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滬語舞台劇《繁花》在京首演

滬語舞台劇《繁花》在京首演

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與五盟文化聯合出品的舞台劇《繁花》,於6月21日正式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繁花》中的小毛與姝華。

備受矚目的舞台劇《繁花》在經過四年籌劃和精心製作之後,於2018年1月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拉開首演帷幕,贏得良好口碑,並被稱為現象級演出,又一部城市戲劇經典。

而關於原著,作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已成為上海文化的重要IP。此前已有評彈版本問世,王家衛的電影也在籌拍之中,而此次,也終於得以「千呼萬喚始出來」。

舞台劇《繁花》志在藉由小說本身的一流故事和架構,以三維立體的方式致敬當代城市精神,也為非滬語地區的人們打開一扇了解上海的窗口,海派腔調,深入時代記憶,貼近城市肌理,領略原著中1500種「不響」背後的裊裊餘音和無限風情。

舞台呈現方式上,出品方突破了常規劇目的格局,確立了「時代肌理、當代表達」的創作理念,從多領域引進青年才俊,搭建了當代繁花式的青年班底,力圖以當代全新的方式重現上一代人的奮發向上。

舞台劇《繁花》也被稱為上海近年來最重要的舞台作品,是突破了常規劇目的格局,進行了大規模的跨界合作和創新理念的一部作品。該劇監製、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副總裁馬晨騁表示:「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一直以來致力于堅持內容,堅持優秀原創作品的打造,舞台劇《繁花》就是這樣一次重要的探索。」

舞台劇《繁花》將分為三季陸續推出,並延續原著之細膩視角,對人們記憶中的城市細節真實描摹,同時用當代審美下的舞台表現手法進行呈現,讓觀眾從嶄新的戲劇語言中感受到這座城市不變的溫度。

「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詩,層層疊疊的煙火傳奇」是五盟文化兼該劇藝術總監張翔對小說《繁花》的體會,也是對這部改編劇的構想。《繁花》的舞台也讓人如此相信。它的街景、抄家、生日、飯局、朗讀、聽戲、引誘、離城等等,每個片段都能喚起你的記憶,讓你相信這是我們生活過、或似曾相識的現實。

原著描寫了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本質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這樣的一種敘事結構就能取得一種彼此對比映照,相輔相成又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前時代的至美純真,宛若朦朧童話與後時代的熱鬧喧嘩、觥籌交錯有如浮光掠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而舞台劇則致力於突出兩個年代裡人性更為積極向上的一面,它看似是一部融合了世俗、喧嘩等因素,而實則展現了一個強大的能量場。在這兩個時代里,本身就形成了一種對比性關係——人物與人物的對比,故事與故事的對比,以及更重要的人物自身在兩個時代的對比。

舞台劇《繁花》跳出原作框架,創造性地改變,試圖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出品方啟用「跨界班底、青春陣容」,由青年導演馬俊豐挂帥,上海本土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特邀鄭星、張芝華等老戲骨為「青春班」助力,用年輕人的視角解讀經典文本,融合當代藝術語彙做出新穎的視聽詮釋。

《繁花》首輪演出主打青春牌,邀集了一批80、90後的上海本土青年演員金珈、黃湙雲、杜光禕、王文娜、王家珧、王怡、王千予等人分別擔綱阿寶、滬生、小毛、姝華、銀鳳、汪小姐、李李等主要角色。

全劇由滬語演出,回望了戲劇作品鮮少表現的上世紀六十與九十年代的上海市井生活,主角們的經歷反映了當時上海市民階層小人物的成長經歷與生存狀態,時代的流行色、世俗的煙火氣同城市的人文記憶相交織,使舞台品相呈現出沖淡嫻雅的「上海味道」。

呼應著劇中姝華寫給滬生的長信,舞台劇《繁花》劇組在劇場外貼心地專設了「寫給《繁花》的一封信」的信箱和紙筆,供他們記錄下溫熱涌動的思緒。現場收到了無數觀眾的書信留言或者朋友圈點評。

編劇李靜劇後感言:「繁花凋零的六七十年代上海,俗花瘋長的九十年代上海,時代的眼淚藏在日常煙火之下。姝華髮瘋和結尾來信兩段令人下淚。」

還有讀者給劇組以書信的方式留言:「《繁花》以其豐富性和開放性深深感染了我,表面上是『花花世界,鴛鴦蝴蝶』,其實每個人都離不開大時代的洗禮,無意義的背後,是真正的有意義。金先生曾就舞台劇北上會『水土不服』而感到擔憂,熟不知,上海味道真令每一位觀眾喜愛。」

該劇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連演六場。 (光明融媒記者蘇麗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黨旗所向 先鋒所在 實幹所為—記中航工業殲-20設計製造團隊
聽表演者說演戲與做人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