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好中醫,必須要讀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嗎?

學好中醫,必須要讀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嗎?

要學好中醫必須要讀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嗎?

俗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名醫的醫生也不是好醫生。因為我自小飽受病痛折磨,從立志學醫的第一天起就想搞明白怎樣才能儘快地學好中醫。

一開始我的想法是:許多名醫很可能是祖傳的,有祖傳經驗和秘方。但我查證的結果是:歷代的名醫中屬於祖傳成名的雖然有,但占的比例不大,有的中醫世家反而是兒子不如老子,孫子不如兒子,一代不如一代。之後我又想,「名師一點,勝讀書十年。」中醫那麼難學,沒有老師肯定不行,結果我又錯了,有些名醫根本沒有老師,完全是自學成才。我又想,中醫學博大精深,需要記憶的內容也特別多,應該從小就學,結果我還是錯了,許多名醫學醫時已近中年,但沒用多少年,就成了一代名醫,如張介賓、吳鞠通、岳美中等,有些人從小就學醫,最後反而水平一般。

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恰巧當時《山東中醫學院學報》開闢了「名老中醫之路」這一欄目,我是每期必讀,如獲至寶,我發現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雖各不相同,但有三點是相同的:一是勤奮,二是重視和精通中醫經典著作,三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大量的臨床實踐。

之後我又專門查閱了古代名醫們的成才經歷,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勤奮和臨床實踐好理解,但中醫學源遠流長,歷代皆有不少名著,中醫學術也代有發展,但為什麼歷代的名醫卻如此看重幾千年前的區區幾本經典著作呢?

《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被稱為中醫的「四大經典」,學醫之初雖然不明白為什麼比其他書好,但考慮到歷代醫家既然眾口一詞,應該有其道理,就有意在經典著作上下功夫。但開始的感覺卻是味同嚼蠟,索然無味。便又將興趣放在了後世淺顯的一些醫書上。

等我編寫《中醫臍療大全》等書時,我開始集中精力有意識地翻閱歷代的名著,等把歷代的名著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此時自己的臨床經驗也多了些,才感覺還是經典著作最好。用幾句詩詞來比喻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歷代的中醫著作是那各具姿態的水和雲,而四大經典則是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歷代的中醫著作好比群山,四大經典就是五嶽。

1998年我開始主持學院的教學上作,在調整教學計劃時,我力主針灸推拿專業要講四大經典,為此我與有關人員論爭了數月,最後還是按我的意見加上了。這幾年,我們學院每年都要舉辦「春滿杏林經典背誦大賽」活動,效果很好,令我特別高興的是,活動的倡導和組織者當年也曾極力反對過開設四大經典課。

前幾年,我們大學曾邀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李振吉副局長作了一場報告會,主題是中醫名醫的培養,當我聽到他說成為名醫的必要條件只有兩條:精通經典著作和大量臨床實踐時,我暗自高興這與自己的觀點不謀而合,但我更慶幸的是行業主管部門在總結經驗教訓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已經知道了應該怎樣發展中醫。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知識爆炸時代,為什麼唯獨學習中醫就非得讀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呢?這不是倒退嗎?難道我們就不如古人嗎?

我雖然知道學習中醫不精通經典著作不行,但面對類似以上的疑問,我卻一直沒有令別人信服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直到最近,我才弄明白了這一問題,下面談談我的認識。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基本不變的內容和規律性問題,四大經典主要就是講這些基本不變的內容和規律性問題的。比如一個人,不管社會怎麼發展,人類怎麼進化,也還是一個頭,兩條胳膊兩條腿,既不可能成為三隻眼的「馬王爺」,更不可能成為千隻手的「觀音菩薩」。學習西醫必須要學習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如果不學習這些基本不變的內容,要想成為一名高水平的西醫是絕不可能的。

而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就好比是中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講的也是基本不變的東西和規律性的問題。只不過由於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法的差異,西醫學是從微觀人手,說得直接、具體、淺顯易懂;而中醫學則是從宏觀人手,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對人產生影響的內容都考慮了進去而融為一體,說得概括、抽象、深奧難懂。

比如經絡問題,《內經》不僅講了經絡系統的組成,還講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等的走行,講了原氣、營氣、衛氣的產生和運行規律以及和經絡的關係,講了經絡的作用,講了經絡的病候和治療原則,講了四時日月的變化對經絡氣血的影響等等,你想一想,不管針灸怎麼發展,古人早已發現的這些基本不變和規律性的問題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的。如十二經絡不可能成了十三經絡,奇經八脈不可能成了奇經九脈,足陽明胃經不可能小到胃而到腎等等,就像人的五個手指頭不可能成了八個,長江黃河不可能流到廣州是一個道理。

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至今還是沒有完全搞清楚,如經絡的實質問題,如營氣、衛氣、原氣的運行會合問題等,這些問題在《內經》中記載的最為詳盡,要想弄明白這些中醫學的基本問題,你不去讀《內經》行嗎?就好比要研究乾陵,你不去乾陵實地考察,而只是看有關乾陵的照片、錄像、小說等能行嗎?

