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原綠肺:拉薩河源麥地卡濕地

高原綠肺:拉薩河源麥地卡濕地

高原綠肺:拉薩河源麥地卡濕地

麥地卡濕地,2005 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8 年,被國務院批准新建西藏麥地卡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藏語里,「 麥地卡」意為「 像馬蹄印的地方」,濕地正如被馬蹄踏出的一個個水窪,平緩起伏的山丘,零星分散的淺灘,星羅棋布的湖泊,支支叉叉的河流錯落其間。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沈永平深入藏北高原,在念青唐古拉山中,探秘拉薩河源頭,尋蹤冰川古迹,帶我們走進這個有著「 高原綠肺」之譽的原始濕地。

十月的麥地卡 攝影/謝罡

在對藏北高原地區河流湖泊的考察過程中,我見到最多的是展布在平緩開闊的山谷盆地間的濕地。這裡氣候寒冷,凍土廣泛發育,地表長期或暫時積水,土壤常呈水飽和狀態,其上生長著沼生濕生植物,是典型的高寒草甸濕地景觀。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麥地卡濕地了。

麥地卡濕地,藏北高原的原始濕地,被當地藏族同胞認為是難以抵達之地。這片平均海拔4900 米的高原濕地,從藏地神山—— 念青唐古拉山脈中發源,片片冰川、皚皚積雪緩緩融化,形成的股股清流順延著山間谷地,匯聚成了拉薩河源,滋養了相距千里的拉薩河谷,養育了沿途數不清的村落鄉村,孕育了西藏文明的搖籃。

我們此次的行程從拉薩出發,沿拉薩河谷翻越米拉山到林芝,由易貢藏布而上至嘉黎縣城,進而深入高原綠肺—— 麥地卡濕地。這是一次翻越高山峻岭,探秘拉薩河源的考察之旅;這是一次走訪稀稀落落分布在濕地周邊居民村落,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感悟之旅;這又是一次穿越地質年代,尋蹤古冰川遺迹的探索之旅。

大地之眼

澎錯湖下彎幾曲,為有源頭活水來

拉薩河 攝影/謝罡

藏北地區最為典型的高原湖泊沼澤草甸濕地—— 麥地卡濕地,以高山沼澤、高山草甸、湖泊濕地為主, 隸屬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位於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區域結合地帶的高原山區。

嘉黎縣北部向上凸起區域就是平闊的麥地卡濕地了。它屬高原寬谷地貌類型,寬谷呈東南— 西北走向,北寬南窄,是中世地質時期(距今23 萬- 5 萬年)形成的山原面殘體,地勢相對平緩。寬谷兩側為山地,海拔高度5100 米至5600米,谷中河流多條,湖泊密布。

在這片總面積近896 平方公里的濕地內,冰磧丘陵起伏,鼓丘群和羊背石廣布,260 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星羅棋布,其中,叫得出名字的就有180 多個,湖泊濕地佔到濕地總面積的19.03%。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各大小湖泊的湖濱及麥地藏布兩邊,是麥地卡濕地的主要類型,占濕地總面積的78.85%,它們與河流濕地,共同構築了麥地卡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

同時,麥地卡濕地也是怒江上游支流羅曲、姐曲和易貢藏布上游徐達曲及拉薩河上游麥地藏布三大水系的發源地。拉薩河,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全長551 公里,北起嘉黎縣麥地卡鄉澎錯,逶迤向南,像一條縱貫藏北高原的藍色飄帶,以巨大的S 形身軀,從東北向西南,串起了沿路的冰川、高山、湖泊、河流、草甸、耕地、村落,將海拔4900 米的麥地卡濕地同海拔3658 米的拉薩河谷連在了一起。

飛鳥翔集 攝影/扶蒼

嘉黎縣麥地卡鄉那林嘎村是拉薩河源第一村。那林嘎,藏語意為「 四周植被茂盛的地方」,海拔5100 多米,是一個純牧業村,有草場2 萬畝,濕地6400畝。

走出村子,呈現眼前的就是一望無際的麥地卡濕地。放眼望去,在雪山懷抱中的麥地卡濕地,冰雪漸漸消融,牧草初露綠意,候鳥在濕地上空嬉戲翱翔。

村東北方向就是拉薩河源—— 澎錯,它是麥地卡濕地內最大湖泊,是濕地核心,也是神山之源,理想沃土,彷彿點綴在藏北高原的一顆明珠。澎錯周圍被群山環繞,北邊海拔6000 多米的孔瑪朵山和並立的崗巴拉山、澎錯拉山一片蒼茫,從小山溝里流出的清泉,潺潺流入山下的澎錯。

