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朱棣奪皇的首席功臣 為何在一夜之間被抄家

他是朱棣奪皇的首席功臣 為何在一夜之間被抄家

原標題:他是朱棣奪皇的首席功臣 為何在一夜之間被抄家


李景隆,算的上是永樂的第一功臣。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若不是李景隆熱情地打開了金川門,說一定會有一場惡戰,燕軍能否拿下南京城都還是個懸念,沒想到的是,李景隆那麼爽快,很是配合,直接把朱棣放進了南京,更讓朱棣高興的是,進了南京之後,李景隆便如哈巴狗般,十分殷勤地為朱棣把「建文奸黨」都挖了出來,馬屁實在拍的不錯。


為此,朱棣當皇帝後,就對錶侄子李景隆恩寵的很,儼然把他當成了自己奪天下的第一功臣。朱棣在封賞「靖難」功臣時,「公爵加祿受賞者一人」就是李景隆。《明史》說:「(朱棣)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歲祿千石」,並且是「子孫世襲。其賞白金四百兩,文綺四十表,鈔四千貫。」


燕軍中功勞最大的大將朱能居然還不如這個建文帝的敗軍之將、「貳臣」李景隆,朱棣為何如此「糊塗」?有人猜測,其實早在建文朝北伐的時候,李景隆就首鼠兩端,暗暗地為自己留了後路,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幫了朱棣的大忙了。故而有此非同尋常的封賞。


此外,令永樂朝群臣憤憤不平的是,朝廷如有大事進行商議,通常由李景隆作領班大臣,最先奏議。一個吃裡扒外的「貳臣」居然被抬到了這麼高的地位,很多人是不服氣的,「諸功臣咸不平」。


儘管朱棣對李景隆很好,但曾經受到李景隆利用職務之便侵害的朱棣胞弟周王朱橚不幹了。永樂二年,朱橚出來檢舉揭發,說當年建文削藩李景隆率人到開封去逮人時,曾接受過周王府的巨額賄賂,但事後他又不幫周王辦事,簡直就是趁火打劫。


周王打了頭炮,有人跟上來了,刑部尚書鄭賜也上奏彈劾李景隆,說他包藏禍心,蓄養亡命之徒,圖謀不軌。與膚淺的大臣相比,天才皇帝朱棣很耐得住氣,他不僅熟稔權術理論,還擅長玩弄權術:皇帝弄權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讓臣下摸不清君主的真正思路。


再說李景隆的那些破事犯在建文朝,眼下正是轉型時期,聞風彈劾和迅速處理李景隆那樣具有深厚背景的人,絕不理智,也不利於「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朱棣想到這些,就拒絕了大臣們的彈劾申請,下詔說:不追究李景隆的過去。


專門以揣摩皇帝心思為能事的酷吏陳瑛見到這番形勢,心想:皇帝的胞弟都沒能扳倒李景隆,說明李景隆在永樂心中的地位牢不可破?不,不是,有哪個主子會喜歡有吃裡扒外前科的內賊?之所以現在無人動的了他,不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親外甥之子,而是因為時候沒到,理由不充分。


陳瑛準備了一番,給朱棣上書說:「自我永樂朝開啟以後,曹國公李景隆一直圖謀不軌,而他的弟弟李增枝明知哥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卻隱瞞不報,更不勸阻他哥哥的惡行,李增枝還購買了大量田地,本來李家就深受皇恩,但他們還拚命斂財,想幹什麼?不用說,大家都心知肚明,還有,李增枝蓄養了很多田仆,這等架勢不是為了造反,那要幹什麼哪!」


沒有人比陳瑛更會捕風捉影了。糟糕的是,李景隆在朝中的人緣也實在太差了,大家都明白陳瑛上奏彈劾的內容子虛烏有,但緊接著又有不少人出來彈劾李景隆。曾經跟隨朱棣靖難的燕軍將帥朱能和吏部尚書蹇義及其他文武大臣,紛紛利用上朝的機會彈劾李景隆,說他「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人又繼續補刀。牆倒眾人推,應「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朱棣果斷採取措施,下詔削除李景隆的勛位名號,勒令其離開權力中心,閉門思過,祭祀自己的老祖母——朱元璋的姐姐。


按理說如此處置算是便宜了大奸賊李景隆,有人看出了其中的奧妙,向來有「馬屁精」美譽的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為了與時俱進,爭做皇帝新寵,就及時的上奏給朱棣,說:「李景隆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陛下格外開恩,令其回家好好待著,但此惡賊居心叵測,居然在家裡神氣活現,面南背北地坐在椅子里,接受他家宦官的朝拜,模仿朝堂上大臣朝見皇帝的場面與禮節,這哪是一個臣子所為啊,簡直是大逆不道。李家還有一個惡徒,他弟弟李增枝,他包藏禍心,言行不軌,陛下啊,你趕緊採取措施吧。」



坦率而言,這種彈劾的理由也有些勉強,但朱棣君臣似乎心照不宣,尤其朱棣也樂得大臣們將李景隆之「罪」往謀反上扯,這樣好處置啊,因為這類罪名一旦認真起來就要滅族,不過朱棣畢竟是「菩薩心腸」,於是下令,削除李景隆爵位,將李家幾十號人全部軟禁起來,沒收李家財產,抄了他的家。

從永樂朝第一功臣,一夜之間淪為「囚徒」,李景隆頓時感覺自己掉到了地獄。他曾打算絕食已死,沒成功,便又苟延殘喘地活了十幾年,卒於永樂末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何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歷史上的皇帝們為何都喜歡錶揚海瑞?
如果趙雲和呂布單挑,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曹操一語道出答案

TAG:老何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