《內經》不僅講了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等這些人體基本不變的內容,還深入研究、發現和總結了病因病機、四診八綱、生長壯老等人的生理病理的基本規律。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古人在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古人是怎樣發現這些規律的,比如經絡的走行、營氣的時間運行規律等。今天是2006年3月13日,雖然早已是春天,但今年的春天卻是異乎尋常地冷——今天的最低溫度竟然到了零下幾度!

令人驚奇的是,看一下《素問》的七篇大論,就會發現占人早有記載,並且十分吻合。自然界的變化肯定是有其規律性的,五運六氣就是講自然界天氣變化的規律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但是古人的這些推算方法因其牽涉的知識面太廣,甚至有的知識體系已難以窺其全貌,加之年代久遠、文字古奧,使得現代人難以用現在語言進行準確表述。

有人說,把《內經》等的內容用現代語言描述出來不就行了嗎?為何非得讀古文不行?且不說五運六氣等內容還難以用現代語言準確表述,就是其他相對簡單的內容,要想把其中的意蘊完全表達出來也非易事,且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遠不如讀原文有滋有味。就像一些文學名著一樣,再好的外文翻譯稿也不如原文耐讀。

必須要讀經典著作的第二個原因是這些內容經得起臨床實踐的重複檢驗。且不說《神農本草經》的藥性,也不說《傷寒論》的經方,單就《靈樞》來看,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絕對是臨床家所寫,是臨床家將其寶貴的臨床經驗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又用最簡短的語言、精練的文字記載了下來。那時候寫書是寫在竹簡上的,可以說每個字都有一定的分量,字寫多了閱讀和攜帶都非常不方便,所以古人在寫作時就特別講究,能少寫一字就絕不多寫一字,因而在《靈樞》整部書中,幾乎找不出一句多餘的話。凡是跟我下門診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帶四大經典,至少必須帶一本《靈樞》。近年來我經常說,我在專家門診看過的所有病人的療法,都在四大經典著作上,尤其是在《靈樞》上,不信你們可以找一找,看看哪一個的針灸治療的方法不是本於《靈樞》?幾年過去了,曾經懷疑過我這句話的人也不在少數,但至今也沒有找到我所處理的跑出四大經典的病例來。

例如一次專家門診,第一位病人是一位神經內科的中西醫結合醫生,因頸椎病前來針灸,並說自己是典型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我對她說:「你們講神經,我們講經絡。」我看她的病在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線上,便在同側的後溪穴處找了一個有顯著壓痛的條索狀物,先按揉約1分鐘,肩臂後側的緊束不適感立即減輕,為之針灸後,我對學生說:「這個病在《靈樞·經脈第十》上,至於手指麻木的治法也在《內經》上,你們自己去找吧。」

第二個病人是抑鬱症,青年男性,說是近幾天來體力特別好,怎麼走也不累,且嚴重失眠,我為之針百會和前髮際正中處並通電針,並對學生說:「他的病在《靈樞·海論第三十二》上,是髓海有餘之證,故針百會,針前髮際正中則本於《靈樞·五色第四十九》。」針後病人安然人睡。

第三個病人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患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左髖外側、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疼痛,行走不便,仰卧於床上時左下肢不能伸直,我為之接揉左太沖穴約1分鐘,不僅下肢內側的疼痛立即消失,而且下肢即可伸直,我為之針太沖後,又在大腿內側近腹股溝處找到一條索狀物並有顯著壓痛,並在此處針了一針。

我說:「針太沖是因為其為肝經之病,見於《靈樞·經脈第十》,針阿是則是本於《靈樞·周痹第二十七》,至於阿是穴針刺的深度,則本於《靈樞·終始第九》的在筋守筋。」此時病人左髖外側疼痛依然,我又在左足臨泣穴處找了一個顯著的壓痛點,先行按揉,左髖外側的疼痛也有減輕,為之針後,我又說:「疼痛部位在膽經,取足臨泣是本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之滎輸治外經。」

第四個病人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人,我按其至陽、靈台,壓痛非常明顯,胃俞也有明顯壓痛,因系外地病人,先為之在上穴拔罐,囑其回家後每日照此罐印拔10—15分鐘,並處以辛開苦降中藥與服。處理完畢後,我對學生說:「取至陽、靈台本於《靈樞·雜病第二十六》,脾胃關係密切但又有不同,《素問·太陰陽明論篇》和《靈樞·五邪第二十》等曾專論之,治脾病宜甘溫,治胃病宜辛開苦降,《傷寒論》的五瀉心湯就是辛開苦降。」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一針療法》,作者:高樹中。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方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經方研究 |