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誇張,《邪不壓正》這麼看就對了!

不誇張,《邪不壓正》這麼看就對了!

人們好像習慣了看到姜文就想到隱喻,就忍不住往複雜方向去解讀。

我也知道電影里有很多帶隱喻的梗,但這些梗大多跟《復聯》《死侍》一樣,目的在滿足觀眾爆米花的需求,而對於電影內涵本身,並不重要。

《邪不壓正》在電子科技大學點映後,一學生提問姜文「隱喻」相關內容,被姜文當場回懟「不懂電影」。

把爆米花的元素當成電影內涵的主要組成,當然是不懂電影。

簡單點講,姜文每次的電影都大不一樣,所以看之前不要想著再看一部《讓子彈飛》,也不用想著再看到一部《鬼子來了》,否則就很可能會失望。

不帶有期望去觀影,或許是吃薑文這盤「餃子」的最好心態。

這也是姜文能帶給人驚喜的原因。什麼他媽的是獲得驚喜該有的心態?這他媽的才是!

然而很多觀眾錯就錯在了這裡,看完後對電影失望透頂,確信姜文這次的故事已經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沒什麼曲折,更沒什麼好解讀的。

其實,這次電影故事上的可解讀性僅次於《太陽照常升起》,約等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個故事。

但我知道,這部電影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或者說「觀賞體驗」。怎麼說呢,當李天然被注射鴉片之後,我覺得我正如飄飄欲仙的李天然一般,在姜文的鏡頭語言下,醉了,美了,心悠閑地晃著且飄著。

鴉片這個節點很重要。

明白這個節點的重要性後,你就能覺察到姜文正慢慢找回最初的自己,在自己與觀眾之間摸索那個平衡點。

因為《邪不壓正》是他最類似自己處女座的一部片子。

當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故事簡單純粹,情節瑣碎真實,畫面柔美夢幻,人物表現得時而冷靜、時而又像活在夢中。

《邪不壓正》都具備以上的特點。

但目前來看,《邪不壓正》的口碑遠遠比不上《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它真的很好,能愛上《陽光》的觀眾也不至於對《邪不壓正》的好毫無察覺吧?

畢竟《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故事也算不上很有趣,拍得不就是青春期嘛。

但它拍得真的美,即真實,又動人。就連不太故事的故事也拿捏得剛剛好。

這回改拍《邪不壓正》,姜文太想講一個故事了,或者說「太想讓大眾覺得這是一個故事了」。商業片的定位,他不得不如此考慮,要票房唄,大眾喜歡故事,他起碼得拿出點大眾喜歡的樣子嘛。

所以整部電影從開頭開始,乍一看像很劇情很轉折的片子,實際上導演的重心還是不情願放在劇情轉折上面,而是忍不住想拍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樣高端藝術性的電影。

我甚至猜想姜文在拍這部電影時多麼得自我矛盾與糾結。

單論影片中姜文初心般真心想表達的文藝內容,絕對是一流的水平。哪怕再重複一遍規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也可以很牛逼。

可虧就虧在了題材上。這一次的題材故事雖然同樣純粹,但不夠家常、平庸,滅門、復仇、大勢力,這些都是商業片的元素。

用極商業的題材,既想拍一部《讓子彈飛》一樣劇情曲折的商業片,又想拍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般高端文藝片——站著掙錢真得太難了。

這個難度絕對不亞於戴著腳銬跳舞的《葯神》。

《邪不壓正》帶的商業片腳鐐其實比政治腳鐐更繁重。

再從微觀層面上品味一下這部電影之前,有一個重大推測能夠很好的消除觀眾觀影時的不適——關巧紅其實是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

故事的主體背景發生在盧溝橋事變的1937年,此時的關巧紅從角色形象上看,年齡最多30出頭,從原著的真實歷史看,也就32歲。

但關巧紅有個標誌性的特點,纏足小腳,女人纏足一般從四五歲開始,成年骨骼定型後小腳才成型。

中國女人1911年辛亥革命後就不纏足了,1911年的關巧紅最多也就6歲,纏足不過兩年,兩年內小腳不可能成型。

那麼1937年32歲的關巧紅為何還是小腳?

答案只有一個:關巧紅是李天然幻想出的人物。

片中剛被注射完鴉片的李天然是什麼樣子?神魂顛倒。

關巧紅是李天然剛「吸毒」完遇見的人,巧嗎?突兀嗎?一點都不,正因他吸了毒,所以會「遇見」她。

你看關巧紅剛出現的場景,美得超出現實。

再看劇照中的關巧紅,斑斕得如同夢幻。

所以有了後來「屋頂騎自行車、天上掉錢」的荒唐情節。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種猜測不對,姜文不是這個意思。

但是7月15號姜文電影官微發出了一條微博,彷彿自己解讀了一下自己的電影。

「成長一旦開始,就是攔不住的事兒」,說的就是李天然。

就算你不承認關巧紅的不存在也好,關巧紅始終是李天然成長中的一部分。

關巧紅角色設定的主要作用在於展現李天然復仇過程中的心路成長曆程。

在這種設定下,整部片子就順滑了很多,很多影片中讓人們感到突兀懵圈的東西都會迎刃而解——

為什麼劇末時李天然向關巧紅告白,得到的卻是關巧紅的離開?

