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部高分神劇,看的我頭皮發麻

這部高分神劇,看的我頭皮發麻

前一段時間,有一部叫《少年說》的國產綜藝突然火了。

這個節目,是讓小學生和初中生到天台上喊出自己的心聲,它的形式很像日本綜藝《校園瘋神榜》。

這其中是否涉及抄襲還沒有定論,但中國少年的煩惱,卻也真實地從節目里暴露出來了。

關於學業的壓力,關於親情的迷茫,都包裹在一聲聲吶喊之中——

「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努力?」

「我做一切都是為你好。」

這其中的字句,似乎適用於任何時代的孩子與家長。

在中國,很奇怪卻很真實的是,成績成為定義親子關係的重要一環。《少年說》里孩子的心聲大多圍繞著學業展開,這些告白也勾起了人們的童年噩夢。

台灣最近新出的一部電視劇,同樣聚焦國人的親子教育問題,而它對於觀眾來說,堪稱一出恐怖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台灣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5個被考試成績綁架的家庭的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

這部劇的導演,是創作過《下一站,幸福》《滾石愛情故事》等經典台劇的陳慧翎。她在傳統家庭倫理劇的基礎上,為劇集注入了微科幻的元素,用超現實的情節,構建出一個個極端的故事,從而投射出對於親子關係的思考。

所以很多人也把它看做台灣版的《黑鏡》,豆瓣上也有8.1分,在國劇中算是比較高的評分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恐怖,從片頭就能看到了。一個正在熟睡,尚未剪短臍帶的嬰兒,突然被周圍的黑暗咬掉一口,曲折的咬痕勾勒出的,正是母親側臉的輪廓。

這是一個被母愛吞噬的孩子,也是劇中每個單元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的生活都受困於扭曲的親情關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最大的恐怖,源自故事的真實。儘管被賦予了科幻元素,但劇集貼近現實的母題和細節,讓每個人都多少能從其中看到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片段。

劇集目前播出了兩個單元,第一個故事叫做《媽媽的遙控器》,這裡的母親開篇就遭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經:和丈夫離異,工作上出了差錯,還在無意間發現兒子一直用假成績單來欺騙她。

母親將人生的所有希望寄托在初中即將畢業的兒子身上,可是兒子的行為,卻始終無法滿足她的這份期待。在沮喪之際,她偶然得到了一個能夠操控時間的神奇遙控器。

於是,兒子被母親困在了星期三,直到他主動承認假造成績單的錯誤才能結束循環的命運。

遙控器逐漸成為母親操控兒子的工具,她用這種方式,讓兒子吃下討厭的蔬菜,連續十天學習一樣的課程,並且讓他知道:不聽話,那麼只能被困在同一天,永遠往複,無法逃離。

兒子在一段戀愛被遙控器抹去後,選擇了自殺。然而神奇的遙控器,卻讓時間倒流,將他一次次從死亡中拉了回來,繼續承受母愛的重量。

到此為止,被生活的不幸擠壓到歇斯底里的母親,將兒子變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她苦口婆心地勸導:「我做這一切,不都是為了你嗎?」其實這只是她用來減少人生挫敗感的借口。

「為你好」這三個字,在每個人的家庭中都不曾缺席。但在這背後承載的母愛,卻足以令人窒息。

第二個單元《貓的孩子》,講述了一個「別家人的小孩」的故事。

每個家族中,似乎有運行著「母憑子貴」的潛規則。劇中的小圓媽一直處於家族的底層,被丈夫家暴出軌,被嫂子佔盡便宜,她把所有的原因,歸結到兒子身上。

的確,小圓媽的兒子鍾國衍是家裡最沒出息的一個,他的堂哥堂姐,不是考上了紐約大學全額獎學金,就是進了北大法律系,而國衍連學習都成問題。

劇中家庭聚會,長輩們比較孩子們的成就的一幕,簡直就是原封不動刻印了生活啊!

