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摩旅中國20:色達五明佛學院,出最多博士的地方;混搭亂建,成了最美風景

摩旅中國20:色達五明佛學院,出最多博士的地方;混搭亂建,成了最美風景

單人單騎 | 403天 | 31省市 | 7萬公里


摩旅中國20:喇榮五明佛學院

(遊記連載中,歡迎關注我的公號,看完整文章)

色達天葬台與著名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一山之隔,從天葬台爬上山頂,可以縱攬佛學院全境。很多遊客參觀完天葬後,沿著山坡徙步前往佛學院;我因為是摩旅,還得下山騎車。

沿著山腳公路拐個彎就到了洛若鎮。2015年的洛若鎮像個工地,許多樓房正在施工,鎮上街道被挖得到處是坑,沿街商鋪大半空置。漢人開的川菜館和包子店佔了小半條街。在一家川菜館吃過午飯,按路牌指引,向「喇榮溝」騎去。

出鎮不遠,一棟厚實的紅牆牌樓騎在入山公路上。牌樓貼著漢、藏兩排金字——「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五明中的「明」指智慧明了,是學問的意思。五明就是佛教認為僧人應該學習的五類學問;除了佛法(內明),還有世俗社會的四種知識,邏輯(因明)、語言文學(聲明)、技術(工巧明)、醫學(醫方明)。五明概念源自印度,傳入藏區後,又發展出了「小五明」。藏區很多大型寺院都設有「五明佛學院」。

藏區大型寺院由「禪院」和「佛學院」構成;禪院是僧人常住修佛的處所,佛學院是僧人短期學習的地方。

禪院、佛學院、扎倉三者之間的關係,把它替換成世俗社會的民居、學校、村莊就容易理解了。

喇榮溝里常住修佛的人數不多,主要是佛學院的老師;其他都是短期學佛的學員,總體上講就是一所佛教學校;所以習慣性稱「佛學院」。

一些遊客不明白「五明」的含義,把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簡稱為五明佛學院,這就好比把廣東工業大學簡稱為工業大學。這種不恰當的簡稱,在世俗社會似乎倒也沒有什麼歧義,因為其它寺院的五明佛學院很少被世俗社會所熟知。

過牌樓,繞過幾個盤山彎道,拐進山溝;迎面一座陡坡上貼著密密麻麻的紅色小屋。公路沿山腳深入,山溝越來越寬,兩側的小紅屋越來越密集,不覺已經進入一片紅海。

減慢車速,左瞄右看,餘光感覺前方有障礙物,突然一個急剎,車頭左右輕幌了幾下,把幾個年輕僧人逗得哈哈一樂。原來幾個外出的僧人在路旁向我揚手致意,卻無意中把我嚇了一跳。離開時再次碰到他們往回走,一個年輕僧人調皮地往路中間橫跨一步,雙手一張,作出攔路狀;然後彼此一笑,道句「扎西德勒」。

駛進山溝,沿著左側一條盤山公路,彎彎拐拐,穿過密集的紅色小屋,來到山頂一塊坪地。坪地上有座金頂建築,檐廊下整齊排列著一圈經桶,不少藏民和僧人在檐廊下轉經;有青壯男女,有適學兒童,也有佝僂老人。

壇城

將車停在坪地,走上旁邊一座山頭,返身下看,山下數萬間紅色小屋將簸箕狀的山坳染成一片紅色。在藍天白雲下,淺草輕黃的山坳中十分醒目;若在春暖草嫩時,會更加耀眼悅目。

幾棟高層樓房在一片紅色中央突起,金光閃爍。高層樓房是佛學院講經、辦公的場所,周邊紅色小屋是學員居住的僧舍。

學院由一位叫晉美彭措的喇嘛創辦,始於1980年,歷史並不久遠。卻在短短几十年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高峰期在校學員達兩萬多人。

佛學院對於很多世俗社會的遊人來說比較陌生;常被賦予很多憑空想像的神秘色彩;其實它就是一所「佛教學校」。學院設短期講經班和學位班。學位班一般6年,畢業授予「博士」學位;特殊學位12年。

「博士」是僧人到寺院擔任堪布(法師)等職務的一種資質。當然這個「博士」和世俗大學的博士不是同一個概念。

藏傳佛教的寺院教育有一套完備的學制。各個宗派略有不同,大體上學完大小五明的基礎課程可獲得「然建巴」——般若博士,相當於本科畢業;獲得般若博士再修行十年八年後參加答辯(正式的辯經),通過後可獲得「格西」——五明博士;五明博士進入密宗院修行若干年,答辯合格可獲「俄然巴」—密宗博士。

與世俗社會的普通大學不同,色達五明佛學院也經政府批准掛牌,但政府很少財政投入支持;學院的經費主要靠信徒的布施供養。學院無力為學員提供食宿,學員只能在經堂周邊搭個簡易棚屋居住;隨著學員規模擴大,紅色棚屋也就漸漸覆蓋了整個喇榮溝。

整個建築群只大致劃分了男僧、女僧和居士三個區,並沒有什麼市鎮規劃,其實就是學員在山上「混搭亂建」。

深入棚屋區,電源線在頭頂縱橫交織,彷彿一張巨大無比的蜘蛛網。房屋良莠不齊,寬窄不一;大部份都是木頭為牆,彩鋼為頂;有的就幾塊鐵皮圍成一個小棚;也有混凝土結構的平房。僧舍有一點基本統一,外牆和屋頂都塗成了絳紅色。

當地政府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挖出一條環山公路。禁止學員在公路外搭建,公路相當於隔離帶。

沿著環山公路走了一段,一位二十齣頭的僧人在路旁曬著太陽玩手機,簡單了聊了幾句。他是青海某寺推薦過來進修的僧人,入學不久。身後就是他居住的僧舍,是喇榮溝里最常見最普通的木屋,大概五六平方米;是他花了兩萬多塊,從一位畢業學員手中轉讓過來的。因為是寺院「選派」,寺院會給一點生活補助,他經過了學院的考核期,學院每月也會發放幾百元生活費用,生活倒也沒傳說中的那麼清苦。

喇榮溝里除了佛學院師生,還有少量商人在為僧人和遊客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常住人口兩萬餘人;是佛學院所在地——洛若鎮戶籍人口的十倍,整個色達縣戶籍人口的一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想落天外 的精彩文章:

TAG:想落天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