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擊貪官污吏,為什麼叫「打老虎」?

打擊貪官污吏,為什麼叫「打老虎」?

原標題:打擊貪官污吏,為什麼叫「打老虎」?


打擊貪官污吏,為什麼叫「打老虎」?這裡頭會不會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閑來無事就愛瞎琢磨,但琢磨來琢磨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一直到最近看到一個歷史典故,突然心有所悟,我們現在把打擊貪官污吏叫做「打老虎」,會不會與這個歷史典故有關呢?


這個歷史典故的主人公叫宗均。



宗均字叔庠,東漢南陽安眾人,通曉《詩》《禮》等儒家經典,性格寬厚和藹,不喜文法,歷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東海相、尚書令、河內太守等職。

宗均有個著名的觀點,認為如果官吏「弘厚」(寬大忠厚),即使貪污放縱,也沒有大害;而如果官吏是苛察之人,是巧黠刻薄之人,即令其自身廉潔守法,最終還是會禍害老百姓。世間的災害流亡,往往也都是由這些人引起的。


宗均的這種觀點,不知諸位讀者看官贊同否?對宗均而言,他自己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宗均擔任上蔡令時,有關部門為了響應光武帝劉秀節儉薄葬的精神,下令禁止人們喪葬奢侈浪費。


但宗均認為:「人們送終超過規定,這是輕微過失。現在還有不守信義的百姓沒有馴化,卻急著去處理那些過禮的人,這不是治理的當務之急。」所以頂住了各方壓力,始終不肯施行。


後來,宗均升任九江太守。他一上任,馬上就把府衙里的掾、史等官員一律裁撤,也不讓督郵外出巡查而留在府內,每五天才處理一次政務,下屬各縣全都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


中元元年,山陽、楚、沛等地發生蝗災。令人奇怪的是,那些蝗蟲飛至九江郡地界,就向別處散去,從不飛入九江郡,宗均寬大忠厚、實施德政的聲名因此遠播四方。


當然,這種玄之又玄的記載,極有可能是史家的神來之筆,不足為信,下面的記載,應該就可信得多了。


永平元年,宗均被調去擔任東海相,五年後,因為犯法而被免官。東海郡的官吏百姓想念宗均的寬大忠厚及恩化,不僅替他作歌,還有數千人千里迢迢趕到朝廷去請願,請求讓宗均回東海當官。


永平七年,漢明帝提拔宗均當尚書令。


漢明帝表面上提倡儒學,骨子裡其實十分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有一次,宗均認為下面提交上來的某些案件有可疑之處,便壓了下來,沒有呈報給漢明帝。結果,漢明帝馬上就察覺到,並大發脾氣,把辦事人員抓了起來拷打。


諸位尚書令見皇帝發怒,都非常害怕,紛紛叩頭謝罪。宗均卻厲色道,忠臣堅持原則,沒有二心,怎能因為畏懼權威而失去正義,我即使死了,也不改變初衷。


一旁的小黃門聽到宗均的話,進去報告情況。漢明帝稱讚宗均的不屈服,下令赦免了辦事員,調宗均去當司隸校尉。幾月後,又外放宗均出任河內太守,結果河內也政化大行。

另外,宗均還曾對人說,皇上(漢明帝)喜用處理公文法令的文吏和廉潔的清官,認為有他們便足以禁止奸惡發生。然而文吏常常利用文字技巧欺上瞞下,而清官又只能獨善一身,不能阻止百姓流亡、盜匪作亂。我要向皇上叩頭力爭,雖然一時不能改變現狀,但長此以往皇上將自受其苦,到那時我便可以說話了!


遺憾的是,宗均還沒來得及進諫,就因為上述之事轉任司隸校尉,離開了尚書台。



好了,我們還是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上來,即我們現在為什麼把打擊貪官污吏叫「打老虎」?


前文提到,宗均曾擔任過九江太后。當時,九江一帶多虎害,宗均上任之前,當地官府經常招募獵手、設置柵欄陷阱來捕捉,但猛虎仍然造成了很多傷害。


宗均到任後,立即頒下公文命令給所屬各縣說:


「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託。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從此以後,九江便不再出現虎害。


這道公文的大概意思是:長江、淮河一帶有猛獸,正如北方有雞、豬,本是平常之事。如今猛虎為害民間,原因在於官吏殘暴,而使人辛苦捕獵,也不符合憐憫體恤百姓的原則。如今務必要清除貪官污吏,考慮提拔忠誠善良之士,可一舉撤去柵欄陷阱,並減免賦銳。


猛虎為害,與官吏殘暴有何關係?但宗均卻認為,如今猛虎為害民間,原因在於官吏殘暴。故而主張,與其打虎,不如打貪官污吏,提拔忠誠善良之士。


《禮記·檀弓下》中有「苛政猛於虎」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中,只是把「虎」與「苛政」聯繫起來。而宗均的這個故事,則是把「打虎」與「打貪官污吏」直接聯繫了起來,這大概就是我們現在把打擊貪官污吏叫做「打老虎」的最早出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司空竇融提出辭職,劉秀卻說:天氣太熱,你一邊涼快去!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人被誣陷貪污?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