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上最古老的畫卷,沈從文說,沒有它歷史就少了一個環節

世界上最古老的畫卷,沈從文說,沒有它歷史就少了一個環節

《游春圖》,絹本、青綠設色,高43厘米,寬80.5厘米,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不僅是畫家展子虔唯一傳世的代表作,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的畫卷,它的存在,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繪畫史、藝術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展子虔,渤海人(現山東陽信縣),曾歷經北齊、北周而入隋。據記載,其善畫山水、台閣、車馬、人物道釋等,所畫山有咫尺千里之趣;人物「神采如生,意度具足」;畫馬也能立有走勢,卧有起躍之勢。

在洛陽、西安、揚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觀中創作了許多壁畫,只可惜我們今天已經見不到這些作品了。他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

開重彩山水之先河

迄今為止,已出土的許多秦漢時期墓室的壁畫、帛畫,元代的永樂宮壁畫,北京的明代法海寺壁畫以及敦煌大量的重彩壁畫都是重彩畫的傑出例子。另外,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據稱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幅工筆重彩宗教祭祀繪畫作品,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畫技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 。

展子虔的《游春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幅重彩山水畫卷,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唐以前山水畫趨向成熟過程中一件獨立成畫的珍品。那麼,在此前的山水畫是什麼樣的呢?

在展子虔之前,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的山水畫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這些畫家們通常無法把握好山水、人物的比例關係,也不能完美、生動地展現山水的飄逸之感。

而《游春圖》出現之後則打破了這種限制,全圖無處不展現著一種空間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現著自然界的交替、交換與重疊。某些方面雖有所稚嫩,但他的創新,已完全營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繪畫格局,在表現形式和審美取向上顯出一種成熟穩重的風格。

沒有它,歷史即少了一個重要環節,今古接連不上

沈從文先生曾寫過一篇《讀展子虔〈游春圖〉》的文章,寫出《游春圖》的重要性:

這畫卷的重要,實在是對於中國山水畫史的橋樑意義,恰像是近年發現的硬質青釉器在青瓷史上的位置,沒有它,歷史即少了一個重要環節,今古接連不上。

從《游春圖》上題記鈴印可知,該畫在北宋時收入宮內府,歷經宋徽宗趙估、宋代賈似道,元代為魯國大長公主所有,明代被嚴嵩收藏,清代再度入宮,1924年溥儀帶出宮,後轉入古書畫收藏鑒賞家張伯駒手中,1952年張伯駒獻給國家。

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料的古人們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這個六十多歲的美國人用四年時間建造了一座中國道觀

TAG:有料的古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