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想主義者被恐懼支配的懦弱

理想主義者被恐懼支配的懦弱

拯救大兵瑞恩

我是不太看戰爭片的,但每每觀看戰爭片,不管是戰爭本身的殘酷,還是戰爭所反映出來的人的特性,總有一些會讓我落淚的東西。

而在這當中,1998年

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幾乎是真實再現了二戰時期諾曼底戰場的血腥景象。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的暴力片」。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爾伯格用了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開頭25分鐘登陸場面),極低的飽和度,除了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官殘酷之外,晃動的鏡頭和濺在屏幕上的血跡也讓我產生一種說不上來的頭暈目眩之感。

創作者幾乎刻意地塑造了厄本下士這一形象——最初的理想與浪漫,面對敵人時的善良與無知,作戰時可恥的逃避,以及被戰爭改變後的最終的覺悟。

而厄本最終也成功地成為全片最令人影響深刻的角色之一。

翻譯員 厄本

厄本向德國戰俘開槍的那一瞬間,可以說是全片最觸動我的一個鏡頭。

不管是面對戰友的一一離去,內心儘管幾多掙扎、行為上卻表現出的不為所動;還是在德軍認定他不會殺俘虜時,近乎被激怒一般地扣動扳機。厄本的反應,都是最接近普通人的行為和思考方式。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大概都深諳那種被恐懼支配的懦弱;以及那種儘管內心十分不安,卻始終對局面持有的可笑的期待。

就像這節語文課,語文老師要讓某個同學來翻譯一下這段文言文,但靜默了許久,班上始終沒有舉手。老師用了諸如「誰的頭低得最低我叫誰」、「誰不舉手我叫誰」、「回答錯了也沒有關係」、「沒有人翻譯這節課就不上了」此類種種的方法去誘導,去施壓。

但班上始終寂靜,長久的寂靜。

其實作為學生的我們都明白,不就一段翻譯,壯著膽子也就回答了。但我們也都清楚,我們心中始終就有一個懼怕冒險的念頭,也有一種對於其他同學會回答這個問題的期待。我們的內心在這種唯唯諾諾的猶豫和上述那種壯士斷腕的勇氣中不斷掙扎。而決鬥的結果就是下課了,老師走了,並留言每人把那段文言文和翻譯抄十遍。

狙擊手傑克遜

其實老師就是那個敵人,翻譯文言文也和挺身而出的戰鬥一一對應。唯一不同的,就是課堂上老師走了,戰場上戰友走了。

而厄本最後的那一槍,在我們看來同樣熟悉。那是直男被作女花樣百出地折磨之後提出的分手;是中年家庭主婦在無數次丈夫的醺酒家暴後呈上的訴訟;是聽從良心的感召;是對戰友的責任;是對自我的救贖,是你是我...

至於參謀長出於人道而做出的「八個人救一個人」的決定,看起來卻並不那麼人道。也總會被人問及值不值得。

如果單從數量來說,一定是不划算的。但瑞恩在最後,儘力活好自己的人生的態度。彷彿就像米勒上尉在片中一直欺騙自己的那樣,一切也就值得了。

百度網盤:

https://pan.baidu.com/s/1jHYgdPc?fid=787807202046197

《END》

作者:ICU

審核:Toma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CU在這裡 的精彩文章:

TAG:ICU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