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德堂觀點:人在做,天在看

明德堂觀點:人在做,天在看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遇到過這樣的一個病例:有一個年輕人,一直覺得自己的內心有問題,有「神經症」的癥狀。他因為讀過不少的書,就想辦法從一些心理學的書上,運用一些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讓他很苦惱,常常讓他焦慮、失眠。他奇怪的就是,為什麼他按照這些心理專家給的方法,不能讓自己的問題得到緩解呢?他認為他對這些心理治療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都沒有錯,他也的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他就是拿自己沒折,不得不來找榮格請教。

榮格聽完他的陳述,也詢問了他自我療愈的一些做法,發現他的問題不出在他使用的心理治療的手段,而出在他沒有真正了解自己問題的根源。

這個年輕人得到了一個年長但不富有的女教師的喜愛,這個女教師,不惜傾其所有,滿足這個年輕人的需要,讓這個年輕人過著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但一段時間後,年輕人反而發現自己心理上過得並不幸福,相反,還煩惱和焦慮叢生。

年輕人也想到過跟女教師的這種關係是否是一個病因,但他認為自己沒有欺騙女教師,女教師是心甘情願地做這些事。而且他們雙方都沒有婚姻的約束,所以,無論從法律上還是道義上,年輕人都不認為自己有錯,所以,他就沒有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再歸結到與女教師的關係上來,而往其他方面去想辦法。

榮格一方面觀察他,認為他並沒有明顯的神經症的癥狀,也就是說並沒有明顯的心理疾病。另外一方面,他發現,其實這個年輕人與女教師的關係才是問題的根源。

表面上看,這個年輕人在與女教師的關係上,不用承擔法律和道義上的責任,世人也奈何他不得。但這個年輕人內在的良知,卻不這麼認為:一個貧窮的女教師,傾其所有讓你活得開心,你的良心一定是不安的。不管法律、他人怎麼看,良心的評價,就是如此。

人內在的良知評價一件事情有它自己的標準,不以外在的法律和大家的評價為轉移。是持續的、強烈的良心的不安和自責,讓這個年輕人認為自己的心理患上了疾病,這就是榮格得出的心理診斷結果。

西方心理學家做出這樣的心理診斷,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用良知理論分析心理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從孔孟之道到陽明心學所強調的,但最後竟然殊途同歸,東西方思想在榮格這裡合為一體。的確證明良知理論是普遍的真理,並不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也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說教,因為它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良方。

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現在很多人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假大空的良知學說了。究竟何為良知?要理解良知,首先要強調另一個中國人非常看重的概念:天理。

王陽明說「良知即天理」,「天理」是一個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事。什麼「天理不容」、「傷天害理」等等,都是中國人慣用的指責人的話,甚至是帶有詛咒性的話。只不過現在很多的知識分子,喜歡把它理解成沒文化的人講的話。

知識分子倒真不這樣去說人了,因為他們認為「天理」這個東西無形無相,看不見,也摸不著,純粹是民間遺留的、落後的、唯心的觀念。對於相信物質決定一切的現代知識分子而言,拿「天理」說事,既沒文化,又很迷信。然而,事實呢?這些知識分子們心理問題就開始層出不窮了。

以前媒體報道過的深圳某公務員,北大畢業,毆打謾罵自己的父親,以及類似這樣的舉動能夠發生就不足為怪了。其實這個人是病了的,是得了心理疾病的。我不相信他被媒體曝光後沒有過痛苦。因為,媒體上的評論員直接罵他「禽獸不如」。我也不相信他真想打自己的父親,或者在打的過程當中能獲得快感。我寧願相信他是真的病了,病的根源就是現代知識分子對天理的否認,因為天理還不在科學的範疇之中。

社會上發生的很多荒唐的事情,都跟人們對天理的存在忽視和否定有關。媒體上報道過的某女市長既是上級的情人,又跟下屬通姦的事的確讓人匪夷所思。無論作為女人的尊嚴,還是母親的尊嚴,還是妻子的尊嚴,還是領導幹部的尊嚴,都沒辦法讓人理解這樣的事。如果說做上級的情人是她往上爬的無奈之舉,那她跟下屬通姦又迫於什麼壓力呢?只能說她的羞恥感完全被慾望淹沒了。

