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夷岩茶的名叢世界,武僧鐵羅漢姍姍而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最近岩茶火熱啊,知名度蹭蹭的漲,不少新茶友入了岩茶坑。
挺好挺好,不過岩茶的入門不算簡單,好不容易燃起興趣的小火苗很可能會因為一些常見的小錯誤給澆滅了。
喝岩茶啊,還是要走點兒心。
遙想當年李麻花開始喝岩茶的時候,因為有段位高的前輩提點,少走了不少彎路。
不然茶友現在怕是沒法在岩茶圈看到我咯。
為了能夠拉近與新茶友的距離,今兒就打開我的記憶宮殿。
貼心解答:最開始喝岩茶的茶圈小白對岩茶的初印象是如何?
喝茶,特別是喝岩茶有什麼要注意的。
2
今天泡的茶是鐵羅漢,岩茶四大名叢之一。
聽著名字自然而然的聯想到了佛家,想來少林寺在江湖上也是響噹噹的門派之一。
這鐵羅漢聽起來是一副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品飲起來卻像是最不起眼的掃地僧。
落差似乎有點兒大啊,為什麼鐵羅漢會給人這樣的一個印象呢?
不劇透太多,咱們先喝茶,品飲過程中自見緣由。
3
先看干茶,不負「鐵血硬漢」形象,鐵羅漢外形粗大,條索緊結,色澤鮮潤帶有寶色。
聞之有窖香,以及烘焙過的焦糖味,帶有一點點的火氣,是比較舒適的。
以環壁注水的方式注水,讓所有的茶葉都能夠被沸水所浸潤。
蓋上蓋子的同時留下出水口,這樣才能快速出水而不悶杯。
第一衝傾倒的茶湯呈橘色,聞蓋香的時候要等到蓋子稍稍晾涼之後,冷香會更明顯一些。
不要急著揭蓋聞香,著急不但聞不清香氣,而且很容易被熱氣燙到。
稍涼後嗅嗅,有焦糖氣息,但是不甜。
作為一款中火岩茶,鐵羅漢的滋味並不會濃烈的讓人無法接受。
不過這還只是第一泡,不急著為它下定義。
4
第二泡湯水的顏色偏向熟透的杏子,帶著醇熟的誘人湯色,聞著有淡淡的當歸葯香。
家裡有老人一起住,所以經常吃一些燉的溫補肉類。
當歸可是燉湯常見的藥材,這香氣絕對錯不了。
第三泡茶湯依舊是杏黃顏色,啜一口茶湯在嘴裡細細品飲。
茶香順著口腔內的氣流走到鼻腔,茶湯的香氣就聞的更真切些了,這一衝有些蘭花香,聚而不散。
別小看「啜飲」,這可是常見的一種品飲方式。
既能夠將香氣全部聚集起來,又可以將茶湯落在舌面上細細感受,滋味和香氣盡得。
5
繼續品茶,第四泡的茶湯一下明亮清澈了不少,混合著葯香在口腔里。
葯香氤氳,在唇舌間撩起一波蕩氣迴腸,留香齒頰。
「啜」雖然能夠方便我們更好的品茶。
但是!這項技能也不是輕易就能學會的。
建議新入門的茶友回去多練練這「嘴上功夫」。
在「啜」的路上,多多少少都是會被嗆到幾次的,算喝茶道路上必經的歷練啦。
第五泡的時候花香變得主動,主動向鼻子發出進攻。
雖名為羅漢,還是很有詩情畫意的。中火岩茶,香氣還能保留至此,表現算相當不錯的了。
第六泡,持續的花香似乎開始新一輪的進攻,蓋上的城池已經淪陷。
水中是葯香更分明,鐵羅漢的品種香。嗯,自己的身份不能忘了。
6
第七泡的時候,葯香和木質漸漸的都顯露出來了,這兩種香氣都算是比較沉穩的香氣。
何為沉穩?
分明不是特別高昂,抓人的香氣。可領地意識極強,最後的底香是它們倆在坐鎮。
第七泡的時候滋味稍稍有些淡了,坐杯一分鐘還可以喝第八泡。
蓋上是花香,喝到最後的時候花香反而更加分明。
作為新接觸岩茶的小白,最後一泡應該是喝得最自在的一泡。
滋味不會太濃烈,只留下岩茶的餘韻,容易接受。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喝茶,特別是喝岩茶,循序漸進才能漸入佳境。
7
品飲完,揭曉剛才未說完的劇情。
之所以說鐵羅漢像掃地僧,是因為它的湯水看起來顏色是美的。
喝起來卻能夠感受到茶湯當中的力道,哪怕是老茶客也覺得:夠勁!
就像是太極,看起來緩慢柔軟,實則有四兩撥千斤的巨大反差。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平靜綿柔湯水下的暗潮湧動,這,才是鐵羅漢的真功夫。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以貌取茶,買高山名,低價買高山茶,圖解三種常見買白茶誤區!
※2018白茶春壽眉三宗罪:香氣襲人、湯水細軟、香型多元!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