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下的常見野草,農民都把它當雜草,中醫卻當草藥來看待

鄉下的常見野草,農民都把它當雜草,中醫卻當草藥來看待

鄉下的常見野草,農民都把它當雜草,中醫卻當草藥來看待

你見到這種野草是不是很熟悉呢?農民都把它當雜草來去除它,想不到中藥把它當神奇的藥材,它到底有多好的功效呢?大家來了解它到底有什麼樣的功效呢?

這種野草叫風濕草,也叫豨薟草,豨薟草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

豨薟草出自《唐本草》;「豨薟,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田野皆識之。」「豬膏莓,葉似蒼耳,莖固有毛,生下濕地,所在皆有。」 《蜀本草》:「《圖經》雲,(豨薟)高二尺許,子青黃,夏采葉用,所在下濕地有之。」「豬膏莓,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之。」《本草圖經》: 「豨薟,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虱,夏采葉暴干用。近世多有單服者,雲甚益元氣。蜀人服之法: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葉,去根莖花實,凈洗暴干,入甑中,層層涵酒與蜜,蒸之又暴,如此九過,則已氣味極香美。諧州所說皆雲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惟文州高郵軍雲性熱無毒,……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曬。

功能:祛風濕,利關節,解毒。

主治: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無力 、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

薟苦味醇酸,每天50mg/kg,po10天,用蛋白熱凝固法和大鼠腳腫法證明有抗炎作用。

治療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 陰乾 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500克 當歸、芍藥、熟地各50克,川烏(黑豆制凈)30克 羌活、防風各50克.為末 蜜丸.每服二錢 空心溫酒下.(《張氏醫通》豨薟丸)

用於風濕痹證,骨節疼痛,四肢麻木、肢弱無力等。本品辛散苦燥,祛筋骨間風濕而通痹止痛。生用偏寒,善化濕熱,對風濕痹痛偏熱者,用之尤宜。如與臭梧桐同用,即《養生經驗合集》希桐丸。治風寒濕痹或中風痿痹,單用本品,酒蒸為丸,溫酒吞服,即《活人方彙編》希薟丸。

用於瘡瘍腫毒,濕疹瘙癢。以其清熱解毒,祛風濕而止癢,內服外用均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更覓食 的精彩文章:

鄉下的這種野草,含有高蛋白質,而且還是一種中藥材
這種樹渾身都是刺,這種樹你見過嗎

TAG:三更覓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