人的羞恥感其實是人的一道防火牆,越過了這道防火牆,既會為所欲為,又會受到懲罰。他們最後曝光、倒台就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她當初做的時候,以為沒人看見就沒人知道,這也是不相信天理的,不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我現在身邊經常會聽到一些某某朋友、某某熟人快退休了,或剛剛退休就病逝的消息。而前兩天遇到一個客戶,說他的父親是一個老領導幹部,現在80多歲了,還很健康,說明那時候人心正對身心的好處。他也談到了現在一些朋友熟人過早病逝的事。看樣子,即便不出事,如果經常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也會讓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這也是天理存在的證明吧。

「天理」究竟是什麼?其實,每一個人在出生之前,都有一些因素是已經存在了的,它會決定這個人出生以後的走向。比如人的高矮、長相絕對跟他的父母有關,甚至人的性格都會受到父母性格的極大影響。這在生理學上叫遺傳,一個人未出生之前的那些決定因素,對這個人而言就是「天」,因為是他的先天因素。

生理學或者生物學上有這些先天的因素存在,為什麼我們就否認人的心理沒有諸多的先天的決定性因素存在呢?這些因素在個體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並且將決定個體出生以後的心理的發展,這些都是事實,我們為什麼視而不見呢?

儘管我們的心理還會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但這些先天因素的影響之大,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掉的,弗洛伊德把這稱之為「群體無意識」,榮格把它稱之為「集體心理」。他們都認為,人出生之前的這些已經存在的社會心理因素,會以「遺傳」的方式進入這個人的內心,並將在這個人的心理發展中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天」,因為這是他逃不過的、會決定和伴隨他一生的力量。

所以,天理的「天」不是自然的天,只是借用了自然的天的概念。意思是無處不在、無法左右,而又先於你而存在的力量。這股力量當然存在呀,只是你形象的去理解它,你看不到它而已。是我們的理解力不夠,而不是它不存在。

那麼,「理」又是什麼呢?「理」是指這股力量的結構、功能、特性。任何事物都是有結構的,動物、植物是如此,宇宙萬物都是如此。宇宙是從混沌起源,經過大爆炸而向有序發展的。人出生之前,這所謂的「天」也是有結構、有功能、有特性的。

中國古語說「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確,我們看周圍那充滿勃勃生機的世界,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天」的力量的方向——讓生命綻放。《道德經》里也說:「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即是上天善利萬物而不害。那我們人未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並會決定我們的心理發展的那些先天的因素和力量,也必然是有利於我們個體的身心發展的,並且對我們個體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也是有利而無害的。

也就是說,人未出生之前,就有一股力量存在,並且會在我們出生以後一直存在於我們身上。這股力量是保護我們的,也是保護我們所處的環境的,並且它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會經常起作用。說它是「天」,因為它先於我們而存在,並且無時無處不在;說它是「理」,是因為它既對我們自己有利,又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利,能讓我們和周圍非常和諧地相處,這就是「天理」。這樣的天理,誰能逃得掉?誰又看不見呢?只要你不被狹隘的、自私的慾望遮住了雙眼。

其實,這就是王陽明的下面這段話的意思:「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為之知。」很顯然,王陽明認為天理凝聚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它有強大的主宰作用,就是人心;它有潛伏和發動兩種狀態,潛伏的時候就是心之本體,這是沒有善惡的。所以,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它發動的時候,被稱之為意,人的意念就開始活動,念頭就會生起,念頭生起,即生善惡,所以王陽明說「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善惡的區別,是源於人的念頭,但不管人的念頭如何發生,也就是不管我們如何動念,我們內心對於這些善念、惡念的知,是一直都存在的,所以,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因為,我們動的念頭背離天理,我們知道;符合天理,我們也知道。當它符合天理時,就像兩個齒輪,能夠咬合起來,當然能夠順利地運動,把動力和能量傳遞出去;當兩個齒輪不能咬合,一定發生碰撞和破裂,能量就會消耗在相互的衝撞上,齒輪怎麼會不「自知」呢?

所以,與天理合則有利,利則生;與天理不合則不利,不利則滅。由此,我們判斷是善還是惡,這個知善知惡的「知」就是良知。它既是人對自己順從還是背離天理的判斷和覺知,也是對天理本身的知。王陽明說「良知即天理」,就是說有天理,就有良知。

天理是從人出生之前,先於人而存在的角度來講;良知是從人出生之後,會根據天理的作用而調整自己的行為,順應天理,和諧生長,從個體的角度來講。先於個人,稱之為天理;為個人所用,稱之為良知。違背天理良知,人們就失去了老天給我們的最大的保護傘,就會被個人的慾望驅趕著滿世界奔波,辛苦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戰爭的背面:只要還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關於喜歡,關於暗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