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金門,還是打大陳? 作戰計劃一波三折

打金門,還是打大陳? 作戰計劃一波三折

原標題:打金門,還是打大陳? 作戰計劃一波三折


本文選自《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一書


作者|張勝


1952年初,華東軍區司令員兼華東局第二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市長陳毅打來電話,讓父親立即趕赴南京,擔任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參謀長。此時,蔣軍糾集海匪不斷竄擾沿海島嶼,已成華東軍區的心腹大患。


父親到任前,前任軍區參謀長張震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和蘇軍顧問巴巴欽果、加古里斯基對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做了調研,就攻打金門和大陳列島問題向軍區提交了一份作戰報告。


根據這個報告,陳毅主持華東軍區常委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正式給軍委上報的關於對金門、上下大陳作戰方針的建議。其內容實質是:先行攻打上下大陳,一兩年內完成對進攻金門的準備。朱德、周恩來、毛澤東批准了這個建議。

1952年6月11日,中央軍委致電陳毅、譚震林、張愛萍、周駿鳴,同意9月或10月攻佔上下大陳。6月15日,華東軍區頒發《對解放上下大陳島登陸作戰的指示》。但是,彭老總表達了不同看法。此時的彭德懷於4月間從朝鮮戰場歸來,7月19日開始主持軍委日常工作。


彭老總在華東軍區的報告上批示:進攻上下大陳島,美海空軍亦可能參加,為慎重計,須待朝鮮停戰後舉行為宜,請主席考慮批示。彭德懷7月24日7月27日,毛澤東批示:同意你的意見。在朝戰結束前不要進行對浙江上下大陳島的作戰。朝戰結束後何時進行此項作戰,亦須慎重考慮。第一次攻打大陳列島的計劃就這樣擱淺了。


停戰的曙光出現了。朝鮮戰局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上漸漸穩定下來。1953年9月7日,華東軍區向軍委提交了一份新的作戰方案—收復大、小金門島作戰方案。毛澤東批示:「於1955年1月底前完成解放金門的一切準備工作。」


1953年7月,父親隨陳毅到北京,他們要鼓動毛澤東同意他們去做一件事—攻克金門。一同來的還有葉飛,他是福建駐軍的最高長官。毛澤東拍板了。10月6日,總參向軍委提交了對華東軍區這一方案的批複意見。彭德懷10月12日批示:「按此計划進行準備,其中個別有修改。」10月15日總參代軍委正式批複華東軍區:攻打金門作戰行動的代號為「聯合作戰演習」。當年華東軍區的作戰處長,後來擔任福州軍區副司令的石一宸回憶說:我們向粟總長彙報後,張愛萍想趁軍委還沒有批複前,先向軍兵種的首長們吹吹風。我們在北京跑了一大圈,張愛萍感慨地說,就等一句話嘍!又過了幾天,張愛萍耐不住了,說:你先回去,督促前指早做準備,我一個人在北京等批示。


12月21日,彭德懷批示:「攻金門問題耗費巨大,和陳毅同志商定,暫不進行,待勘察後再準備」;「預算甚大,無十分把握,宜暫緩準備,待偵察後看情況再決定。」12月22日,毛澤東批示:「請彭處理。陳毅同志意見,目前不打金門為有利,否則很被動,且無攻克的充分把握,我同意此項意見,需近5萬億元,無法支出。至少1954年不應動用如此大筆經費。」石一宸繼續回憶道:張愛萍從北京打電話來,聲音很大:「一宸同志嗎?吹啦!」「什麼?」一向精明幹練的作戰處長石一宸,這回竟沒聽懂……

12月25日,華東軍區接到軍委正式通知:攻金門準備工作暫停。父親帶著滿心遺憾回到了華東。父親對我說:「毛澤東原來的想法是朝鮮停戰後騰出手來解決台灣問題,所以同意我們做進攻金門的準備,並要我和葉飛到朝鮮考察。但回來後,就有了變化。毛澤東的意思是,打了那麼多年的仗,終於停戰了,在國際國內一派和平的氣氛中,不好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了,台灣問題的解決只好再等機會了。」


半個世紀前,北大西洋公約、東南亞防禦條約、巴格達條約、中央條約等等相繼簽訂,並形成一條鎖鏈,它從柏林牆下開始,南下經巴爾幹半島,穿過中東、中近東,向東經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再緩緩向東北迂迴,到達日本。這個新月形的防禦鎖鏈,半個世紀以來,把地球分成了兩個世界。但是,明眼人不難看出,在這個鏈條中唯獨缺少一個環節—台灣。


