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接近死亡,才能看清生命,死亡不是停止呼吸,是從未真正活著
英國首相丘吉爾罹患絕症,有記者問他:您對死亡有何看法?丘吉爾若無其事地抽了一口雪茄說:酒吧關門時,我便離去。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豁達與安詳。肯·威爾伯在《超越死亡》一書中說道:「痛苦不是懲罰,死亡不是失敗,活著也不是一項獎賞。」體現了他對生命與死亡深刻的感悟。
人類對生命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無論現代醫學有多麼驚人的突破,也無法擺脫死亡的結局,僅僅只能暫緩死亡的時間。如果有一天人類能戰勝某些致命的疾病,也許可以更好安享晚年的時光,但最終仍將會衰老而死。既然死亡是必然發生的事,不如就順其自然吧。
一個人對死亡的看法,會影響他對生命的態度,就好像旅行的人只有弄清要去的地方,才能更好規劃自己的行程。如果一個人看不見死亡,就會對人生感到迷茫,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人們對死亡越了解,對生命的看法就越積極,因為死亡常常能使人窺見生命的底蘊和本質。那些接近過死亡的人,大多會對生活產生真摯的熱愛。
有哲學家指出,對死亡的逃避,會導致人生更加消極,因為生與死是手牽著手的,人否定了死,就等於否定了生;人越是害怕死亡,就越是恐懼人生。但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敢、也不願意、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死亡始終是人們心中最大的禁忌。
從某種意義上說,死亡是最大的生命之痛,直面死亡可以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成長。當一個人接近死亡時,更容易理解放下的意義,因為人的本能是過於執著,執著於情感、執著於金錢、執著於權力、執著於安全。只有當人放下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時,才能毫無顧忌地、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並從容地面對死亡。
2015年,英國各大報紙都以「夫妻創奇蹟,環遊世界癌症自愈」為題,報道了只有三個月壽命的韋德夫婦,為了享受最後三個月的時光,放棄了治療,在環遊世界過程中,醉心於各地美景,忘記了身體的病痛,最後癌症自愈的真實故事。
一個人只有真正的放下,才會遠離恐懼和痛苦;一個人只有學會面對死亡,才能學會應對生活。真正的死亡不是停止呼吸,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人只有接近死亡,才更能看清生命;只有接納死亡,才更加珍愛生命;只有無懼死亡,才更會勇敢活著。有這樣一句話,經常被人引用:「一個人應該在從墓地回來的的路上成為詩人。」
儘管現代醫學取得了令人目眩的成就,但是關於死亡的過程,人們卻知之甚少。不管怎麼說,死亡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死亡的藝術也是生命的藝術。正是由於對死亡的無知,那些即將死去的人,才會如此恐懼和孤獨。
其實死亡本身並無什麼痛苦,所有的痛苦都來自對死亡的畏懼。死亡所代表的痛苦、悲哀和恐懼都不是死後的狀態,而是人們對它災難化的想像,死亡過程給旁觀者造成的痛苦,遠遠超過了臨終者的痛苦。
威廉·奧斯勒醫生認為,死亡不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所有動物都有一種保護性的生理機制,當生命走近死亡的邊緣時,這種保護機制就會開始起作用,在安詳平靜中,將生命帶到彼岸。那些自然死亡的人,在生命走到盡頭之際,通常都不會感到痛苦和不適。
許多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有過大致相近的描述。據統計分析,半數以上的人瀕死時對生活經歷進行回顧;近半數的人產生意識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己脫離了軀體,遊離到空中;約三分之一的人有通過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還有約四分之一的人體驗到與親人團 聚的過程。
著名哲學家和醫學博士雷蒙德·穆迪寫了一本名為《生命後的生命》的書,它轟動了西方。在這本書中,穆迪把這種現象稱為瀕死經驗。他認為,瀕死經驗是人在彌留之際產生的一種現代科學尚未發的奇特現象。
瀕死體驗一:「首先是我似乎不再需要氧氣了,這種感覺我好像曾經有過,但我又想不起是在何時、何地?既然不需要氧氣了,也就不需要呼吸了,於是那種無法呼吸的痛苦頓時消失了。接著我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種無法形容的快感,我彷彿脫下了所有的重負和痛苦,我飄起來了,我飄到天花板下,俯視著下面的一切,我可以毫不費力的移動到我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瀕死體驗二:「我感到思維特別清晰,過去的某些生活場景鏡頭畫面似的一一從頭腦中迅速閃過。有小時候受獎的鏡頭,也有結婚時興奮的鏡頭,就像生活活的全景回憶,那時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親人,就像情感喪失了一般。
美國心臟病科專家邁克爾·薩博起初對瀕死經驗持懷疑態度,認為它迎合了人類的好奇心理。因此他決定,親自去地獄出差,進行親身體驗。經過這次地獄考察,他撰寫了一部著名的書《死亡的回憶》,聲稱瀕死經驗是人類最大的奇蹟。


※健康頸椎養護秘訣:每天花費5分鐘這樣做,不出10天趕走頸椎痛!
※便秘最怕這1湯,每天喝一碗,快速通便不傷身,順暢排便拉個爽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