澎錯

我們到澎錯的時候正值暮春,低山、淺丘環繞,湖泊、淺灘遍布,在起起伏伏的濕地上,錯落著星星點點的白色積雪,支支條條的河流蜿蜒其間。遠方雪山映照下的澎錯,粼粼波光煥發出深藍色的光彩。平緩的高原在雲影中浮動著淺淺的黃,這是一片天然濕地,不遠旁的色惹山麓間,成群結隊的氂牛、綿羊、山羊像大地上靈動的點,時隱時現。

在藏語中,澎錯意為「溝腦湖」。當地幹部告訴我們,高踞雪山之麓的澎錯屬外泄湖,河水向西流出的第一支江流,便為麥地藏布。從源頭到麥地藏布,到色榮藏布,一直到位於嘉黎、林周和當雄縣三縣交界處附近的桑曲匯入口,是拉薩河的上游。

在西藏,河流有一個命名規則:大江為「 藏布」,小河為「 曲」。相對於發源麥地卡濕地的怒江上游支流羅曲、姐曲和易貢藏布上游徐達曲,「麥地藏布」這一稱呼也足以見得當地居民對拉薩源頭的崇敬之情。從空中俯瞰,澎錯就像大地之眼,成為了麥地藏布的源泉。正如當代作家馬麗華詩中所講:「流淌不盡的麥地藏布,它源自上方的湖,拉薩是歸宿。不會幹枯的是泊在草澤間的水,那是大地之眼,盛滿天光星空……」

草莽渾圓

高原物種的庇佑之所

娘亞牛 攝影/索朗

麥地卡濕地,屬亞寒帶高原季風性氣候區,高寒缺氧,冬春季節風多雪大,為藏北高原地區強降雪中心,厚厚的積雪滋養了麥地卡濕地優質的高原牧場。麥地卡也是冰川造就的高寒牧場,古冰川退縮形成的冰磧土壤經歷濕地化過程,形成了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等地帶性土壤,孕育了豐富的植被群落。即使到冬季,你仍能看到包裹嚴實的高原牧人趕著蓋有厚厚白雪、在外覓食的藏氂牛群在風雪中返程。

被稱為「 高原之魂」的西藏高山氂牛,主產於西藏自治區東部高山深谷地區的高山草場,以嘉黎縣產的娘亞牛最為優良,個頭粗壯,眼圓有神,毛呈黑亮色。當地人稱「 藏原羚靠的是灘,野氂牛靠的是山」,恰好海拔4000 米以上的嘉黎縣也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夕陽西下,我們的車加快速度在這一帶穿行。據當地人說,藏原羚、岩羊、盤羊、雪豹、藏野驢、馬麝、猞猁等眾多珍稀野生動物在此棲居,路上隨時都可能會遇到狼和熊,所以我們格外小心。忽而耳畔傳來幾聲清脆的「 歐歐」,五六隻棕頭鷗從我們車上空掠過,這裡是斑頭雁、赤麻鴨、黑頸鶴、普通秋沙鴨等禽鳥重要的遷徙節點。每年有20 萬隻以上的候鳥會途經麥地卡濕地,其中定期棲息著2 萬隻水禽。每年的5、6 月份,成群的黑頸鶴、斑頭雁回到這裡,在草地上棲息、繁殖,自由飛翔,麥地卡濕地也成為了國家I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西部種群最東端的繁殖地。

群居的黑頸鶴

如脊椎一般縱貫高原的山脈,像血管一樣密布山澗的溪流,冰川雪峰、湖泊濕地、山丘草原隨季節而枯榮,因海拔而幻變,在歷經千萬年的地質演變後煥發勃勃生機,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高原物種。同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為它們搭建了庇佑之所。

從念青唐古拉山頂冰川融水匯入的麥地藏布而下,河流流淌過的地方,到處都是青青的牧草,沿途稀稀落落錯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村莊。

地處麥地藏布河畔的藏比鄉,是這塊生態區域的庇護者之一。當地村民逐水而居,他們的屋舍多分布在麥地藏布兩側。一位熱情的藏族同胞告訴我們,此處距離嘉黎縣麥地卡鄉拉薩河源頭只有120 多公里,不時會有山上流下的泉水、雨水匯入,水體清澈甘甜,傍晚時分,很多野生動物會下山來這裡飲水,如藏原羚、岩羊。「現在村裡修建了垃圾轉運站、衛生廁所,就是為了保護沿河的生態環境。下一步,我們計劃修建橋樑,作為牲畜的通道,這樣它們就不會趟河而過。」當地人自豪地說。

