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抽了3萬支煙,花了12萬比索,坐了18個月,寫出諾貝爾獎
在我大三讀《百年孤獨》時,我就下定決心加西亞·馬爾克斯將是我一輩子的文學偶像。
多年過後,我依然記得那次我讀到這本書後的興奮與不安,且此種情緒延續了一整年,365天後仍無法撼動我心中偉大小說的樣子。
直至今日,我仍然把《百年孤獨》作為唯一能與《紅樓夢》比肩的文學作品。此後,在三毛的一本書上,她也說道:「除了中國《紅樓夢》之外,在西方作品裡,它是這百年來最有趣的一本書。」所以,我想寫一寫我最愛的作家。
1. 我要寫作,否則我會死掉
192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的小鎮阿拉卡塔卡。8歲以前,他與外祖父母一直都生活在那幢古老而闊大的宅院里。
這八年的時光對馬爾克斯的一生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長大成人乃至老年以後,它都曾一再出現在他的夢境中。甚至,每天早晨無論他呆在哪裡,都會真切地以為自己就呆在老宅里,從未離開過。
8歲那年,外祖父溘然長逝。馬爾克斯便從阿拉卡塔卡搬回到巴蘭基亞,全家靠爸爸經營的藥店生活。在輾轉多地開藥店、爸爸四處闖蕩的過程中,馬爾克斯逐漸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靠打零工賺取些家用。
1947年馬爾克斯考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兩年後,他從法律系輟學,試圖想靠新聞和文學為生。當時二十餘歲的馬爾克斯,簡直就是一個混小子,「鬍鬚如野草,頭髮似雞窩,身穿牛仔褲和花里胡哨的襯衫,腳上是一雙朝聖者的涼鞋」,逃過兵役,得過兩次淋病,每天義無反顧地抽60根劣質香煙,生活困頓窘迫,整日在哥倫比亞沿加勒比海城市遊盪,靠著為報紙撰寫專欄賺取寥寥無幾的報酬過活。
22歲的最後一個月,陪媽媽回去售賣外公外婆在阿拉卡塔卡的老宅,這次行程是決定馬爾克斯一生的關鍵轉折。在目睹了老宅的破敗之後,兒時的一幕幕在眼前閃現,喚起了他一股無法抗拒的創作渴望,「我要寫作,否則我會死掉」,至此他找到了一生創作的母題。
於是27歲的馬爾克斯創作了第一部小說《枯枝敗葉》,之後他又將父母澎湃熱烈的愛情寫進了《霍亂時期的愛情》,擷取家族老宅的人物原型創作了獲得諾貝爾獎的《百年孤獨》。
2.我的魔幻色彩全部來自真實生活
馬爾克斯筆下有眾多性格豐滿的人物形象,苦等退伍金的上校、聰明能幹的烏爾蘇拉、愛吃泥土的麗貝卡……這些極具魅力、充滿魔幻色彩的人物到底從何而來?馬爾克斯說,這些都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
在了解馬爾克斯所在的這個大家庭之後,相信你會對他所說的深信不疑的。
外祖母堂娜特蘭基利娜操持著整個大家族,家庭開銷龐大,難以為繼,外祖母靠製作小金魚賺些零花錢。對馬爾克斯影響至深的是,外祖母信手拈來的鬼怪靈異故事,經過她的娓娓道來,彷彿聊家常似的。這種「靈異事件」伴隨著馬爾克斯的一生,甚至直到外祖母去世之後,他仍親眼見到一個膽大的女鬼在門廊里遊走。
正是憑著這種無形的紐帶將祖孫二人黏連起來。恰如馬爾克斯所說,「白天,外祖母的夢幻世界使我心醉神迷,我感到我就生活在那個世界,它是我的世界。可到了晚上,我又感到恐怖。」
與外祖母帶來的魔幻靈異不同,外祖父馬爾克斯·梅希亞上校,則是馬爾克斯安全感的全部來源,也是與馬爾克斯交往最為融洽的一個人。從小,外祖父帶他認識外面的廣闊世界,給了他勇敢、堅定的性格特質,使他從家庭眾多女性的閑言碎語中脫離出來。
外祖父的去世,對馬爾克斯來說是一生的遺憾,再也無法與外祖父分享歡樂與取得的成績。據馬爾克斯說,《枯枝敗葉》中那個沒有姓名的上校,就是以外祖父為原型的,而讀者常常以為外祖父的形象會是《百年孤獨》中的那個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而實際上恰恰相反。
馬爾克斯承認,他的文學創作天賦多多少少源自父親,父親年輕時喜歡寫詩,是一位貪婪的讀者。以父母為原型,他創作了《霍亂時期的愛情》。《百年孤獨》中的電報員和富家小姐的故事也是取材於他父母之間的愛情故事。
