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四史點評-夏朝

二十四史點評-夏朝

原標題:二十四史點評-夏朝



夏朝,由禹和他的兒子啟開創,其後傳承都在啟的子嗣之中,再也沒有禪讓。啟即位的過程,曾經有過波瀾,禹先是把帝位傳給賢臣「益」,模仿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制,益也模仿舜和禹,三年守喪過後就把位置交給禹的親生兒子啟。按照過往案例,諸侯們應該要繼續跟隨益,但是他們卻跟隨了啟。史記記載:

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啟和堯舜的兒子不同,他不是一個孬種,所以諸侯沒有拋棄他。另一方面,益執政的時間短,沒有為自己積累足夠的聲望,所以諸侯們不服他。


諸侯中也有不服啟的,比如有扈氏。啟選擇用武力征服他,在出師之前,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甘誓》,內容大致是指責有扈氏以及公布戰時特別法律。這種在戰前發表的文章,後來成為慣例,叫做「檄文」,但凡討伐某一勢力,必須先聲張自己的正義,對方的不義,然後劃分界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戰勝有扈氏後,天下都服了。

啟死後傳位太康,而後是中康、帝相、少康、帝予、帝槐、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廑、孔甲、帝皋、帝發、帝履癸。禹的這些子孫,有許多都是沒有德行的敗家子,險失政權,最後一位帝履癸就是有名的夏桀,因為倒行逆施而斷送了夏朝的天下。


推翻夏朝的商湯並沒有對夏桀的族人趕盡殺絕,而是留下了他們的後裔,周朝時,他們被分封在杞,在現在的河南杞縣一帶。據記載,孔子曾經在這個地方學習夏朝的禮儀,正是有此淵源。


夏朝出了不少的昏君,他們的特點是貪圖享樂,喜歡打獵淫亂,無度剝削百姓。政治力量的根源在於百姓的擁戴,禹因為治水收穫了百姓的信任,這種信任讓他得到了天子之位。百姓的信任和天子之位都是政治資源。


資源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可以讓人類獲得自由,錢就是一種資源,它可以讓別人做不情願做的事。第二個是資源有限,用了就會變少。


禹的子孫沒有好好地發展政治資源,而是濫用它消耗它,所以最終失去天下,被政治資源更盛的商湯取代。

資源的積累源自對規律的把握與順應,古漢語把規律叫做「道德」,「道」是事物運行的路徑,「德」是人遵循的能夠讓自己有所得的規律,因此「德「與」得「同音。大道恆常,世界的規律不會因為人而改變,但是我們掌握和順應規律可以得到資源,利用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自由,如果不珍惜,濫用自由,資源就會衰竭。

這個道理不止適用在統治天下上,也適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諸君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本市場大魔頭 的精彩文章:

TAG:資本市場大魔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