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所理解的控制,真的能讓自己搏得未來嗎?

我們所理解的控制,真的能讓自己搏得未來嗎?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沁機邁可思(zw_life-long_doing)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以前,我們經常會因為一個角色扮演遊戲,不分晝夜的「大戰三百回合」。不管是卡片機魂斗羅,還是熱血傳奇或者大話西遊。無數人入坑,也有無數人出了這個坑,又進到另一個坑。

可能你會說,一個虛擬的遊戲而已,為什麼會這麼吸引人。

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角色扮演遊戲需要哪些必須要素?無非就三個。

玩家:我把它稱之為「決策者」。對應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元認知能力,理智的指導遊戲角色的行為。

遊戲角色:我稱它為「執行者」。但和真實世界的我們不同,遊戲角色沒有「情緒腦」。它只是一堆計算機代碼,執行玩家的意識。

遊戲模式:這裡大多數都是打怪、升級的模式。正常來說,角色升級不僅會獲得更多、更好的輔助裝備,而且會讓角色變得更加強大,誘惑玩家想要得到更多。

雖然在虛擬遊戲里,不同的遊戲角色,往往會有著不同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始終沒有超出這個遊戲既定的規則。

那麼,如果我們把一個虛擬遊戲想像成一個真實的世界,指導我們行動的是「超我」腦,而我們就是這個世界裡的「遊戲角色」,而後再這個世界裡「升級打怪」。只是有一點不同,在真實世界裡,我們會受到本我與自我意識的困擾。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你要知道,現在在腦科學領域,人的大腦,被分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本能、情緒、理智(元認知)」。

人類進化出理智腦的作用,其實是給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情緒和本能的可能性。在《自控力》這本書中,有這樣的一個插圖,我覺得是最形象的。

很多時候,我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遊戲人物一樣,不僅不受情緒的影響,而且還能矢志不移的執行元認知下達的命令。

但事實終究是和想像的不大一樣。在現實中,其實我們是很容易受到自己情緒影響的。雖然說我們的理智腦是由大腦額葉皮質來控制的(在額頭這個位置),但很多時候我們是沒辦法調用它的。尤其是當自己情緒起來了的時候。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事物的運作,都是需要能量的。汽車的行駛需要熱能,電器的運轉需要電能,等等。因此,我們的大腦也是需要能量的。但是,為了平衡人體的能量,被分配給大腦的能量是既定的。所以,如果情緒腦和本能腦耗費了太多能量的話,我們理智腦由於沒有能量供給,是沒有運轉起來。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的很多行為,是由情緒,或者本能影響了。

就比如說我自己。每當我狀態不佳,或者廢起來的時候,我是完全不會想要動一動的,可以說床都能被我躺出一個坑。

在自己的意識里,其實也有在提醒自己:這樣長久下去,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只會讓自己變差,甚至更差。但是,自己就是行動不起來,不願行動起來。

按照「墨菲定律」,凡可能變壞的事,最後必定會變壞。也就是說,只要這件事具有大於零的幾率,那麼就可確定的說它必會發生。

但你說,我想要這樣一直下去嗎?

我相信沒有人會想要一直這樣下去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乃至超越自我的需求。但現實世界裡實現不了,怎麼辦?那就去虛擬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熱門遊戲,入坑的人,永遠大於出坑的人。因為他們渴望自己被承認,被認同。所以,虛擬世界就成了他們的心理寄託了嘛。即可以實現自我的「成就感」。

我們甚至說不出這類人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也是一種追求。只是這種追求對自己在現實中的成長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一旦自己依賴了它,就很難再出來了。

但倘若我們存在著一定的理智,也是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醒悟,決定逃離虛擬世界,決定讓自己不再荒廢。

通常情況下,我們想到的是,通過禁止來壓制自己「廢」的一切特徵。即,不能幹這個,也不能幹那個。

但事實是,收效甚微。

因為它是反常理的。這就好比一根彈簧,每次你都壓著它,一旦放鬆,後果會更嚴重。而且這個過程也會很痛苦。

相對於控制,我認為引導更容易成功。

還是回到「本能,情緒,理智」這三個部分。我們沒有按照自己設想的劇本行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理智腦沒有被調用起來,任由情緒和本能控制了自己的行為。那,如果能調用自己的理智腦,我們是不是就不會被情緒和本能牽著鼻子走了呢?

我想是的。

怎樣做呢?分三步。

1. 理解自己的行為

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因此,我們是知道自己開始「廢」的行為標誌是什麼,有哪些,原因什麼。開始「成長」的行為標誌又是什麼,又有哪些,原因又是什麼。

但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理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所以當自己開始「廢」的時候,會想到控制自己的行為,一旦控制不住,就會任由發揮。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理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標誌著自己開始「廢」了,哪些行為開始「成長」了。

2. 「欺騙」自己的情緒和本能

當我們知道了自己做哪些事會「廢」,和自己為什麼會做這些事之後,我們就知道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什麼了。

每當我們的情緒和本能控制了行為,我們也是有一定目的的。比如說,情緒上來了,我們要發泄;本能需要了,我們要滿足。這是自發的,我們難以控制。你總不能說讓自己一個禮拜不喝水吧。

但也正是因為它們的自發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欺騙」來引導他們。

比如說,如果你「廢」的時候,喜歡一直躺在床上。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在外界得不到認同,而且獲得認同的時間弧太長。所以,自己倒不如躺在床上,看著視頻,玩著手機……

這個時候,我們大腦給自己的行為信息是:因為不能即時獲得認同,所以要躺在床上躺著過一天。

當然,我們不能順著情緒的意思來,我們可以通過欺騙來引導它。怎麼做呢?

還是以這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的情緒判定自己沒有獲得外界認可的時候,我們要下意思的告(qi)訴(pian)自己:那我們去做一件能即時讓外界認可的事兒吧,躺下是沒有意義的。

接下來,你可以選擇長跑一次;可以選擇,自己給自己做一頓美食;也可以選擇,用文字、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如果你這樣做了過後,那麼恭喜你,離勝利又近了一步。

3. 內化行為

由於情緒影響,我們在「廢」起來的時候,經常做的事是無意識的。因為這個行為已經歷經了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本能反應。即,出現某個情況,自己就會怎麼去做。

因此,當欺騙成功之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將這個行為內化成我們的本能。這又怎麼做呢?唯有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

怎麼來實現重複呢?定期、定時的做唄。並且,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長期規劃,來制定每日計劃,然後每日記錄、自查。

就這樣,重複100天,我可不信你在「廢」的時候,還會想要繼續躺下來。

總結一下。和虛擬遊戲里的角色不同,我們的行為時常會受到情緒的影響,時間一久,就容易變成自己的本能反應。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理解自己的行為、欺騙自己的情緒和內化行為」這三個步驟,讓自己在情緒上來的時候,行為不再受其控制。這樣的話,我們才可能逃脫墨菲定律,在「現實遊戲」里,搏得自己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沁機邁可思 的精彩文章:

TAG:沁機邁可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