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跨入噴氣時代:殲-5首飛

跨入噴氣時代:殲-5首飛

原標題:跨入噴氣時代:殲-5首飛


1956年7月19日,我國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殲-5的原型機由試飛員吳克明駕駛成功首飛,該機全部採用中國自製零件製造組裝,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批量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之一。


殲-5戰鬥機是根據蘇聯研製的米格-17F型戰鬥機仿製而成。蘇聯在1953年授權批准我國的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該型號戰鬥機,此後不久我國就開始了仿製工作。

殲-5採用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機動性好、火力兇猛、生存力強。機身為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殲-5在機體外型上非常類似在朝鮮戰場上取得輝煌戰績的米格-15戰鬥機,但仍有很多不同。相較於米格-15,殲-5(或者說米格-17)雖然也採用了後掠翼,但後掠角由35度增大到45度,進一步提升超音速性能;機翼上增加了一片翼刀達到每側三片以提升低速性能;使用改進版的VK-1F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其推力更大、響應更快,殲-5使用的是VK-1F的國產仿製型號渦噴-5。至於武器系統則是米格系列戰機早期的「傳家寶」,即一門37毫米機炮加兩門23毫米機炮,火力兇猛且威力強大,37毫米炮彈可以在飛機上撕開一個近1米的口子,23毫米炮彈則可以在機體上撕開一個近半米的口子。而同時期,美製噴氣式戰鬥機多裝備12.7毫米航空機槍或20毫米機炮。不過,殲-5的武器系統也有缺陷,那就是備彈相對較少。


殲-5戰鬥機不僅成為一個時期內我國國土防空的中堅力量,而且讓新中國迅速接觸並掌握了噴氣機時代的入門技術,讓中國一步到位步入了噴氣機時代,雖然米格-17仍有很多不足,但通過仿製米格-17,我國不僅得到了飛機的設計製造數據,更得到了噴氣式發動機的設計製造技術,這一內一外的技術對新成立的新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的航空工業也一步跨入了噴氣時代,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殲-5進入部隊服役後,迅速承擔起了國土防空任務,空軍、海軍都曾使用殲-5擊落過國民黨軍隊及美軍的戰鬥機,其戰績單不僅有F-84、F-86這樣同時代的噴氣式戰機,也有美軍F-4B這種更先進的重型戰鬥機。殲-5戰機面對先進的敵人,憑藉飛行員的頑強以及靈活的戰術,多次取得以弱勝強的戰績。


殲-5系列中產量最大的為教練型殲教-5,在全面掌握殲-5製造技術後,沈飛開始承擔更先進的殲-6戰機的研製任務,落後一些的殲-5便不再大量生產,轉而改進設計,研製出殲教-5教練機,為我軍培養了一大批可以駕駛先進戰機的優秀飛行員。

如今殲-5戰鬥機已經和駕駛她的那些老飛行員們一起退役了,藍天中再難見到她們矯健的身影。但在全國各地紀念館和一些學校、公園,仍經常能看到她們,像一位位老戰士,無聲的講述著昔日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功勛緝毒犬「楚歌」
在朱日和的演練場上,為什麼要對「紅軍」不公平?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