蔣駐美「大使」顧維鈞於1953年10月向美國正式提出了簽訂結盟條約的建議。這當然是好事,但打了一輩子仗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卻心存顧忌。經歷了朝鮮戰爭噩夢的美國,無論如何是再也不願意為台灣大打出手了。蔣介石讓步了,1954年6月,國民黨「外交部長」葉公超通知美國「大使」蘭金,只要美國同意簽署共同防禦條約,蔣介石「願意放棄任何可能為美國反對的進攻共產黨的軍事行動」。這是一個隱含著眾多潛台詞的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締約一方遭到武裝「攻擊」,另一方將「採取行動,以對付共同的危險」,明確表明了美國的第一個目標:阻止大陸武力攻佔台灣。同時,條約又規定,蔣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徵得美國政府的同意。


毛澤東被激怒了。這無疑是對中國主權的挑戰。7月23日,《人民日報》 發表社論,重申「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8月11日,周恩來在政府委員會作外交報告,強調台灣是中國內政,不容外人干涉。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決議。美國的反應同樣是強硬的。8月3日,國務卿杜勒斯聲言要用美軍「保護台灣和澎湖列島」;「如果他們(中國共產黨)試圖征服自由中國的領土,那就意味著同美國開戰」。8月19日,美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圖普率6艘美艦侵入大陳海域,連續每日出動飛機160餘架次在空域活動。華東軍區再次向軍委動議。父親說:「我們認為,打這一仗的條件成熟了。」《大陳列島登陸作戰方案》又一次擺在了毛澤東的桌子上。仔細研究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就不難發現,在它洋洋洒洒的篇幅中,有一個致命的死穴:美方的立場是,可以協防台灣和澎湖,但協防區不能包括大陸沿海諸島。從軍事的角度看,蔣介石的防禦是攻勢防禦,他的防禦前沿一直伸到對方的鼻子底下,目的顯而易見,為了襲擾和攻擊對方;而美國人的意圖是收縮回台灣本土,目的同樣顯而易見,既利用台灣封鎖中國大陸,又絕不能被蔣介石拖進一場新的中國內戰中去。


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利用這個條約的分歧縫隙,抓住美蔣談判陷入僵局的時機,突然而迅速地奪占沿海島嶼,美國應該不會出兵,也來不及出兵,也不應該會由此引發中美之間大規模的軍事衝突。藉助政治上對這一條約的反對力量,瞅准這一條約雙方的分歧點,一拳頭砸下去,這就是大陳列島登陸作戰的玄機和奧妙。

這裡要強調的是,當時為什麼只打大陳,而放棄近在咫尺的金門呢?既然美國不會出兵,為什麼不趁此良機一舉奪占金門,掃平沿海的敵占島嶼,而求得一勞永逸呢?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方案,這的確是個充滿了政治智慧的作戰方案。它的戰略著眼點是:在蔣台灣海峽防禦體系中,選擇處於敵防禦側翼,兵力較弱、易於速戰速決的大陳列島一舉攻佔之; 而對有重兵把守、敵將拚死爭奪的金門,則採取打而不取的牽制性行動。同時,對我來說,大陳與金門相比,經濟、政治權益相對更重。大陳收復後,即可解除浙江當面,南起溫州、北到寧波、杭州、上海一線的敵情威脅。而金門近在咫尺,完全在我控制之下,留下這個棋子,有利於在今後的台海鬥爭中掌握主動。後來知道的事實是,美國一直都在策劃讓台灣徹底脫離中國。從1947年開始,美國就提出了台灣由聯合國託管的動議;1948年底,美國開始散布「台灣在"法律上"還不是中國領土」的言論。1949年3月,美國務院新聞發布人稱:「台灣地位在戰時與庫頁島完全一樣,其最後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1954年初,美國提出將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試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


關注微信公眾號「古今智謀」,讀歷史、懂智謀、學為我用!


1954年2月28日,蔣介石在台北舉行的「國父紀念日」大會上就國際形勢發表長篇講話,強烈譴責在外島「停火」和「兩個中國」的設想是「荒謬絕倫」,稱「大陸台澎均我土地,中華民國領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斥責提出此主張的「民主國家」是「不守正義」「不講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自私自利者」。因為反對台獨,蔣介石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凸顯出來。這是一個各種政治利益交織的一仗。因此,金門必須留在蔣介石手裡。金門在,台海國共兩黨之爭就永遠是中國的內政。打,要打痛,打出自己的威風來;但不能打跑,不能把美蔣打到一塊去,不能打出兩個「中國」來。大陳島作戰方案恰好符合了後來國家大戰略發展的要求,打中了美蔣分歧的死穴。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戰役打響。一江山島是整個大陳戰役的首要的突擊目標。


誠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創或推薦好文章,我們將第一時間發布您的內容,郵箱:107000701@qq.com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智謀 的精彩文章:

諸葛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分仕三國而結局不同!
三國中五大武將的計謀,太歷害了

TAG:古今智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