他的妻子梅塞德斯對馬爾克斯來說舉世罕見,至關重要。在創作《百年孤獨》時,全力投入創作中的馬爾克斯用抵押的汽車換來全家未來生活的開支,此外再也沒有任何額外收入,誰曾想這部作品一寫就是18個月,本來只夠6個月生活的費用硬是讓妻子梅塞德斯支撐了18個月。在《百年孤獨》中,他取用了「梅塞德斯」這個名字致敬妻子,而現實中梅塞德斯的性格卻與作品中的烏爾蘇拉·伊瓜蘭有些相似。
他的妹妹瑪爾戈特可以好幾天不吃不喝,不哭不鬧,後來家人才發現她只愛吃花園裡濕潤的泥土和用指甲從牆上摳下的石灰塊。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以妹妹為原型,創作出一個有同樣癖好的角色——麗貝卡。
……
生活在這樣充滿戲劇張力的家庭里,為馬爾克斯的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我無法想像還有哪種家庭環境更適合培養文學志向。家人瘋瘋癲癲,把我帶大的女人們都是如此。」女人在馬爾克斯的一生中佔有絕對的地位,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女人在馬爾克斯心中的地位就無法真正理解他的作品。
紮根於善於誇張的拉美現實生活,和行為怪異的家人朝昔相伴,聆聽著外祖母的日常靈異故事,這些都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注入了能量原液。
3.擰斷天鵝的脖子,寫真正有靈魂的故事
《百年孤獨》是我看過彩蛋最多的一本書。
這部構思了18年,寫了18個月,長達350多頁的作品,充滿了魔幻詭譎的色彩。但問題是想要get那麼多彩蛋,面臨著一個最難的問題:如何才能記得住那麼多雷同的名字?
很多人看不進去《百年孤獨》,很大程度上是卡在了第一頁,因為書中的人名令人惶恐,家族七代人用的都是類似名字,看著看著就不知道這個人是兒子還是孫子了。
有網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在翻看此書時,可以將人名替換成劉能、趙四啥的,這樣就比較容易讀了。像我這樣處女座的人可以把書中的人名列成一個家譜。
看《百年孤獨》彷彿在經歷一場華麗的冒險,堅毅要強、理智現實的烏爾蘇拉·伊瓜蘭、喜歡吃院子里的濕土的麗貝卡、飛上天空的俏姑娘蕾梅黛絲、被黃蝴蝶纏著的馬烏里肖·巴比倫……這些立體鮮活的人物,每每看完甚覺世界如此奇妙。
多年以後,直到我看到《活著為了講述》《番石榴飄香》,才發現《百年孤獨》不是一部小說,而是一部紀錄片,真切地記錄了馬爾克斯生活的大家族。就像馬爾克斯所說:「在我的小說里,沒有任何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
4.認識生活真相之後,仍然一往情深
馬爾克斯降臨人間的時候,數年前曾轟動一時的「香蕉熱」仍留有一絲餘溫。在陪媽媽回去賣老宅時,阿拉卡塔卡早已敗落到街道空無一人,鎮子死寂無聲。曾生活在這裡的馬爾克斯不禁心生感慨,從而激發出他原始野蠻的創作本能。
《枯枝敗葉》,故事的核心人物一輩子就在極端孤獨中度過的,生於孤獨,死於孤獨。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每個星期五上校都在眼巴巴地枯等有人給他送退伍金,卻總也等不來。「沒有糖味的糖」「沒有鐘的鐘聲」,這種矛盾充斥著深深的無力感和極端的孤獨感,是人物的宿命,也是馬爾克斯作品的基調。
《百年孤獨》,大家族宿命般的機械重複和日復一日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小說里,愛與孤獨從來都是並行而立。孤獨無孔不入,真愛苦苦難尋。但孤獨並不可恥。在馬爾克斯看來,「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正是有了這樣清醒的認知之後,才讓他有了更多的幸福與滿足。
最後,我們用他作品中的一句話作為結束吧。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TAG:一個與你有關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