦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二人,他們共同點都是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對幫助自己的人才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地步,這無疑使他們成功的法寶。

劉邦曾說過,「對計謀上的運籌帷幄,我不如子房你啊,對於管理國家的大小事務,我更不如蕭何,在軍事上,能指揮百萬大軍每戰必勝的只有韓信了。有你們三個人才,正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後,一個叫朱元璋的游僧也走了劉邦一樣的歷程。

現在來看朱元璋的建國曆程,他和劉邦人樣重視人才,並且善用他們,不論是文人或武人,各取他們的長處。元末時期,有一武將早年身無分文,落草為寇,聽聞朱元璋有著偉大的志向,就來投奔他,朱元璋對他並沒有嫌棄他是個賊人從而冷落他,封他為座上賓,最終這個武將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信任,大破陳友諒大軍,這個武將就是大名鼎鼎的常遇春。

到了後來,常遇春赫然位居諸將前列,雖然戰功赫赫的常遇春是朱元璋的主力王牌,但是朱元璋卻很清楚常遇春的缺點和優點,深知常遇春只是個將才,不能為帥。所以,常遇春在通常是作為大將軍徐達的副手,是「將十萬眾,橫行天下」的先鋒官。

明軍攻佔元大都後,元朝殘餘對新政權的威脅並未消除,但是後來明朝還是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肯定的說,明朝的軍事力量能夠遠達北部,出力最大者應該首推徐達,常遇春。但徐達作為主帥,他的本職工作是端坐帳中運籌帷幄。所以,當明軍遭遇難纏之敵,軍中率先出戰的就是先鋒大將常遇春。自統軍上陣以來,常遇春未嘗敗北,軍中士卒或驕悍,或暴虐,但無一不聽從其約束,因此常遇春經常自誇自己能將兵十萬,橫行天下,故軍中稱其為」常十萬「。

不久之後,明朝北伐攻打元軍,元軍五萬精銳布陣於洛水之北。常遇春單人獨騎率先沖陣,敵軍遣銳卒二十餘騎合圍攢刺,遇春發箭斃其前鋒,大呼馳入敵陣,其麾下勇士次第灌入,元軍大亂,被明軍追亡逐北砍殺五十餘里。元軍聽了明軍先鋒這麼勇猛,無人敢當應戰明軍兵鋒,紛紛投降。

但是,作為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尖刀,常遇春卻去世的太早。相傳常遇春北伐元軍回師途中經過柳河川,得」卸甲風「而暴卒軍中,時年39歲。臨死前,常遇春留下遺言:「恨不能再報效太祖。」消息傳來,朱元璋哀痛不已,親手執筆寫下悼詩,「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為彰顯常遇春攻破開平的奇功,朱元璋追封其為開平王鄂國公,並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讓他身披龍袍下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狸窩漫生活 的精彩文章:

108位梁山好漢都被一卧底所害,藏的太深,可惜名字已經出賣了他

TAG:狸窩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