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遺產 高密剪紙

世界遺產 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構思精巧,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善用陰剪和陽剪手法,巧用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面,有定規而不拘束,剪出粗獷而精巧、簡約而不單調、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自成「粗中有細的金石味」,這是高密剪紙區別於其他地區剪紙的重要特徵。1993年,高密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稱號,有數名高密剪紙藝人應邀出國展演,被譽為「中國魔剪」。2008年5月,高密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高密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壹)高密剪紙概況

剪紙起源於遠古祭儀,漢初就有了剪紙,人們開始將剪紙圖案應用於首飾、鞋帽和銅鏡等工藝。高密剪紙中古老的鞋墊花圖案中至今還遺留著漢風拙樸的神韻。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高密區域正處於氏族社會圖騰藝術繁盛的時期。圖騰藝術中的物象開始以圖案的形式顯示意的寄寓,具象手法開始轉向意象手法,從而出現了簡練誇張的月牙紋、弧彤線、水波紋、鋸齒紋、弦線、圓點等表現技法。從分布在高密周圍鄰地的漢墓室壁畫、畫像磚和畫像石中所展示的藝術造型來看,它們都極講究動感,講究神似,純真拙樸,不求細節,這與高密剪紙在造型上所講求的稚出純樸是一脈相承的。但它的獨特風格,應該是形成於明朝的洪武年間,因為那個時期,朱元璋下旨移民,一批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的移民遷於高密。移民中有不少工於剪紙的人,這批剪紙藝人把各地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帶到高密,經南、北方民俗習慣的融合與藝人間的交流,把南、北方的剪紙風格和高密的剪紙風格糅和在一起,形成了稚拙、粗獷金石味濃的高密剪紙風格。

到了清代,剪紙越來越多地深入人們的生活。舊社會的婦女,在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之下,大門不出,二門不越,悶在家裡與世隔絕,故常常寄情於剪紙等方式排解她們的抑鬱積憤,控訴封建制度給予她們的悲慘命運,解脫她們所承受的各種屈辱,寄託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裝扮她們僅有的生活空間。她們用手中的剪刀表達著對廣闊天地的渴望,宣揚著美好善良的道德追求,創造了一個妙趣橫生、浪漫奇特的藝術天地。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高密文化部門的有識之上在搶救、挖掘、整理、繼承、發展傳統剪紙藝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3年2月,中國美術館「山東省民間工藝展」上以剪紙為主的高密展品最具感染力,引起專家和國內外民間愛好者的重視,華君武先生給予高度評價與鼓勵。1984年高密剪紙進京展出之後,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從那時開始,高密剪紙成一個獨特的剪紙品牌。1987年5月,在日本宮崎縣日向市舉辦「中國濰坊物產展」,高密剪紙巧手范雲英的表演被日本媒體譽為「魔剪」。1993年因高密剪紙風靡國內外,高密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稱號。1994年8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年會在高密召開,全國民間工藝專家和海外學者教授雲集高密,研討高密民間藝術的發展。先後出版和錄製了《鄉土瑰寶》《民俗瑰寶》《高密民間藝術精品選》和范祚信的剪紙專集《中國民間十二生肖剪紙》等。其中,由民藝專家魯鴻恩主講的《高密剪紙》於2001年9月14日央視四套《華夏文明》欄目第198期播出,在全球引起轟動。1996年,高密剪紙藝人范祚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工藝美術師」稱號,2005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素有「巧女」之稱的齊秀花於1997年創作的《金牛奮蹄》被國家郵政部定為當年的生肖郵票全國發行。高密的剪紙《老鼠嫁女》登載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剪紙藝人宋小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殷切勉勵。范祚信、齊秀花等人還應邀到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著名院校講授剪紙技藝,並多次到日本、瑞士、法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進行剪紙表演,使高密剪紙走出國門,名場海內外。

文字信息內容摘自《走進高密》

以下為,高密剪紙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平手工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燕平手工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