麥地卡植被 攝影/一葦

沿麥地藏布行進的這一路上,植被像一面厚厚的氈毯向遠方鋪開,接地連天,河畔到處是明黃色的小花,遠遠望去,「厚氈」之上彷彿又被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黃綠相間的外衣,錯落其間、反射著天光的大小湖泊,伴著湖內跳動的魚兒、漂動的水草而波動,河對岸三五人家已升起裊裊炊煙……

此時,你才能更深切地體會,這個在平坦山間谷地形成的高原濕地對於高原物種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闌干百丈

古冰川造就的高寒沼澤濕地

念青唐古拉山系 攝影/謝罡

20 世紀70 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科考隊的鄭本興、李吉均等在西藏考察時,最先在拉薩河發源地念青唐古拉山下、群山環抱的麥地卡盆地中發現了高位盆地式古冰帽遺迹。那裡的冰川由山地發源彙集到盆地,逐漸溢滿, 然後流向西南方成群的鼓丘, 是中國西部很罕見的冰川地貌景觀。

中更新世末,青藏高原出現間冰期氣候,流水作用空前活躍,山地同時再次強烈抬升,在盆地周圍山地河流進一步深切,這時期屬於地形大切割時期。其後,進入中更新世末期的倒數第二次冰期,以南迦巴瓦峰為首的山地已足以構成南來季風的天然屏障,並且地形的大切割也使雅魯藏布江下游近南北向的谷地成為南來氣流的天然通道,使南來的水汽和熱量能通過谷地源源不斷地輸送向高原內部,在藏東南形成了一個向北凸出的舌狀多雨帶,沿通道北伸的水汽在麥地卡高位盆地中形成覆蓋型冰川。

我們在麥地卡鄉的周圍對古冰川遺迹進行觀測、測量時,發現在盆地中有一片特別引人注目的鼓丘群。整個鼓丘群寬34 公里,長15 公里,鼓丘高5—10 米,長達數十米至兩百米,從盆地到邊緣一直伸向河流中上游。鼓丘是一個由基岩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小丘,一般情況下,鼓丘的長軸方向指示了冰流的方向,而其上分布的基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冰流移動範圍。

在麥地卡鄉北面的谷地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鼓丘,迎冰面長70 米,背冰面長25 米,寬58 米,鼓丘之上分布著大塊花崗斑岩。在麥地卡鄉西面,石灰岩質的山坡被冰流多次磨蝕形成了多級羊背岩,羊背岩磨光面上有許多花崗岩漂礫。同樣,麥地卡東面的錯那山由黑綠色片岩組成,被冰川磨蝕,山地平緩,山口附近也覆蓋有花崗岩漂礫。這些區域烙印下了麥地卡冰川冰帽擴張移動的痕迹。

在麥地卡盆地中,特別是西側山上,冰川侵蝕和冰磧分布的特點表明盆地的古冰流厚度至少在500 米以上。這說明了在古冰期時,兩旁山地發育的古冰川在盆地匯合壅高,並逐漸溢出至兩旁較低的埡口,形成了一個向外伸出的呈舌狀的冰帽冰川。而根據古冰川遺迹分布推測,當時麥地卡盆地的冰帽與南面桑巴盆地冰帽冰川連成一片,形成了約3600 平方公里的冰帽冰川,這是最初的麥地卡。

麥地卡冰帽冰川為海洋性冰川,冰川活動強烈,在盆地中遺留下了大量的鼓丘、冰蝕山、冰蝕湖等冰川侵蝕地貌。歷經13 萬年,隨著山地的抬升、氣候變暖,冰川作用逐漸褪去,麥地卡盆地積存了大量的冰雪融水,湖泊、河流、沼澤、濕地開始顯現,高位地勢發育出多年凍土。麥地卡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地形與多年凍土為濕地發育奠定了物質基礎。歷經十幾萬年,從高位盆地冰川中發源的麥地卡濕地演化為如今的天然牧場,這是地質的印記,也是歷史的見證。

一路向南,車漸漸駛離。遠處,天和地彷彿連在了一起,夕陽正慢慢地向地底墜去, 晚霞透過厚厚的雲層,散射出暖橘色的光,幾隻斑頭雁飛起,我舉起相機,想用快門永遠地定格住眼前的麥地卡。它與青海鄂陵湖濕地、青海扎陵湖濕地、西藏瑪旁雍錯濕地、四川若爾蓋濕地共同守護著青藏高原這片神聖土地。

本文作者:沈永平

編輯:Tingcy

更多內容請持續關注後續文章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青海道:柴達木深處的絲路記憶
青藏天盆 星外海西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