母親都希望孩子能像別人家的小孩一樣,考出好成績。「別人家的小孩」,成了很多人童年時代的最大反派,一個永遠無法超越的假想敵。

在小圓媽這裡,她想讓兒子考個名校,好讓她在家族裡揚眉吐氣,讓丈夫回心轉意。於是她每天求神拜佛,對兒子體罰辱罵,無所不用其極。

國衍一直渴望母親的愛,而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考出好成績。在一次巧合中,他進入到了平行世界,只要他在這裡做出特定的行為,他在現實中就能考到第一名。

和《黑鏡》一樣,故事在反轉後,「順利」地走向了失控,平行世界的理論沒有幫助國衍考進好學校,反而讓他走向了崩潰。

壓垮國衍的,是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觀和價值觀。

母親說,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有考慮過我嗎?父親說,學歷是最重要的。在不容置疑的觀念輸出中,兒子也因為飽受這些觀念的折磨,最終也被逼向了極端。

故事中真的存在平行世界嗎?這也許只是國衍的臆想而已。但這個所謂的「平行世界」里的國衍,像被激發了潛藏的隱形人格,他成了現實中的反面,暴力殘忍,虐待動物,臉上總是浮現出邪惡的笑容。

而這其實,就是他按照父母的期待和意旨所塑造的極端版本的自己。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里寫到:「現在這個男人當然完全地屬於你,作為妻子的你;但是他的過去卻屬於我,做母親的我。」

每個母親,無論有意無意,似乎都堅信著「孩子屬於我」的認知。佔有慾,恐怕是每段親情中無法繞過的情感。但是這種情感,卻是親情關係中最難以掌握的,一旦越界,就會讓孩子喪失了成為自己的機會和能力。

《媽媽的遙控器》和《貓的孩子》里的小孩,都是被父母剝奪了自我的悲劇人物,他們沒有被當做是獨立的個體去看待,他們的內心也沒有被當做獨立個體來受到關注和體諒。

導演陳慧翎在講述這部劇集的創作初衷時說:

「沒有人去呵護孩子的心理,他們恐懼什麼,渴望什麼?嬰兒餓了可以哭鬧,但孩子長大後渴求愛,他卻不能哭不能叫。」

劇中對孩子遭遇個體身份缺失,以及被親情綁架的狀態的描寫,足夠喚起每個觀眾切身的共鳴。只是由共鳴而引發恐怖的程度,則因人而異。

有的人會說《你的孩子》里的故事,放大了親情中潛在的危機。可劇集原著的創作者吳曉樂曾談到,她在很多回饋里聽到讀者回憶:「我的媽媽更恐怖。」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壓倒性的,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上一代的痕迹。

《媽媽的遙控器》里,兒子長大後在瑣碎中延續了母親的日常習慣。他強迫症一樣地擦去桌子上的污漬,把餐具擺放整齊。而身旁的母親,也正做出同樣的動作。

GIF

GIF

這些細節在成長的進程里,潛移默化地鑽進了孩子的意識和行為中,成為難以褪去的人生烙印。

而父母對孩子有意無意的傷害,也像這些微小的習慣一樣,是永久性的。

吳曉樂在採訪里提到,她的朋友曾對她說:」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個道歉嗎?只要有那個道歉,小孩就有辦法被釋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名字來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論孩子》。

劇集在宣傳時,讓劇中幾位飾演孩子的演員,拍攝了一段宣傳片,在視頻里他們面對鏡頭念出了這首詩:

只不過畫面中的孩子開合著雙唇,卻聽不到任何來自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失聲,恰好與他們在親子關係中的處境,構成了一種令人心疼的互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力量,也許無法改變人們既定的觀念,但它的存在,卻也能給人帶來一些反思和行動——

或許是時候給孩子自由了,或許是時候同父母和解了,又或許是時候一起直面各自的過去了…

無論如何,希望未來所有孩子的聲音都能被聽到,希望他們能夠以獨立完整的個體被看待,不再成為任何人的附屬。

本文系【電影通緝令】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END -

「孩子屬於他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初次和女生約會,女生更願意做選擇題
穿過骨血的人間煙火——《我不是葯神》有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