因為此時的李天然已經把根本一郎和朱潛龍殺死,成功復仇。他在復仇的過程中,經歷過狂妄、自卑、猶豫、逃避,但終究在心中幻想出的關巧紅的陪伴下跨過一道道心裡上的攔路虎,勇敢地完成了復仇的初心。

關巧紅由李天然復仇過程中怯懦彷徨的心而生,當他勇敢起來成功復仇後,關巧紅也就隨即消失了,即使長大的李天然再感激「她」,再愛「她」,那個曾在心中給他指路的人也不需要再存在了。

就像劇照上的字一樣,「相愛無痕迹」。每個人最愛的人都是那個正面的自己。

姜文在電影上映前對高曉松說過,「我兒子大了,我想拍一部他也喜歡的電影。」

他是要把這電影拍給晚輩看,拍給像他兒子一樣正在成長的、也拍給已經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看。

《邪不壓正》的內涵主題是什麼?我想你應該能猜到我的答案了,是成長。

高曉松評價的「去了不少腥氣,多了些寬容與頑皮」是什麼意思?不正是說出了《邪不壓正》對年輕人成長的孤單與艱難的理解么。

李天然的成長軌跡就是整部片子的主線,摸到了這條主軸,你就算看懂這部電影了。

看懂它,其實沒那麼複雜。拋開主旨找帶梗的隱喻,圖個樂可以,但想靠它們看懂電影,純屬南轅北轍,乾的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事兒。

《邪不壓正》致敬了很多經典,包括開頭致敬了《沉默的羔羊》,師傅的被殺致敬了昆汀的暴力美學,塔樓里撞鐘的李天然更是致敬的《巴黎聖母院》的卡西莫多情節。

但最牛逼的,莫過於姜文把自己也致敬了!

先看一組拼圖,上面兩個臉上黑黝黝的人像不像親兄弟?

再看片尾時,李天然穿上了關巧紅做的一件白色長袍,站在屋頂遠遠地眺望,大聲呼喊巧紅的名字,但巧紅已然消失不見。

相似的一幕,也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中出現,主人公都曾在片中站在屋頂上呼喊眺望。

所以我前面說到,《邪不壓正》是姜文最類似自己處女座的一部片子。

上房時的人會是什麼心情?呼喊著過去、展望未來,往事似乎也都隨了風。兩個字概括起來,這叫浪漫。

《邪不壓正》拍得浪漫嗎?

浪漫,很浪漫。所以看的時候像是磕了葯一樣,沉醉於其中的感覺。

說到感覺,就要講究一下電影中的鏡頭語言。

要還原一個姜文心中最好的北平,電影中有很多全景、小全景、俯視、跟拍、移動拍攝、上升攝像,通過不同鏡頭語言的運用,姜文儘可能豐富地傳達出自己心中的北京原貌。

你說這樣拍出的電影能不美嗎?有鐵樹銀鉤的北平大街,有靜謐陳舊的青石板路,有連片成天的小巷綠瓦,有……

每次拍攝這種莊嚴的碉樓時,姜文都採取了這一固定的角度,當拍攝另一些建築物時則採取了其它相應的拍攝視角。

不同的拍攝視角反而給了觀眾同樣的親切感。仔細揣摩會發現,影片的拍攝角度都是把攝影機當成日常行為人來處理,比如上面碉樓的鏡頭就是正常人從地面看過去的視角,再比如拍攝連片的北京四合院屋頂時,則多是輕微的俯視鏡頭來拍攝,日常生活中的人也只能從屋頂上看到周邊或遠處成片的屋頂,與鏡頭角度相同。

這是《邪不壓正》藝術手法上的接地氣,老北京的畫面也因為如此「以人為本」的處理變得親切又自然,不像故事情節那麼乾澀空洞。

「通過電影再現最真實的北平」,說實話,姜文做到了。

之前寫《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我對電影的內核「真善美」進行過闡述,真實、善良、美麗,三者有著遞進的關係。

《邪不壓正》中鏡頭語言的運用給觀眾呈現了最大的真實感。

在拍人物的時候,大量地運用到了平視的拍攝角度,這一角度不會帶來仰視的崇敬感,也不會帶了俯視的觀望感,而是平等而立的交流。

觀眾在平視地看到上圖合照的朱潛龍時,能真實地體會到他稱王稱帝的野心;看到上圖的關李兩人時,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糾結複雜……

但是片中仍有少量關於人物的仰視與俯視鏡頭。

這個微微仰視的鏡頭是李天然早年在美國接受訓練的,夾帶著黃昏的暮色,這個仰角讓堅韌的李天然多了分崇高感。

這個角度是李天然第一次找關小紅的,鏡頭下的李天然要仰望著關小紅,也要仰望著觀眾,此時的他倒像一個被觀望的猴子,更是一個沒有成長起來的孩子。

這個角度是在李天然決定炸了日本的鴉片庫之後的,此時的他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勇氣,在晚霞的照耀下,像了那麼點令人尊敬男人。

電影的最後鏡頭角度,則更是經典,除了致敬姜文自己,也即準確地呼應了「成長」的主題。

一襲白衣,漫天晴空……

如此的技術解讀,還可以寫好長好長,但對於這部姜文作品,揭露出關巧紅由來,講明白「成長」的主題就已經足矣。

《我不是葯神》以後可以有三部、四部、五部……

但姜文永遠只有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博海分享之陽宅風水的選址
無商不奸!巨頭或用C羅換他還要外加1億 難道曼聯是傻子不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